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

分享到:

定价:¥14.00

  • 出版时间:2004年06月
  • 页数:235页
  • ISBN:7-100-04004-3
  • 主题词: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探索
  • 人气:121

显示全部前言

  曾经有一位叫雅西子的研究回族问题的日本青年学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0世纪30年代回族群众爱国热情很高,但同时又很虔诚信仰伊斯兰教,为什么两种不同的东西能集中在一起?这个问题听上去很有些“老外”的味道,但却道出了某种事实。不仅外国人,就是中国人口中的大部分对回族及其文化也缺乏了解。雅西子提出的问题有两个可能的原因,这两个可能的原因实际上是两个预设前提,一是信仰伊斯兰教,必定不会认同中国社会。这个预设前提又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中国的伊斯兰教的形态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教一样,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是异质的。第二个预设前提是回族社会的独特性很强,与以汉民族为主导的中国社会是有距离的,所以回族群众爱国热情就难以理解。如果说第一个预设前提是对回族问题缺少了解的普通人产生的误解,那么第二个预设前提中对回族社会的独特性的过于强调却是一些回族研究者常会出现的误区。过于寻找回族的独特性就会使得回族的文化特征在特定层面上与中国主流社会和文化对立起来,在学术上产生矛盾,与事实也有距离。

  那么事实是什么呢?正像雅西子的问题中所包含的那种情况,回族群众既信仰伊斯兰教又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对国家有着与汉民族一样的认同感。中国的伊斯兰教虽然保持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但是已经过儒家文化重新阐释,与回回民族是由多个民族整合形成的一样,回族文化也是兼收伊斯兰文化和汉儒文化之长而形成的。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带有浓郁伊斯兰特征的回族文化已是中国文化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部分。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也是回族社会现代化的历程。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艰难曲折,回族社会也经历了坎坷和痛苦。但在历史和现实构成的深远背景下,可以看到回族社会今天依然被云雾笼罩,依然不被人们理解,对回族社会的各种偏见依然存在。所以沟通与理解回族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这种沟通与理解不应仅仅停留于消除误解促进民族团结方面,而应进一步拓展内容和范围,着眼未来,通过理论研究进行沟通和对话,探索传统回族社会与现代化相容问题,对回族社会来说,或许这远比单纯拘泥于历史更有价值。回族社会既有与现代化相悖之处,也有与现代化相容的方面。从现代性视角出发研究回族社区,揭示回族社会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会更有利于回族社会看清自己的未来走向。在这个层面上进行的沟通与对话,对回族社会的发展才更有战略意义。

  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变迁,所有国家和社会都将卷进这场社会变迁中。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所有在遭遇现代化之前的社会模式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将被破坏。现代化过程对既有社会模式的破坏使西北回族社区面临着一种困难的抉择。中国的回族大多居住在西北地区。回族在居住格局上具有聚居的特点,清真寺成为聚居的中心。因此在中国西北地区很容易辨认出回族的社区。宗教文化在西北回族社区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构成了西北回族社区的灵魂。现代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随着宗教在回族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西北回族社区如何发展?是逐渐消失?还是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实现整合?这是西北回族社区正在和将要面对的问题。西北回族社区精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对西北回族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保持原态的回族宗教文化,回族社区难以进步,如果听任现代化对回族传统文化进行冲击,很可能会使回族传统文化逐步丢失,这是一个二难选择。如何找到一个既能使西北回族社区顺利过渡到现代社会,又能在某种程度上保存回族传镜文化的现代化之路,不仅是摆在西北回族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重建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关注回族传统文化的保存是看到了回族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在本书最后一章有较详尽的论述,此不赘述。我们关注回族传统文化的保存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回族传统文化对西北回族社区精神品质的塑造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代,回族社会与清朝政府的大小冲突几乎不断,正是因为这些冲突,清朝政府才渐渐认真对待回族社会,清朝官吏不断就西北回族问题上书朝廷,其中关于回族民族性格问题,福康安称之为“桀骜”“顽梗”,有官吏奏折称之为“强悍刁顽”等。不管“桀骜”还是“强悍”,都表明了回族民族性格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争强好胜,不肯服输,不那么“驯良”。清朝官吏对回回民族性格的指称是有着特定的文化心理背景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看到了儒家的礼治对政治稳定所起的作用,通过礼治教化百姓,将外在的礼治秩序内化于百姓心中,把外部的道德规范变成百姓自觉的行动,使人们循规蹈矩,最终变得“温良恭俭让”。从这种曾造成汉民族精神上的奴役驯良和心理上的懦弱的文化心理出发,清朝官吏见到回族穆斯林难以完全用儒家伦理去教化,首先就对回族穆斯林有一种非我族类之感,用董福祥的话说就是“甘为异类”,把回族与其他所谓的“蛮夷”视为一类。其次回族穆斯林的不肯被教化、勇敢争强在已经习惯了儒家“温良恭俭让”中生活的清朝官吏看来自然是冥“顽”不化和有些野蛮强悍。对于儒家文化给中国民族精神上带来的负面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和学者的批判是非常激烈的,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并指出了传统文化与国民性格中驯良与懦弱的直接关系。与此同时,进化论的传入又对中国思想界和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强烈的震撼。生存竞争,物竞天择,弱者自然要被淘汰。一方面感受着国民性格中的驯良与懦弱,一方面进化论又讲弱者要被淘汰,同时西方列强加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先一步完成现代化的日俄两国又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领土,伪满洲国的建立使国家民族进一步陷入危机中。亡国灭种的危险日益增加。在此情形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求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富于朝气的、不甘示弱的、勇敢争强的精神。因此西方舶来的尼采学说中的超人所显示的那种洋溢着强烈生命活力和豪情的精神意志就深刻地感染和影响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就在这个时候,一批学者和知识分子陆续进入中国西北腹地进行考察,这批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动荡变迁后,他们眼中的西北回族民族性格就不再是清朝官吏眼中的“顽梗”、“强悍”,而是勇敢无畏、不甘示弱并积极向上的。1919年林竟在其游记中写道:“入甘肃界,到处见有衣服褴褛形容枯槁之汉民。而回民则较少。足见回勤汉懒,优胜劣败之结果。”陈庚雅曾描述当时宁夏一带“居民屋宇齐严,身干健壮,十九皆为回族;若门户旧坏,精神萎靡者,不问亦可料其必为汉民也”。范长江、白寿彝等人也都对此作过类似的描述。范长江30年代考察西北时多次提到西北汉族人的驯良和回族人的勇敢顽强,对比之下感慨良多。当时范长江从兰州乘黄河皮筏到宁夏,“操纵皮筏之苦力,十九为甘肃河州(临夏)之回民”,范长江所称皮筏的一个筏客不顾河水的冰冷,潜入水中去寻找落入水中的一个茶壶盖。并不顾同伴劝阻坚持把茶壶盖从水中找出来。“记者才明白:他不顾苦痛入水找茶壶盖的意思,主要是为了在同伴面前的颜面问题。河州回民有一个普遍的性格,即是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显露自己的无能。一个人失去的东西,不论如何没有希望,他能千方百计地找它回来。在同伴中看来,这种行为是有无上的光荣!”正是当时中国的羸弱,使得范长江对这一细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意识到这种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正是当时中国社会所缺乏而又很需要的。(略)

显示全部后记

  用我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和心灵去感受并理解人类文明的一小部分,再用头脑的逻辑去推测、思索其余的大部分——这便是我手中握着的法则。 因为一滴咸水加上我的想像,便是汹涌澎湃的太平洋……

                    ——摘自赵鑫珊《人类文明的功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十几年前,当我还是一个莘莘学子时,我如醉如痴地迷恋于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凝聚和闪现的人文精神,它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是一种超越价值的关怀,这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的一种内在动力。这种精神所蕴涵和折射的科学奥妙、音乐韵味和人类情愫以及对真理、理想和良知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伴随着思想界的风风雨雨,我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生涯。

  90年代初,我开始了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迁移与宁夏区域文化”的研究工作,由此踏入人类文化学这一引人入胜又极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对于像宁夏区域文化这样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研究,我们已不拘泥于文化人类学的结构分析与理论概括,同时也突破了历史学的事实表述与资料整理。更何况当今世界学术研究以相互渗透、兼容并蓄为趋势,文化人类学者与民族学者在综合研究人类文化方面已开始携手合作。在我们探讨宁夏这片平凡土地上的不平凡历史时,我们更关注宁夏区域文化兼收并蓄异域文化之长的历史特色,尤其关注在宁夏区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并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和其文化载体——回族。回族虽然只有短短七百年的历史,其中却不少惊涛骇浪,刀光剑影,浸透着回族人民的血和泪,也展示着回族人民的不屈和反抗。回族以其特有的精神魅力和坚贞品格在屈辱和磨难中,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不断地扩展着自己的族群,开拓着自己的历史,创造着自己绚丽的文化和文明。回族文化有着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品格风貌,从中我们嗅到一种清新淡远的心灵文化幽香,于是我们走进了回族和回族文化。我们选择承载回族文化的独特单元——回族社区为视角,借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始了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作为汉族学者我们力求以理性的目光,对回族社区及回族社会做冷静的审视和研究,力求通过对不同类型回族社区的个案研究和结构分析,为回族社区及回族社会在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中,适应与发展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范式。

  继1994年我与张跃东合著的第一本学术专著《移民与宁夏区域文化》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1996年我设计并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回族社区变迁与回族社会现代化模式研究”(批准号96CSH003),并与宁夏社科院的刘天明研究员合作完成了此项目的研究;在此项目成果修改出版(即这本《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过程中,宁夏社科院的刘光宁副研究员也加盟其中,共同完成了此书的写作。

  本书具体分工如下:束锡红承担项目的总体设计及撰写大纲,并撰写第二、五、七、十、十一章;束锡红、刘光宁合作撰写前言、第一、四章;束锡红与宁夏社科院郑彦卿合作撰写第六章,与西北大学刘阿丽合作撰写第九章;刘天明撰写第三、八、十二章;刘光宁撰写第十三、十四、十五章;最后由刘光宁统稿,束锡红定稿。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资助,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得以问世。同时我还要感谢为本书提过宝贵意见或给予关心指导的下列同志:原宁夏社科院院长余振贵研究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昌平副研究员和理论处处长巴岱,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张忠孝同志,宁夏社科联副主席宋志斌研究员,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通明编审,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秦均平研究员,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马平研究员,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编辑部薛正昌编审。我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致谢。

  目前,我正在主持2000年立项的新的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项目(00CSH001)。我力求把我有关回族社区的研究,引入更深的层次,推向更高的高度。值此成果问世之际,我激动不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我期待着读者的关注和批评。


                               束锡红

                              于2001年6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回族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品格风貌。本书选择承载回族文化的独特单元——回族社区为视角,借用社会学的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理性的目光对回族及回族社会做冷静的审视和研究,为回族社区及回族社会在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中,如何适应与发展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范式。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编 概念与背景


第一章 回族社区变迁概论

  一、社区和回族社区的涵义与特征

  二、社区变迁及其结构要素

  三、西北回族社区变迁概述


第二章 西北回族社区的形成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一、历史时期陕甘宁地区回族社区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回族社区形成的历史文化环境特征


第三章 西北回族社区的地域分布及历史演变

  一、西北回族社区地域分布的现状与特点

  二、西北回族社区地域分布现状形成的三大历史浪潮

  三、西北回族社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四、自然地理环境对西北回族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现代化理论与回族社会现代化实践

  一、现代化及其理论

  二、回族社会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第二编 个案研究与结构分析


第五章 西部山地回族宗教社区模式——西道堂

  一、西道堂与回族社区的形成

  二、西道堂回族社区模式基本内容及各要素的变迁

  三、结语


第六章 欠发达山区回族社区典型——黎套村

  一、社区结构要素变迁

  二、社区结构变迁特征

  三、社区运行总体特征

  四、社区发展趋势与对策


第七章 银川平原农业回族社区——纳家户

  一、宗族、宗教与社区共同体的创造

  二、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的变迁

  三、生活质量的变迁

  四、社区居民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五、社区人口的变迁

  六、社区阶层结构的变迁


第八章 城市商贸回族社区——临夏

  一、临夏回族社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

  二、社区的历史变迁

  三、社区经济结构要素的变迁

  四、社区经济变迁的宗教背景与动因

  五、伊斯兰教与临夏回族社区穆斯林的生活方式


第九章 西安莲湖回族饮食商业社区

  一、莲湖回族社区的界定

  二、社区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三、社区经商传统的演变及饮食特色的形成

  四、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提高

  五、社区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第三编 比较与思考


第十章 宁夏回族社区类型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比较

  一、农村回族社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原因

  二、城市回族社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原因


第十一章 现代化进程中西北农村回族社区结构特征的变迁与协调发展

  一、社区结构的变迁与协调发展

  二、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回族乡村社区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劳动力资源的转移与乡村回族社区的城市化

  五、社区关系变迁与人的现代化

  六、施行知识经济战略,推进回族社区城市化

  七、回族社区传统文化的发扬

  八、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二章 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独特性与多样化

  一、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独特性

  二、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多样性

  三、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类型


第十三章 西北乡村回族社区的传统与现代

  一、西北乡村回族社区传统功能的变化

  二、西北乡村回族社区的传统与伊斯兰文明


第十四章 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发展的现实选择


第十五章 走向未来的西北回族社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