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45.00

  • 著者:184497 
  •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本印时间:2021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870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9935-3
  • 读者对象:民国文史研究者、爱好者,以及旅行爱好者
  • 主题词:丝绸之路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内蒙古民国日记气象地质
  • 人气:327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光明书榜”月榜上榜好书(2021年9月

中版好书榜2021年度第五期上榜好书

 

气象考察的观测实录、“流动大学”的进步足迹、五四青年的精神风貌、西北地区的世态人情、科考团队的人事细节……1077篇连续日记,200余幅旧影速写穿插其间,实景再现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西行之旅和民国西北风貌。

 

相关推荐:

与瑞典出版的数十卷《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报告集》相比,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的时局,让许多中文著作未得及时出版。九十年后整理出版的《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详细记录了作者的科考经过和珍贵气象记录,也让读者领略大西北的自然风貌和科考队员艰苦卓绝的工作精神。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近百年前成立了支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查团招募了一位学气象的大学预科学生。万里西行,驼铃悠悠,他不但用冻僵的手指记天气、画路线,还用青春的眼睛摄下社会生活许许多多有趣的细节、生动的场景,如今都成少年中国的一段宝贵记忆、一份难得史料。

                                          ——黄纪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气象学于历史研究意义重要。竺可桢论五千年气候变迁,使得古史进程的描绘增益了风云变幻的背景。《丝路风云》作为西北考查的气象学记录,为西北史和丝绸之路史都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近百年前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漫漫丝路上一首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歌谣。本书包含随团气象生刘衍淮近三年从未间断的西北考察日记。

气象考察的观测实录、“流动大学”的进步足迹、五四青年的精神风貌、西北地区的世态人情、科考团队的人事细节、斯文•赫定、徐旭生、黄文弼、袁复礼、丁道衡……详细记录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历尽艰辛、锲而不舍的西行之旅。

精心整理,分章立目,穿插旧影、速写200余幅,图文并茂,实景再现民国西北风貌。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刘衍淮(1908—1982),山东平阴人。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1927-1930年参加西北科学考查团,担任气象生。后赴德留学,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地理与海洋等学科。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归国,曾任教于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其间由竺可桢推荐从事空军气象教学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西北科学考察的先行者,更是我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气象教育的奠基人。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气象观测是其核心项目。考察临行前,考查团常务理事的刘半农曾嘱咐气象生们“要把所见所闻都要详细记录下来,有些事当时看可能没什么用处,以后却可能有大用处”。本书基于科考团气象生刘衍淮的11册西北考察日记整理出版。这份35万字的珍贵日记,是九十多年前西北气象考察的观测实录。这里有青年人在科考团这个“流动大学”里的进步足迹,有五四运动后的大学生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风貌,更有那个时代丝绸之路上的世态人情、科考团里的人事细节。随着时光的推移、岁月的沉淀,本书的考察记录,将愈益显示其不朽的光华。本书分章立目,随文插入民国老照片和作者速写图200余幅,图文并茂,颇具可读性。

 

【相关主题书】

[瑞典]斯文·赫定《我的探险生涯》(远行译丛),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商务印书馆。

黄文弼《西域史地考古论集》,商务印书馆。

显示全部目 录

序言(刘元)
大漠观风起,天山测云高——前言(朱玉麒)
整理凡例
第一卷  从北京到呼加尔图河(1927.5.9—1927.8.1)
一  前往包头汇合
二  从包头到呼加尔图河
三  呼加尔图河的气象训练
四  独立作业
第二卷  从呼加尔图河到山单庙(1927.8.2—1927.8.28)
一  追赶大部队
二  前往山单庙
三  小分队考察河套
第三卷  从山单庙到额济纳(1927.8.29.—1927.9.28)
一  途中作路线图
二  进入沙漠地带
三  梭梭树丛林
第四卷  在额济纳(1927.9.29—1927.11.7)
一  额济纳的测量
二  双十节的活动
三  去毛目
四  额济纳最后的日子
第五卷  从额济纳到哈密(1927.11.8—1928.1.8)
一  大风屡阻行程
二  驼乏粮绝人病
三  赶赴前方找车
四  留在庙儿沟
第六卷  在哈密(1928.1.9—1928.2.11)
一  考察中的第一个春节
二  哈密周边见闻
第七卷  从哈密到迪化(1928.2.12—1928.3.8)
一  从哈密到吐鲁番
二  从吐鲁番到迪化
第八卷  在迪化(1928.3.9—1928.5.21)
一  一上天山
二  迪化见闻
三  再上天山
四  山中独立观测
五  迪化气象站
第九卷  从迪化到库车(1928.5.22—1928.6.19)
一  迪化到焉耆途中
二  渡开都河赴库车
第十卷  在库车•上(1928.6.20—1928.10.10)
一  初建气象站
二  库车见闻
三  华志回国
四  独立主持库车气象站
五  创建喀拉古尔气象台
第十一卷  在库车•中(1928.10.11—1929.3.31)
一  库车观测例事
二  冬季观测
三  新年伊始
四  再赴山中气象台
五  春节前后
六  新春气象
第十二卷  在库车•下(1929.4.1—1929.8.26)
一  沙雅考察
二  春夏之交的库车
三  三赴山中气象台
四  气象站搬新址
五  准备返程
第十三卷  从库车回迪化(1929.8.27—1929.9.22)
一  从库车到焉耆
二  由焉耆到迪化
第十四卷  在迪化(1929.9.23—1930.3.2)
一  逗留迪化
二  连日商量归计
三  决定赴德留学
四  迪化过春节
第十五卷  从迪化去柏林(1930.3.3—1930.4.19)
一  从迪化到塔城
二  从俄境赴柏林
图片说明
附录1  日记所见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一览表
附录2  我服膺气象学五十五年(1927—1982)(刘衍淮)
附录3  先父刘衍淮与西北科学考查团(刘  元)
附录4  家人心中的刘衍淮
附录5  英文目录及简介
校后记(朱玉麒)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试读章节1:

不想做路线图

1927.11.9  九日

清晨六七点钟,就被人家叫醒了。起来,晚间的盆火,余烬犹燃。洗脸、吃饭,收拾东西,自然要忙一顿。八点三刻走开,风虽不甚大,而冷得却有点要命,手冻得拿不着东西,脚冻得像履冰一般。对襟的外衣,风能长趋直入,直接去和我的皮肤接洽,“透心凉”,一点也不错。大队早已走了,后边只有我和徐先生的一队,和黄、丁二君的一队,走得既慢,且时常停,和大队越离越远,有时简直望不见大队之所在,好则沙碛上的路,很显明的先西偏南,后西偏北,一个歧路也没遇着。沙碛之中,也间或地有点草,丛生的小植物,树。

歧路虽没有,路却曲折得厉害,作图的人自然麻烦,更加高低不平,走的速率也不等。有时我灰心了,天这样的冷,路这样的难走,并且老王的骆驼座很高,挡得我一点路也看不见,他并且还拉着好几个骆驼,时停时走,画图?怎能有好的结果。我竟想着自明日起就不作了,把纸给老丁罢!让他一个人作,我再也不受这样的罪了。一个人披上皮袄,骑上一个骆驼,高兴快,就快走,高兴慢,就慢走,是何等的舒服!何等的随便!

走到快到一点的时候,是经过的有树有草的地方,虽然树草有,然而人烟和水,却是除本队的人员外和自己带的水外,连个人毛、水滴也没有。大队住了,我们也就赶到住下。人家早到,已吃饭,我们也就下驼去吃饭。赫定问我多远,告以15.2km,赫云彼为15.4多,他的方向是西到北8度多,我却有20度呢!我告以我将不作图了,彼不之许,云无论如何要作下去。徐先生亦替我出主意,我意又活动。饭后,头晕痛,睡了有两点钟,好了。饭罢,围大火,赫定学说中国话,颇饶兴趣。与老丁闲谈,十一时才睡下。

(摘自第五卷《从额济纳到哈密》)

试读章节2:

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的学术价值

刘衍淮承担了西北科学考察中气象观测生的角色,因此这部日记首先是一份工作日志,为我们展示了西北科学考察中气象观测的方方面面。

刘衍淮在5月10日到达包头,并从5月14日开始接触气压表、寒暑表,也翻出之前北大的德文讲义开始攻读德语。科考团在包头汇集并凑齐运输的骆驼后,5月20日开始了西征的长途。5月21日第二天宿营,他“就帮着郝德安置仪器,测量气象”。5月25日,开始记录沿途气候。5月29日起,中国气象生四人被安排在包头北边的呼加尔图河畔,由郝德传授观测方法、指导阅读德文气象书籍、考验实测记录本等,开始了气象测量的实战训练。他们轮流值班,每个小时要记录一次气象。他的日记本也不再抄袭郝德的记录,而是记下了自己参与观测到的数据。同时,每天的日记也形成了必然记录当天气象状况的程式。中国气象生的工作显然获得了郝德的好评,7月20日大部队开拔,刘衍淮被留在呼加尔图开始了独立作业,直到8月2日结束这里的工作。

之后,刘衍淮又在天山博格达的福寿山观测点完成了一个多月的高山气象观测,最终被派驻库车建立气象站和喀拉古尔高山观测点,在那里持续了一年多的观测任务,并培养了新疆本地的气象生张广福接续了他的工作。他的日记记录了每天从事气象“例事”的情况。如在库车,每天晨7时、午后2时、晚9时,是固定的观测时间;每个月末、月初,则完成月表寄往迪化和南京;外出活动,必定要在下午2时以后(如1929.1.1:“二时,观测毕,吃饭。饭后同赴朱寓,阅《教育杂志》。”),外出归来,则要赶在晚9时以前(如1928.12.24:“又稍坐,以九时观测故,急归。”);有时错过观测的时间,则懊悔不已(如1928.6.29);填错了月表,也要到邮局将信件追回(如1929.1.6)。总之,每日枯燥而寂寞的坚守,使他逐渐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气象人。

刘衍淮后来发表《天山南路的雨水》《迪化与博克达山春季天气之比较》,不仅是他在天山博格达和库车气象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他一生从事气象研究最早的一批成果。如今日记的出版,可以看到他获取这些成果的工作过程和成长为气象学家最早的训练实录。

这些西北科学考察日记跟随刘衍淮一生,也意想不到地部分弥补了西北科考气象资料的丢失。西北科考团完成气象观测任务后,所有的气象资料都由郝德带回德国整理,他只来得及发表了1931再次来华考察的部分成果,其他的资料都在二战中毁于战火。刘衍淮曾经沉痛地记载:“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数十人跋涉万里,辛劳累年,耗金巨万,所换来的完整气象观测成果,遭遇了空前的浩劫,从此胎死腹中,永无问世希望。”但是,他又说:“所幸作者参加西北科学考查团时期所作的日记,完整无缺,其中不同西北地方的气象观测记载,可以摘录整理,公诸于世。”因此,当1965年郝德来信,说起西北科考团成员那林(E. Norin)正在从事中亚地质图的制作而需要沿途气压观测记录、希望刘衍淮予以提供时,他整理日记中记录的气象资料,发表了《中国西北气象考查与旅途部分观测资料》。……

(摘自朱玉麒《大漠观风起,天山测云高——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