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分享到:

定价:¥14.00

  •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 页数:239页
  • ISBN:7-100-03789-1
  • 主题词:汉唐史学发展
  • 人气:151

显示全部序言

  这几年,我对史学史比较感兴趣,所以便写下了这本小书。我的本意其实只是想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但因为其中有的部分涉及到了两汉及唐初,所以不得不以“汉唐间”笼统言之。

  本书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展开讨论的,起初我也曾经考虑过以章节体的方式撰写一部较为全面的“魏晋南北朝史学史”或“汉唐史学史”。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计划。我的想法是,如果全面叙述这一时期的史学史,势必要涉及到我没有研究心得的部分。为求完整,必定要大量引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此外,一部较为全面的史学史,必定要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史家生平、介绍史学著作。在专题研究没有取得多大进展时,单凭这种叙述、介绍,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不一定能够自然地展现出来。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就不同了,一方面,可以避免讨论那些我没有研究心得的部分,另一方面,跟着问题走,也有利于揭示出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史学发展线索。

  专题研究的方式也有自身的缺陷。各专题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或紧密或松散,读者难以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弥补这个缺陷,本书在结语部分,从总的方面对这一时期史学的特点以及它在史学史上的贡献、价值做了讨论。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我对汉唐间史学的总体认识。

  史学的发展不会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术领域、与一定时代的学术思潮、社会思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书竭力要做的,就是要把史学史的问题置于学术史、社会史的背景下来加以考察。这样一个出发点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我的知识很贫乏,实际上不足以完成这样的任务。几年来,为了了解一点其他学科的知识,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很大程度上,研究过程变成了学习过程。由于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深浅不同,也由于对各专题思考的成熟程度不同,所以本书各部分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这些缺憾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弥补的,只能寄希望于将来了。

  本书最后“附录”所收《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一文,是根据我在1997年日本大阪“古代史研究会”上的发言稿修改而成的。该文日文稿已刊载于日本德岛大学《人间社会文化研究》第五卷(1998年),因其中所讨论的问题与本书不少内容有关,所以收了进来,供读者参考。

  对于我而言,研究工作总是非常艰难的。多年来,每当我选定了一个要研究的问题时,就立刻把自己交给了问题,于是就变得被动了。问题带我走入一个长长的黑暗隧道。最终能否走出隧道,重见光明?我并不知道。有时经过艰难的摸索,真的走了出来,有时不得不原路退回,也有的时候,自以为找到了出口,但其实那只是一个虚幻的、想像中的出口,当冷静下来以后,才意识到自己仍在黑暗中。当然,我也知道有一种省力的办法。我可以拒绝问题的诱惑,不跟着它进隧道,只是在阳光下散步,只是简单地叙述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向读者提供一些一般性的知识。但实际上这是自欺欺人,无异于是把入口处的光明当成了出口处的光明。

  20多年前,我的父亲胡如雷引我走入史学研究的领域,以后我又跟随周一良先生学习魏晋南北朝史。2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都已不在人间,永远无法看到这本小书了。这是我深感遗憾的。

                           作 者

                         2002年12月6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将西汉至初唐之间的史学发展置于学术史、社会史的大背景下,从经史分离(史学的独立)、史书注释、史论、人物传记与品评、州郡地志、南北史学异同等多方面探讨史学发展的线索及其特点,作者指出,经史分离突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史学的发展羸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汉末皇权的衰落,导致这一时期私人修史的盛行,而隋唐皇权对修史的强力干预,又导致了官修正史的传统;由于这一时期史书在数量、种类上的激增,史评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为《史通》的问世奠定了基础,为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显示全部目 录

《史记》与战国文化传统

 (一)《史记》、《汉书》籍贯书法差异

 (二)《史记》书名、序及其他

 (三)“人之发现”与纪传体史学

 (四)史学内部的发展线索


经史之学

 (一)经、史分离

 (二)经学对史学的影响

 (三)史学与古文经学


文史之学

 (一)诗、小说与史学

 (二)“文章”与“文史”

 (三)文重于史


《三国志》裴注

 (一)汉末魏晋时期对《汉书》的注释

 (二)裴松之《三国志注》

 (三)裴注以后的注释


史论

 (一)太史公曰

 (二)荀悦与袁宏

 (三)南朝史论

 (四)对史论的重视


杂传与人物品评

 (一)杂传的兴衰

 (二)杂传与人物品评的关系

 (三)魏晋南朝皇权对人物品评的压制

 (四)谱牒的兴起与士人群体的变化


州郡地志

 (一)异物志

 (二)山水地志

 (三)唐人对六朝地志的批评

 (四)地志与郡书的区别


南北史学异同

 (一)《食货志》与《刑法志》

 (二)官修与私撰

 (三)南、北史学渊源


附录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一)战国形势与西汉区域格局

 (二)中州士与汉晋历史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