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东国家通史 也门卷 中东国家通史

分享到:

定价:¥28.00

  • 出版时间:2007年07月
  • 版次:1印次:2页数:364页
  • ISBN:7-100-03952-5
  • 主题词:中东国家通史也门
  • 人气:228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中东国家通史》出版说明
    《中东国家通史》是12卷本的中东地区国别史。每卷由一个国家或国家群组成,既介绍了一国家的过去,也介绍了其现在。

显示全部后记

                一
    当我审读《中东国家通史•也门卷》之时,正是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倒萨”战争激烈进行之际。海湾地区正成为世界上的最热点,在它最临近的也门,必然受到直接的影响。
    最近,战争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中东地区的战火不断,自然使人联想起文明交往与战争的关系问题。上海《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3期刊登了该刊特约记者巨永明对我的一篇访谈录。题目是《从“文明交往论”看中东冲突问题》。其中就涉及到这个问题。我在回答时,除了一般地从经济、政治、民族、宗教、石油、地缘诸因素分析之外,主要从人类文明交往中的战争与和平两种形式做了解释,并且特别提到了用文明交往论为线索,正在陆续出版的13卷《中东国家通史》。
    我是这样回答的:“从中东历史来看,战争形式是经常起作用的。如果从文明交往的理论来看,无论战争也好,和平也好,都是文明交往形式的不同类型。所以,我在商务印书馆最近陆续出版的13卷《中东国家通史》就是以文明交往理论为线索,以不同文明交往的历史主线来贯通中东各国的内部与外部诸多联系,来沟通中东各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来会通各种交往形式,力图勾勒出中东各国的基本历史面貌和国情特征。就文明交往史实而言,中东地区不但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而且长期以来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地区之一。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聚合,形成了文明交往的诸多独特性。近现代以来,东西方文明交往在中东地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战争成为交往的重要形式。战争的苦难缠绕着中东各国人民。”
    与此有关的,是上海的《外滩画报》2003年3月21 日《伊战特刊》上,也刊登了我的一篇访谈,其中对战争的解释是:战争是用军事语言表达的政治需要,是文明交往中政治交往以暴力手段的继续,是政治交往的最高形式。这次美英联军的对伊拉克的“倒萨”战争,实际上是1990年海湾危机的继续,特别是“9•11"之后国际新形势下的继续,是政治交往的一个连续性的历史整体过程。政治交往的一个基本规律表现在交往一方不能满足另一方要求时,利益驱使着强者总是要把战争作为征服弱者的手段。因此,我在这篇短文上标上了这样的题目:《倾听战争背后基于利益原则的政治交往之声》。
    我在这里谈中东历史和现实中的战争问题,自然包括也门在内。也门和中东其他国家一样,在悠久的文明交往史中,战争与和平这两种交往形式,可以说如影伴形,交错地伴随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且不说前伊斯兰时期的两度埃塞俄比亚人的入侵和反入侵战争、波斯人的占领与反占领战争,也不谈伊斯兰时期的帝国征服与起义和王国之间的战争、奥斯曼帝国的两次占领与反占领战争。仅就16世纪初葡萄牙人占领亚丁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和反对殖民统治的起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北也门的独立战争,直至20世纪60年代的南北也门的建立共和国的战争,以及90年代南北统一前后的战争等重大战争,就可以看出外战与内战的频繁性。
    战争这种政治交往的暴力形式及其后果,是因时因地而呈现出各种复杂性,也可以得出社会冲突的不同的原理。也门统一过程中就经历了1972年和1979年两次边境战争,1986年又发生了南也门的内战。统一后,冲突的升级,终于导致了1994年的内战。也门统一有其文明内外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基础。历史上也门作为统一国家的被分割为南北两部,这是19世纪列强入侵的结果。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是南北方也门人民的共同心愿。也门的统一虽历经曲折、冲突以至战争,虽具有内外诸多因素的错综交织,但它只能足曲折迂回地走向统一,而不是相反。也门统一进程中的政治交往方向是政治统一。社会冲突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一致基础上的冲突,有助于双方关系更趋近于完善。战争在也门统一事业中,也有其客观上的催化的作用。
              二
    政治交往是文明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它不是惟一内容,战争也不是它的惟一形式。
    文明交往是人类从事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内部和外部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升华。它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集中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互动交往。它的本质是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是全球化时代,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其中资本全球化成为最主要的世界普遍性联系。现在,无论西方人或东方人,一谈起全球化,就马上想起跨国公司,想到资本的全球流动。但是,人总比经济更重要。无论研究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应当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互相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以信任的态度相互理解,从而使包括经济交往在内的一切交往联系走向文明化。
    尊重、理解是交往最重要的基础。为此,《中东国家通史》的编写中所倡导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尊重,就是基于宽容的理解。也门卷中始终贯彻的理论线索就是文明交往论。特别是最后一章,像其他各卷一样,写了中国和也门的历史交往。这一章中,也是由古及今的通史体例,给读者一个系统的脉络。
    需略加说明的是,关于“郑和下西洋与中也关系的发展”一节中所叙述的是,明王朝的海上丝路交往的辉煌历史。这是中国和也门之间古代交往的顶峰。当时的大背景是中国处于世界文明的领先地位,因而在对外交往中奉行“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的传播先进文化的秩序原则,且有“导从礼义、变其夷习”的交往需求。研究郑和下西洋史者,多对明朝初期的背景理解欠全,认为明朝初期陆上丝绸之路随着元朝灭亡而中断,东西方交往从原先的陆上丝路向海上丝路转移。这与历史事实相违。
    明朝初期,与郑和下西洋发展海上丝路的同时,陆上丝路不但没有中断,而且相当频繁。从政治交往而言,帖木儿王朝在公元1387年、1389年、1394年3次派使者奉国书及马、驼等礼品来中国。1404年帖木儿死后,该系君主国如失刺思、思法杭、不花刺等均来聘于中国。尤其是撒马尔罕在1415—1499年的84年间,遣使来华达19次之多。值得特别提出的,明朝与沙哈鲁(帖木儿的第四个儿子,据有以哈烈即赫拉特为国都的呼罗珊、妫水一带)的王国的关系十分密切。明朝在双方互访中,经常主动友好地发展政治、贸易关系。明成祖派使臣调解沙哈鲁与其侄哈里勒之间的武装冲突,致书哈烈国书希望扫除两国交通障碍,允许两国商贾自由往来。1417-1418年,明朝派300多人的使团访问哈烈,1419-1420年又派使节去哈烈,重申便利商旅旧约。而1419年,沙哈雷也派出510人的庞大使团访问中国。
    明朝初期同中亚丝路交往中不但持续不断,而且留下堪称传世的文献。1419年哈烈国使团中有位随员火者盖耶素丁(Khajah Ghaiassuddin)是位能文章、善油画的才子。他奉命记载了沿途见闻,在《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大力赞扬中国人慷慨好客和精心安排外宾,并称赞“磨石建屋、制瓷烧砖诸技术,世界上无人可与中国人兢能”。1397年,明朝使者陈德文聘访哈烈,便有采其地风俗的诗歌之作。1413年明朝使者陈诚和李达赴哈烈往还三历寒暑,备录见闻,写成了《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图志》。书中记载了哈烈的教育、纺织技术,特别是阐述了明朝初期“华夷一统”的丝路秩序,申述了明朝关于“和”的对外交往的主旨(如“二气和而群心协,近者悦而远者来”)。陈诚在出使诗中,抒发了各国间和平交往的“万方归德化”和“无劳征伐”思想。他不仅歌颂丝绸“道路开通自汉年”,自诩“襟怀不下汉张骞”,而具有当明开阔的世界眼光,指出他体验的对外交往之后,“始信人间天地宽”。
    我之所以引述明朝初期陆上丝路简况,旨在说明它和海上丝路是同属明朝“华夷一统”秩序的大背景,使中东史研究者不割断二者的联系。其实,沈德潜在《万历野获编》卷三○的《使西域之赏}中已经说到这一点:“《西域记》(即《西域行程记》简称)正与郑和《星槎胜览》堪互读。但《星槎胜览》板行已久,睹者甚钞,且水陆亦不同程也。”而美国学者卡林敦•古德利奇(L.Carrigton Godrich)在1970年也提到了“15世纪初叶,中国和西亚进行的一连串交往中,最有意义的两个插曲是中国统治者和波斯统治者之间的互换使节”。因此,在读本卷和其他卷有关中国明朝初期与中东各国交往史时,注意丝绸之路上陆路和海路的“华夷一统”的秩序,从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
    我在《中东国家通史》卷首叙意谈到唐帝国的国际关系体系时,曾提到751年(唐天宝十年)怛逻斯之战而使“华夷一统”秩序在中东受阻。此后中华帝国的历代王朝除元朝外,基本上对中东地区的战略呈守势或防御性攻势的状态。上述明朝初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可作为一个补充说明。郑和下西洋在也门的具体交往过程,也是有助于对中国与中东地区交往史的理解。
    我常常想,中国同中东的民间交往的文字记载,是文明交往史研究的重要资源,这是历史研究者所重视的。然而,在文字资料中,对一些旅行者的诗作却重视不够。其实,中国旅行者以独特的、情景交融的古体诗所反映的文明交往状况,和文字记述相互补充,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
    也门的亚丁,由于它是“红海门户”的重要港口,东西方轮船需要在此停泊补充煤炭食物,因而中国商旅、官旅、教旅、文旅也逗留观光,常有诗文记录以记见闻。可查者在1859-1904年有10人:(1)天主教徒郭连城随意大利传教士徐伯达赴罗马,在《西游记》中记录亚丁历史沿革及风土人情;(2)旅欧的斌椿,著有《乘槎笔记》;(3)清朝驻英法使节郭嵩焘的《使西日记》记载亚丁居民、英军、蓄水等资料;(4)郭嵩焘随使刘鸿锡在《英轺私记》中记亚丁地势及转运货量;(5)郭嵩焘另一随员张德彝的《随使日记》记英法战争夺亚丁历史;(6)袁祖志赴欧观光时写的《瀛海采问记实》述亚丁自由港及驮运用水状况;(7)地理学家邹代钧随驻英法使臣去伦敦赴任写的《西征经行》详记亚丁地形、居民、历史沿革及地方特产,并记英法争夺亚丁的丕林岛,比张德彝记述更具戏剧性;(8)维新派思想家王韬的《漫游随录》从国际航运角度论述了亚丁的重要性;(9)旅欧的王之春的《使俄草》和(10)康有为。
    这10人中,有3人的诗作值得品味。
    一、斌椿,1866年(同治五年),在《天外归帆草》中有两首咏亚丁的风光。
    第一首是《火山(在亚丁山侧)》:

      火山当日真流火,烁石熔金尚有痕。
      莫道童然无草木,登临数武已如焚。
      山坳隐隐有人家,四面窗虚不用遮。
      闻说从无霜雪降,三冬犹自卷轻纱。

    这首诗用艺术语言表达了世界第二热城亚丁的奇热(年平均气温28.9℃),表达了世界第二缺雨城(年平均降雨41毫米)的特点。
    第二首是《次日午后由亚丁开行,山势奇特》:
      舟出亚丁口,山形面面窥。
      波添秋水阔,峰比夏云奇。
      鸟翅掠舟过,鱼群逐柁移。
      浪花高丈许,正是上潮时。
    上一首写登岸游览,这一首写离岸观山势的奇景:“峰比夏云奇”,鸟、鱼、浪、潮,动态行舟.亚丁美景、美不胜收。
    二、王之春,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在《使俄草》中,收入关于亚丁诗共五章,其中第四章题为《抵亚丁遥望穷山恶水中磅礴气象偶得》:
      山势婉蜒阿利加,电光一掣走金蛇。
      凌曾石骨添光怪,濯濯犹疑老眼花。
      山间设险复屯兵,终古曾无草木生。
      地本不毛田是石,土居甘让外人争。
      锁钥重瀛扼地中,人都黝黑海称红。
      英邦视此成鸡肋,棋著先机便不同。
      煤艇坌来夜漏深,番民格磔不成音。
      风凉渐劲天将雨,坐久添衣冷意侵。
    比起斌椿上述二首,此诗韵味更浓,比喻更生动,尤为可贵者,道出英国占领者捷足先登、抢先一棋,因而获取亚丁的机缘。
    三、康有为,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赴欧洲途中,经过亚丁,联想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控制海权,称霸世界,感慨地写道:
      夕阳见亚丁,雄山临海角。
      峰峦簇嵯峨,铁色立若削。
      尖矗皆火势,累累走楼阁。
      意态何蝤蛑,金精横秋岳。
      斜坡下走者,亦复成剑锷。
      ……
      惟天设奇险,石势环荦确。
      红海此门户,强英先据攫。
      炮垒洞山腹,旌旗表苍莫。
      锡兰与坡港,遥之相犄角。
      远将大印度,一网无遗落。
      尽握海王权,张翼远其啄。
      嗟尔争当世,海险无复获。
    康有为不是教旅、商旅,他是爱国的学者,戊戌维新的领袖人物。维新失败后,他仍关注国家命运和世界大势。因而在他的笔下不但诗境深远(如前一段),而且眼界高览,诗句巧排,由也门联想到飞扬跋扈、张牙舞爪的英帝国。
    作为政治家,他觉得写诗尚不能尽意,在诗之后,还写了下面一段慨叹文字:
    “亚丁山势,耸峙无伦,英人夺之于法,沿山炮垒。终日依阑,望之叹息。追思所过要地,凡锡兰、槟榔屿、星加坡、香港、将二万里,皆英垒也,海权无与争峰者,不止中国事事落人后,即欧洲各国亦无不让英人占尽要着,岂天纵使然耶?抑谋国者有不藏耶?”
    读康有为的咏亚丁诗文,不禁使人想起了他的“无限伤心过马关”之句,那种悲中国落后之情、忧中国之命运而无奈之心,至今读之.仍有其震撼力。尤其是对英帝国“尽海王权,张翼远其啄。嗟尔争当世,海险无复获”的咏叹,对“欧洲各国无不让英国占尽要着”的述况,使人想起了今日美国军事基地遍布世界、炮舰霸权取代英国的惟一超级帝国现状。英帝国已“日落”于“美利坚帝国”,英国已沦为美国的一个小伙计地位。布什政府相信上帝的使命在他的肩上,B—2轰炸机的机翼有如天使的翅膀,“张翼远其啄”于世界。对此,年届八旬的、享誉美国的剧作家诺曼•梅勒在2003年2月底的一次讲演中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布什政府“沉迷武力”,将使美国“得到一个帝国,而失掉全部民主”。近10年来,美国在海湾、科索沃、阿富汗连打三仗,战争的胜利催生了美国新的“帝国梦幻症”。依我看,这是一种黩武和单边主义“疯狂症”,由“梦幻”的“先发制人”的“新帝国主义论”,再到“疯狂”的对伊拉克战争的不归路,确实显露出“前法西斯主义征兆”。康有为当年对英帝国的霸权地位,提出了“岂天纵使然耶”的问题,似乎可用一句西方谚语来回答今日美国当政者患的“帝国疯狂症”:“上帝要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但愿上帝保佑美国,医好这种“梦幻症”和“疯狂症”,使人民少受其害。
                               彭树智
                          2003年4月7日于悠得斋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彭树智主编的13卷本《中东国家通史》中的一卷。作者采用历史叙述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自公元前14世纪起至20世纪90年代也门历史变迁的过程、特征和规律。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教育、宗教、文化、传统习俗等。

显示全部目 录

《中东国家通史》卷首叙意

绪论:也门概况
  一、幸福的阿拉伯之地
  二、也门的地理环境
  三、也门的社会结构

第一章 伊斯兰教兴起前的也门古代文明

  一、伊斯兰教兴起前的也门国家
  二、伊斯兰教前的也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三、也门与古代文明地区的关系

第二章 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统治下的也门

  一、也门的伊斯兰教化与政治
  二、伍麦叶王朝时期的也门
  三、阿拔斯王朝时期的也门

第三章 阿拔斯王朝时期及中古晚期的也门独立王朝

  一、阿拉伯人建立的诸王朝
  二、也门的阿尤布国家
  三、拉苏勒王朝
  四、塔希尔王朝

第四章 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占领也门与卡赛姆伊玛目王朝的兴起

  一、苏莱曼帕夏占领亚丁
  二、卡赛姆伊玛目王朝的兴起与抗奥斗争的胜利
  三、卡赛姆王朝的统治

第五章 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占领也门及英国对也门南方的占领

  一、穆罕默德•阿里在奥斯曼旗帜下占领也门
  二、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占领也门
  三、英国对也门南方的占领

第六章 独立的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

  一、叶海亚难圆统一梦
  二、伊玛目叶海亚封建神权专制统治
  三、也门现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四、伊玛目艾哈迈德统治时期的也门

第七章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

  一、“9•26”革命与共和国的诞生
  二、捍卫共和政权的斗争
  三、内战后共和国的政治变迁

第八章 阿拉伯也门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

  一、共和国的经济发展
  二、教育卫生与文学艺术
  三、也门的社会习俗

第九章 二战后南也门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英国在南也门的殖民统治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二、南也门人民的武装反英斗争与共和国的建立

第十章 独立后的南也门

  一、南也门的政治发展
  二、南也门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第十一章 起伏跌宕的也门统一进程

  一、南也门独立至第二次南北战争期间的统一进程
  二、第二次南北也门边境战争后的也门统一进程
  三、也门统一的实现

第十二章 统一后的也门

  一、过渡时期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二、1994年夏季内战
  三、内战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与经济重建

第十三章 也门与中国的关系

  一、历史上也门与中国的关系
  二、现代也中关系的恢复与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