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语文(2004年高考第二轮复习丛书)

分享到:

定价:¥14.00

  • 出版时间:2003年12月
  • 页数:160页
  • ISBN:7-100-03980-0
  • 主题词:语文年高二轮复习丛书
  • 人气:90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丛书总序

</STRONG></FONT>

  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社。创建之初,就以编辑出版教科书为主业。近年来,商务印书馆在大力发展优势出版方向的同时积极恢复教育图书出版传统,组建了“商务印书馆教育图书研究出版中心”和教育图书编辑室,并延请一批专家学者作为特聘研究员。去年我们推出了由特聘研究员精心编撰的“200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丛书”,面市后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这套“2004年高考第二轮复习丛书”。

  丛书共5册,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除文综和理综特别注重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综合外,语、数、外各册也都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充分体现《考试说明》所强调的在学科知识交汇点出题的高考命题方向。各册均着眼于归纳学科重点知识,构建学科及学科间的知识网络,重在探讨典型问题,力求通过分析一系列考试的重点、难点,总结复习应考的策略。全书讲、练结合,例题典型性强,练习题设题新颖,题目解析简明扼要,重在拓宽考生解题思路,增加解题技巧,全面提升思维、理解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讲和练中把握答题规律,进而提高应试能力。书后附有四套模拟试题及答案。

  鉴于上述编写思路,丛书有三大特色:

  方向性——紧扣命题思路与原则,预测命题指向与规律;

  针对性——体现高考的改革要求,兼顾考生的实际情况;

  时效性——关注2004年高考热点问题,注重考生能力与素质训练。

  参加丛书编写的专家,都是北京市有关重点中学的特、高级教师,多数曾参与过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高考课题的研究工作,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研制人员,《考试》杂志编委,中央教育电视台《高考辅导》栏目主讲教师,清华同方教育科学院特聘专家。不仅多年在教学一线负责高三把关,而且长期在全国巡回讲学,具有辅导高考的实践积累和经验。尤为重要的是丛书全部由专家亲自撰稿,是作者本人几十年教学的研究与总结,具有较高的水平。

  丛书是2003年高考结束后根据最新材料开始撰写的,尽管我们字斟句酌地精心编稿,但由于时间仓促,其中不尽人意之处仍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赐教,以待再版时修改。


                          商务印书馆

                        教育图书研究出版中心

                          2003年10月


               <FONT size=3><STRONG>本书序</STRONG></FONT>

                 

  大绩谈教学,总是妙语如珠,开人茅塞。语文考试,也是他经常谈到的话题,但这本书里谈的,比平时更系统,更富理论深度。

  语文考试历史悠长。不管是科举时代还是现在,也不管人们怎样痛加挞伐,语文考试始终不能取消。有语文教学,就有考试;有选拔,更得有考试。但怎样正确对待语文考试,却一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猜题押题,或“题海战术”,或闭门造车,或任意歪曲,或鄙夷不屑,等等。总之深入研究者少,语文考试的弊端改起来难,这倒是实情。

  说弊端难改,并非命题者不愿改。在悠长的历史中,无论谁命题,无论命题者怎样殚精竭虑,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但对试题众口称善的情形,似乎少之又少。除了“考试”本来就不惹人喜欢,大概对“语文能力”的认识歧见过多,是更重要的原因。近百年来,虽有人对语文考试不断研究,认识也不断深入,但还远不能说尽窥其妙。

  20世纪30年代,“顶级”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受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文典之托,为夏季入学考试代拟语文试题。陈先生积多年阅卷经验,以为语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征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之时,有所依据,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枉之事。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278-287页《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陈先生阐述了他对语文考试的三点主张:1.足以体现汉语文特性的形式测验应试者语文能力的程度;2.便于阅卷评分,且能保证阅卷客观公正,即“无甚侥幸,或甚冤枉之事”;3.单考一篇作文,或考“语法”,都流弊甚多,所谓“应与前此异其旨趣”的“前此”,就是指此而言。他的这些主张,转换成今天大家熟悉的话,就是要改革考试方法,要用符合汉语特性而且具有可靠信度、效度、区分度的题目来考。根据这样的主张,陈先生除出了一道题为“梦游清华园记”的作文题,还拟了“对子题”,给出上句“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句。参考答案是“胡适之”(据说考生有对“祖冲之”的,也很好)。

  陈先生以为,对子形式简单,不仅能体现汉语文特性,而且有四条检测功能:可检测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思想条理”。对陈先生来说,语文考试命题,不过是偶尔为之的“余事”,但他丝毫没有轻看这件事。他以对汉语文的深邃理解,拟出“孙行者”这一道对子试题,并专为这道试题写了近五千字的论文(即《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而且事隔三十年(1965年),又为这篇专论写了一篇300多字的“附记”。渊博如陈先生者,对一道三个字的试题如此看重,而对这道试题指责批评者仍大有人在,足见语文考试命题之难。

  陈先生对待“试题”,尚改革,重研究,积极探索,这是真正人文主义的精神。可惜他在语文考试方面没给我们留下更多的遗产,有限的尝试毕竟不能充分揭示语文考试的规律。而今天,在语文考试方面,不研究、不探索、不学无术却喜欢说长道短的风气,却似乎有点时髦,实不能不令人遗憾。

  所谓语文试题,其实是语文能力“问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各类文章作品,则是语文能力非问题化(或“小说化”、或“诗歌化”、或“论文化”、或“报告化”等等)的表现形式。是否善于实现这种“问题化”,是语文教学能否具有启发性的紧要关节。设计一组好的思考讨论题,往往是一堂语文课取得成功的基础。拟出好的语文试题,则是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至于像语文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的试题,对一定年龄段的学生,更具有语文能力“量表”的性质。也就是说,这一组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包括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鉴赏以及作文的试题,理应具有从各个维度上准确衡量语文能力程度的作用。

  但恰当地实现语文能力“问题化”,是非常难的。如果这件事情容易,那令人乏味的语文课早就绝迹了。陈寅恪先生又何至于为一道语文试题而费那么多精力呢?

  因为至今,我们尚不能对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各个维度上语文能力的层级说得很清楚。就拿阅读来说吧,有人诵读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很一般,有人理解能力很强但诵读能力很一般,这大概可以说明,诵读和理解虽同属阅读能力,但却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而同是阅读理解,精通此类文献而对彼类文献一筹莫展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一位诗人,未必能一定读懂一份装修材料说明书;一位公务员能迅速准确地概括出上万字调查材料的内容要点,到要他概括短短一首现代诗所表现的意象,却可能不着边际。至于写作能力,不同维度上的差异就更大了。写散文足以在报刊上发表的人,写一份会议简报却可能根本不能用。《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就曾有过“才冠鸿笔,多伤尺牍”的慨叹,意思是说,有的人虽有冠绝群伦的文才,却常常在一般书信的写作上出毛病。凡此种种,都说明语文能力的结构很复杂,究竟该怎样划分语文能力的维度,怎样准确划分语文能力的层级,是很难的事情。

  但如果因为很复杂,很难,就认为这件事可以不必去做,那就大错特错了。整体来说很复杂,不等于每一个局部都不可知。局外者摸不着头脑的事情,每天躬身实践于其间的人却可能早就深谙其规律。如果把语文能力暂限定在“可以在大面积上,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对高中程度的学生进行书面有效测试”的范围之内——尽管这种限定有很大局限性,但在对一件事情的整体说不清楚的情况下,能够说清其某一局部,无疑是很有意义的——那么,王大绩老师就是能把它说得相当清楚的专家。

  王老师对语文高考所检测的能力,潜心研究多年,而且一直在高三教学第一线担任教学工作,教学质量始终很高,深受同学欢迎。他在指导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方面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把握“规范”与“发散”的动态平衡。

  规范,就是某种统一的规范性要求;发散,则是不受约束、超越常规的思维指向。任何创造,大体都是适应了某种规范,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常规的行为。十几年来,语文高考不断改进,它所极力探求的,正是怎样对学生在语文方面既能遵守规范又能有所创造的能力进行恰当检测的规律。也就是说,不能只求恪守规范,不求发散;也不能一味夸大发散的重要,无视必要的规范。王大绩老师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贯穿在他对学生指导中最闪光的东西,就是对规范与发散之间“度”的把握。他的指导,体现着在规范与发散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

  王大绩老师非常重视例题的作用。一个好的例题,就是一个语文能力“问题化”的标本。系统地研究例题,与系统地研究教材,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其实是同等重要的。多读多写,与认真完成—批高质量的题目,对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不应偏废的。在这一点上,学习语文和学习下棋有点类似。真想提高围棋水平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只是自己一味找人比赛,“杀”得昏天黑地——有点像盲目的“多写”——其实对提高棋艺一点帮助也没有。一定要多观摩高手对局——有点像多读名著——但仅此还不够。一定还要研究棋谱,特别是研究“定式”,要研究在某个局面下,“下一手”所引发的变化规律——这有点像做题。只有把观摩高手对局、研究定式和与合适对手的对弈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能力。

  这本书,以高三同学怎样有效提高语文能力(包括最大比率发挥固有能力)为纲,以丰富的典型例题和富于启发性的讲解为支撑。在对例题的分析讲解上,摆脱僵化的知识系统,而着眼于学生该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着眼于怎样帮助学生建构语文能力“网络”,从而有益其终生的语文学习。所以不管是哪类题目,他的分析讲解总能“实”而且“活”。

  这是一本全面谈语文能力而又对高三总复习十分“管用”的书,也是愿意研究语文能力结构者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愿大绩为语文能力的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顾德希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教科院基教处兼职教研员,商务印书馆教育图书研究出版中心特聘研究员,清华同方教育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市科协教育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长期在高三教学一线工作,10年来一直参加北京市高考阅卷工作,并在阅卷小组负责《阅卷纵横》的编攥工作。多年来悉心研究教学与高考规律,致力于通过全面贯彻语文备考的“自觉”意识,全面提升考生的备考效率和语文综合素质。在阅读、语言表达和作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面有独到建树。执教20多年来,有数十篇论文获奖,发表著述400多万字,录制音像制品数十小时,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做高考辅导讲座,应邀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讲学逾百场。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以“树立自觉意识,提高备考效率”为指导思想,通过全面分析2003年高考试卷(新课程卷、北京卷)以及往年的相关试题,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要点,概括高考必备的知识要点、能力要求,以及备考的科学规律。将高考题型所涉及的内容,概括成“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客观题”、“语言表达•主观题”、“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六个知识模块。逐一分析例题思想,总结习题规律,详述解题精要,以及应对技巧。每章都配套设置“专题训练及参考答案”,使考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巩固所学技能。全书最后设计了两套模拟试题,并附有答案,便于考生自我练习,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本书对考生提高备考效率,把握答题技巧,创造应试好成绩,很有指导意义。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读:树立自觉意识,提高备考效率

第一讲 高考语文考试内容说明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三、古代诗文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

  五、写作

第二讲 对语文备考的总体指导

  一、坚持并强化确认与整合意识,巩固并提高确认与整合能力

  二、探求规律,充分调动固有能力;锤炼思想,高度重视思维训练

  三、认识试卷的实质结构,发挥训练的综合效应

第三讲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客观题

  一、汉字

  二、词语

  三、句子

  四、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第四讲 语言表达•主观题

  一、修改病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二、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三、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四、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第五讲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一、例题解析

  二、命题规律

第六讲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二、古代诗歌鉴赏

  三、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第七讲 现代文阅读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般规律

  二、阅读实例评析

  三、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第八讲 写作

  一、话题作文和分等级评分的启示

  二、作文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三、考场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

  四、结合语言表达训练提升文采

  五、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模拟试卷(一)

  模拟试卷(二)

  [参考答案]模拟试卷(一)

  [参考答案]模拟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