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

分享到:

定价:¥20.00

  • 出版时间:2004年05月
  • 页数:359页
  • ISBN:7-100-03975-4
  • 主题词:城市适应迁移就业创业
  • 人气:504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FONT size=3><STRONG>       《社会图像丛书》出版说明

</STRONG></FONT>

  一套开放的丛书。一套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原野调查等方法,探索中国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丛书。

显示全部序言

  现代化建设推动的城镇化进程已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一进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人口流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中国的地区之间、族际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利益关系互动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过去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现在也出现了日益发展的族际人口互动现象。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务工经商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族际关系的视角看,这种方兴未艾的族际人口流动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作用下各民族人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少数民族在异域他乡适应城市生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因此,这一现象及其所伴随的相关问题,自然成为都市人类学工作者关注、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张继焦博士的《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即是以此为主题的学术成果。

  就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言,除了大量消化农民人口外,还意味着各民族人口的融散,也就是说传统的主要聚居于农村的各民族人口将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呈现出融通、散居、杂居。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城市不可能形成单一民族的聚居模式,城市人口结构的族裔背景必然是多样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也是多样的。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城市中的流动现象持续发展,虽然他们在全国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依然很小,但是在适应城市方面所反映出的问题却不是普遍存在的“农民工问题”所能涵盖的。因为在“城市——农村”的二元结构互动过程之外,还有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诸如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等。因此,按照通常农民进城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适应经验,是难以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问题做出判断的。

  张继焦博士的这部著作,正是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特殊性出发,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问题进行了多角度且系统性的研究。从这部著作中不难看出,这项研究在理论准备和方法应用方面比较充分,具有比较扎实的田野工作的实证支持,在围绕适应性主题的各种要素分析方面也很全面。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性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创见,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三种策略”、“差序格局”的“城市版”等,都给人以启发。同时,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方面有关政府作用的讨论和建议,对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也具有现实意义。总之,这项研究体现了作者立足于“细化一点”、“深入一点”和“创新一点”的研究目标,是我国都市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事业方兴未艾的一个发展进程,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农业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结构民族化、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都会在这一进程中日益展现出来,相关的适应性及其包括的文化冲突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关注城市这片日益扩大的多民族田野,包括未来城市民族社区的发展,为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提供实证和智力支持,无疑是民族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需要重视的重要课题,故为序。

                           郝 时 远

                        2003年11月12日 北京

显示全部后记

  我记得,1987年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学术前辈曾对我们说过:“要做学问,就要耐心地坐冷板凳。”学术大师大概就是这样“千锤百炼”出来的。虽然16年以来,我一直记住这句话,也一直以此为座右铭,但是,到目前为止,也许还没有真切理解其中的内涵。俗话说:“文如其人。”想不清楚人生,怎么做好学问呢?当我过30岁生日时,曾写过一篇《人类学,我给你奉献了什么?》的文章,引起了一位学长的关注。现在,当自己将近40岁的时候,又有一些新的人生体会。做学问就像修行一样,甘苦自知。随着多年不间断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意志的锤炼,当我看明白、说清楚自己所涉猎的领域时,也逐渐地变得成熟起来了。我的人生目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小小的心愿,一个一个实现”。以前是“说得多,做得少”,现在是“做得多,说得少”。我不相信“天上掉馅饼”,梦想中奇迹会突然出现,只相信有压力才有动力,人生需要艰苦不懈的努力。“人生在世几十年,不过如此而已。”这算是一个临近不惑的中年男子的心路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偶尔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即所谓“以貌取人”的事)。一件事是人们习惯于喜欢从外表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有资历和学问。最典型的例子是,我曾经到某个大学去当硕士生答辩委员会的主席或评委。会后有个同学告诉我:“张老师,看您这么年轻,刚开始我们还以为您是来旁听的。”听后我真希望自己长得老相一点,像是一个历经磨难的、知识渊博的老学者。另一件事是人们习惯于喜欢从外表来判断这个人是否能吃苦耐劳。有一位领导同志曾经说过:“看你的样子,一定吃不了苦。”也许从外貌上看,我好像没有吃过苦,实际上,上两辈人吃过的苦,我们这一代也多少吃过一些,经历缺衣少食的年代,使用煤油炉做饭,新婚住在办公室,下过基层锻炼,跑过天南海北的穷山僻岭。在撰写本书的最后两个月里,我几乎每天晚上工作至12点,有十几个晚上到了凌晨两三点,有四五次我荣幸地迎来了第二天的新太阳。

  我从1989年12月底在北京参加“首届都市人类学国际研讨会”起,开始涉足都市人类学领域,并喜欢上了这个研究方向。但是,自从1998年担任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之后,我一直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学术压力。尽管这些年自己也出了一些著作,也编出了一本《都市人类学纲要》(打印稿,约15万字),也为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实实在在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还没有一本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人类学专著。经过十几年的不断积累和学习,经过最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尤其是经过一年多以来的艰苦写作,今天,终于可以给那些关心我成长的同仁们,奉献上这本属于都市人类学研究的专著了。

  与我写的其他书一样,我希望这本书有三种用处:一是对老百姓了解和理解当今的社会经济现象有一定的帮助;二是对学界和新闻界的同仁有一定的启发,我的理论范式只有经过大家的“批判”才有可能建立起来;三是对政府部门的官员进行行政管理和政治学习时有帮助,官员们虽然天天忙于各种事务,却是非常关心社会上的各种动向的,包括最新的学术动态。

  当书稿即将出版之际,有三点需要说明一下:

  第一,这本书源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01年资助的一个重点课题,题为“城市适应模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和经济适应”。这个课题由我负责,课题成员有本所的彭雪芳、刘小珉、色音等三位。经过两年的努力,2002年6月,这个课题顺利结项,最终成果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调研报告》。

  第二,需要提到的是,在我提供的原始数据基础上,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了描述和初步的分析。其中,刘小珉撰写了“分报告之一:不同民族的就业、收入、面临的问题和期望”;彭雪芳撰写了“分报告之三:不同民族在城市中的恋爱和婚姻”。在本书中,我对她们两位所撰写的报告进行了重新编排和改写,在借鉴她们提出的见解的地方加上了注解,说明这些观点是她们的。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和报告撰写时,色音对蒙古族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对他们的工作表示真诚的感谢!

  第三,本课题的调查工作也得到了一些好友的热心支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级博土生金烨的引领和介绍下,调查组才得以走进北京新源里至霄云路一带对朝鲜族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延超帮助执行了深圳的访谈调查任务,提供了深圳10个个案材料;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宝山和中央民族大学蒙语系博士南快,提供了蒙古族在京务工经商情况,并访谈和记录了一位蒙古族创业者的个人生活史;我所同事周毛草提供线索,并帮助联络了两位藏族访谈对象;中华民族园副总经理解立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苏发祥老师和2000级本科生朱向春及其他几个男同学(韦正一、刘兆波、李泳)等,帮助课题组寻找调查对象,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工作。对这些好友的热心支持,致以万分的感激!

  以上所有参加本课题的正式的和特邀的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约定:调查资料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大家都可以使用,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

  与此同时,我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为这项研究提供了资助,感谢郝时远所长的大力支持,也感谢他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写了画龙点睛的序言。此外,今年7月在意大利参加国际会议之余,难得他给了我诸多的工作和人生指点。

  我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李培林先生。虽然我博士毕业已经6年了,李先生一直在关心着我的成长。正好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与他有多次见面机会,从他的言谈中受益颇丰,并从他的新著《村落的终结》中学到了不少有益的知识。

  我要感谢国家民委沈林同志。多年来,他一直是一位不断给我鼓励和动力的兄长和好友。在撰写过程中,我还曾经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

  我的师弟赵延东先生热心地为我查找文献资料。对此,我表示感谢!

  借此机会,我谨向那些在事业上给予指教或帮助的领导和亲朋好友表示致谢。他们是陆学艺、杜荣坤、任一飞、容观瓊、周大鸣、周庆生、周星、陈志明、戴庆厦、孙宏开、麻国庆、何星亮、纳日碧力戈、徐杰舜、王庆仁、王建民、景军、杜宇、庄孔韶、潘姣、罗红光、黄平、黄行、揣振宇、邸永君、雅森、龙远蔚、李彬、杜发春、李涛、李慧雁、宋军、翁乃群、蒋彬、曹兵武、郭凡、郭志超、高丙中、于长江、吴兴旺、王晓丽、王建娥、王巧若、马京、马京华、易华、木仕华、石奕龙、石茂明、侯红蕊、万红、周旭芳、梁景之、良警宇、龚黔兰、富晓星、雷俊、石毅、朱才堂、四郎措、郭春林、黄丽珊、刘世哲、刘志扬、刘文远、刘耀春、刘援朝、张海洋、张兆和、张冠梓、张缨、张翼、梁栋、赵燕、游正林、杨世伟、许明月、许正中、史世鹏、陈文晖、陈阿江、陈昕、陈英初、龚维斌、陈光金、胡超平、金春子、黄世杰等。

  我还应感谢各位访谈对象对调查工作的支持,没有他们的配合,很多资料是难以获得的。

  我钦佩商务印书馆的远见卓识,在此,对出版社领导表示感谢!

  当然,我要特别感谢爱妻李宇军。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不但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而且把研究工作调整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

                    作者于北京东城区青年湖畔

                       2003年中秋之夜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张继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都市人类学通信》副主编。著有《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价值链管理》《分销链管理》《控制链管理》《战略营销》(译)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现象、都市移民和企业行为等的人类学解释,同时兼做管理咨询工作。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用人类学、社会学理论研究进入大城市的迁移者(尤其是少数民族如藏族、朝鲜族、蒙古族、傣族等)在工作、生活、语言、心理及社交等各方面对城市的适应策略及其过程。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论:本书的主题、意义和叙述逻辑

第一章 理论准备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宏观理论和相关学术成果

  一、关于“文化变迁”的理论

  二、关于“现代化”的理论

  三、关于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探讨

  四、关于民族文化变迁和现代化的研究

 第二节 与都市流动人口研究有关的理论和成果

  一、国外人类学对都市流动人口的探讨

  二、国内学界对城市流动人口研究的概述

  三、对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案与实施

  二、调查方法

  三、分析方法

第二章 城市迁移就业者的关系网络及其适应策略

 第一节 检讨“差序格局”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适用性

  一、“差序格局”理论及城市流动人口相关研究成果

  二、对“差序格局”理论在城市适用性研究中的反思

 第二节 网络分析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一、起源和发展:人类学家对网络分析的贡献

  二、回顾和反思:格兰诺维特的网络分析理论与就业研究

  三、边燕杰:就业研究与网络分析的“中国版”

  四、为何把关系作为社会资本

  五、理论检讨:从“差序格局”到“网络分析”

 第三节 关系网络:城市就职中的社会资本

  一、以往对“关系”的研究

  二、城市就职中关系网络的分类

  三、以家庭为中心的亲缘关系:最基础的关系网和社会资本

  四、地缘和业缘关系:常用的关系网和社会资本

  五、新的业缘和朋友关系:弱关系网及其社会资本

 第四节 城市就业与关系网络的组合运用

  一、关系网络的类型与组合

  二、迁移就业与关系网络的组合运用

第三章 城市迁移就业与创业的社会文化分析

 第一节 迁移就业中的民族文化

  一、在民族文化村中的组织性招聘就业

  二、在民族特色私营企业中的就业

  三、对上述两种就业和适应策略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迁移创业的社会文化分析

  一、以往对亲缘网络与工商业发展的研究

  二、迁移创业中存在的和生成的因素

  三、迁移创业中的“先赋性”民族文化

  四、迁移创业的基本形式——“家庭企业”

 第三节 亲缘网络在迁移创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迁移创业型家族企业的特征与功能

  二、家族企业对存在的和生成的社会资本的利用

  三、家族企业面临的问题

  四、家族企业还能走多远

第四章 城市迁移者的文化差异性及其适应策略

 第一节 迁移者在城市中的文化适应分析模型

  一、迁移者适应城市的优势-劣势分析模型

  二、迁移者的城市文化适应过程分析模型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对城市的适应状况

  一、不同民族刚进城时的感觉

  二、不同民族在城市中的经济生活状况

  三、不同民族在城市中生活方式的适应

  四、不同民族在城市中的语言适应

  五、不同民族在城市中的社会交往

  六、不同民族在城市中的恋爱与婚姻

  附录:四个被调查民族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迁移者适应城市的一般性分析

  一、迁移者适应城市的一般过程

  二、适应过程中的主要转变

  三、对城市观念的适应和转变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 城市:民族多样化和跨民族交往

 第一节 城市的民族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

  一、少数民族的人口迁移与城市的多民族化

  二、多元文化的城市结构:以少数民族聚落为例

  三、少数民族迁移就业与创业对城市的贡献

  四、少数民族迁移者与城市居民的差异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跨民族交往

  一、从一个研究个案说起

  二、城市跨民族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三、交往冲突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跨民族交往的特点及政府的作用

  一、中国城市中跨民族交往的特点

  二、政府在少数民族城市迁移就业与创业中的作用

结束语:简要的总结与研究心得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