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 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分享到:

定价:¥24.00

  • 著者:3195 
  • 出版时间:2003年06月
  • 页数:453页
  • ISBN:7-100-03790-5
  • 主题词:我们能否共同生存彼此平等差异
  • 人气:274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出 版 说 明

    法国思想文化对世界影响极大。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孟德斯鸠法的思想、卢梭的政治理论是建构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支柱;福科、德里达、德勒兹等人的学说为后现代思想、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其变古之道,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我馆引进西学,开启民智,向来重视移译法国思想文化著作。1906年出版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开风气之先,1918年编印《尚志学会丛书》多有辑录。其后新作迭出,百年所译,蔚为大观,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裨益良多。我馆过去所译法国著作以古典为重,多以单行本印行。为便于学术界全面了解法国思想文化,现编纂这套《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系统移译当代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著作。立场观点,不囿于一派,但凡有助于思想文化建设的著作,无论是现代性的,还是后现代性的,都予列选;学科领域,不限一门,诸如哲学、政治学、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兼收并蓄。希望学术界鼎力襄助,以使本套丛书日臻完善。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0年12月

显示全部序言

    《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是我最近出版的几部著作之一,而且,在我看来,它也是把我最近十年来的思想发展方向表述得最透彻的著作之一。因此,能有它的中译本问世,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鉴于你们国家的生产发展非常迅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深深感到,和中国的社会学家及明智的舆论界进行真正的思想交流,是完全必要的。
    正是通过这种交流的办法,许许多多像我这样对他们的文化和社会历史十分重视的人才能很好地完成文化间的沟通和对他人文化的承认这项艰巨的工作;我认为这项工作是十分需要的,我愿更加直接地并尽可能广泛地参与这项工作。
    我要特别指出:妇女们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关系到她们本身,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然而,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为什么要把她们的思想和行为放在中心位置来研究的理由,我还是在本书中第一次加以阐述。
    由于我个人生活中的许多偶然因素,使我把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西方,起初是研究北美,后来又转而研究拉丁美洲,而且比研究北美的时间长得多。但是,从现在起,我将用许多时间,并以同样深入和严谨的态度来探讨人口众多的中国和所有的远东国家及文化地区,因为,正是它们使远东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前途和谁也不能不了解的区域。
    我深深地感谢张伦先生;他在法国以一篇有关中国知识分子在最近20年的状况的出色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就提出将此书译成中文的问题;我还要感谢我第一次访问中国(不久以后还将再次访问)所会见的各研究机关的同行。我尤其要衷心感谢狄玉明先生和李平沤先生;本书之能译成中文奉献于中国的读者,是这两位先生辛勤努力的结果。
    此外,我认为我这本书和这个译本还具有一层更广泛的意义。如今,在世界各国,我们愈来愈快地在走出历史的和经济的、金融的与政治的大统治机构笼罩在世界上的幻影。我们愈来愈快地、而且义无反顾地要让我称为“主体”的首创精神和自由占据思考及行为的中心;我所说的“主体”与现今的各种宣传材料试图要我们当作自由的现代形象看待的消费者,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种人。就在前不久,特别是在法国,人们还一个劲儿地宣传什么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性,陷入了一种普遍的悲观看法,并沉溺于尼采式的幻觉,认为到处都可看到主体在破灭,到处都可看到权力和死神占据上风。其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反过来持乐观的看法呢?尽管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每天都在对这种乐观主义提出质疑。然而,对集体生活的组织以及根据主体与他本身的关系对个人经验的积累进行重新评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认为:情况是好还是坏,最好是看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我们今天的制度框架内是可能还是不可能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是否能使我们的生活具有某种个人的意义,因为我们的生活如今处处都有失去其统一性之虞,处处都有使我们成为社会文化的决定性因素的普通的负担者之虞,而社会文化的决定性因素的威力,经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和种种权威性制约的强迫,已成倍地增加了。
    我希望本书能打开对话的大门,从而丰富我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文的读者们能读到我的书,我当然是很高兴的。但是,我也要非常真诚地指出:中国的社会学家能进入我们的职业圈子,是一件对我们大家都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圈子绝对应是国际性的。殖民地式的统治思想表现对我们的影响太深了,以致使人们不愿意摆脱这些偏见或这类歧视;而要摆脱这些偏见或这类歧视,只有靠加强中国社会学家与外国社会学家之间的联系,才能成功。我们心中感兴趣的问题是互相补充的,因此在当前最自由的模式(它们在90年代初似乎曾时兴过一阵)遭到危机和怀疑的情况下,社会科学在世界各地都十分需要得到人们更好的了解和经常研究。
    我希望我这几句简短的序言能更清楚地让各位读者了解我对我这本《我们能否共同生存?》的中文版问世的真诚谢意。
                         阿兰•图海纳
                        2002年9月20日于巴黎

显示全部后记

    阿兰•图海纳(Alain Touraine,1925- )是法国卓有创见、享誉学界的社会学家之一,在社会学这个领域耕耘三十余年,为创立一门新的劳动社会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著述甚丰,如《后工业社会》(1969)、《美国的大学和社会》(1972)、《社会主义之后》 (1980)、《什么是民主政治》(1994)等书,在西欧、北美和拉美各国都受到好评。1999年,阿兰•图海纳曾来华作短暂访问,与我国社会学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大力开展的时间虽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投身这门学科研究工作的人已日益增多,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也愈来愈频繁,正是在这一可喜的前景鼓舞下,我们选译了阿兰•图海纳的这本《我们能否共同生存?》,希望能为我国社会学界了解国外在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提供一个必要的资料。
    在当今的世界上,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已打破了隔离公众生活与个人生活的障碍;国际经济已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个人生活也随之受到巨大的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能否共同生存?”这个尖锐的问题已摆在每一个个人、社会、民族和国家的面前。形势是紧迫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因此,这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已“不再是那些关于未来和历史的演变或发展方向以及生产方式的效果问题,而是那些关于社会生活及共同生活的条件与个人和集体如何沟通等问题。”(原书第71页)
    诚如阿兰•图海纳所言:“我们能否共同生存,全看我们是否能认识到我们共同的任务是把工具性行动和文化认同结合起来,看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都能成为主体,是否能制定以保护我们作为主体的自主生活的要求为主要目的的法律、制度和组织形式。如果没有这个中心的和居间协调的原则,我们便会像妄想在20世纪就上天摘星星那样,不可能把我们生活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原书第196页)
    这本书的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批判性的,第二部分是建设性的。全书理论探讨的核心是如何把主体观念和社会运动观念结合起来。书中的论点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
    本书引言至第三章由狄玉明翻译,第四章至结论由李平沤翻译。
    译这本书的难度相当大。作者所用的有些词,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如何表达,推敲再三,“终嫌参差”,“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最后只好“即义定名”,请教于方家。另外,书中提到的有些事件(如发生在拉美各国的事件),译者见闻有限,又乏资料可查,因此难以做出简要的注释,为读者提供一个参考的背景材料,所有这些不足和不妥之处,敬希读者指正,俾有机会重印时,予以修订。
                             译 者
                          2003年3月5日于北京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两种日益分裂的趋向,即全球化及社群化,提出对策。它提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目前工具性世界与认同世界日益分裂的形势下,我们如何能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地共同生存。作者认为,进行交流以及培养作为行动者的主体是积极应对这种状况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社会,现代性,文化交流,民族主义,教育诸多问题。

显示全部目 录

中文版序言
致  谢
引  言

<STRONG>第一部分 自我的产生
</STRONG>第一章 逆现代化
第二章 主体
第三章 社会运动
第四章 高级的、中级的和低级的现代性

<STRONG>第二部分 共同生存</STRONG>
第五章 多元文化的社会
第六章 民族
第七章 民主政治没落了吗?
第八章 主体的学校

结论 伦理和政治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译名对照表
主题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