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绪 论
</STRONG></FONT>
在道家那里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且产生天地。这个道有时被解释为极细微的物质元气,按照这一解释道就是一种有;有时被解释为不含任何物质颗粒的绝对的精神实体,即绝对的无,那么从绝对的无中如何产生出有是一道永远不可解决的难题;再则如果把道视为产生万物的逻辑起源,不论它多么的虚无,人们总可以把捉它,概括它,描述它,这样的无就不再是无了。在道家研究中一般把超越物质世界干扰的心灵超升看作为与物质的、现实的、世俗的世界相对立的纯粹精神世界,这种解释仍然囿于主体与客体对立的形而上学框架。人们在研究道家的时候虽然没有把道看作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也试图把道解释为内在的潜藏着的创造力,甚至认为道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即使这样,道仍被看作为一个实体,一个存在者,这样被解释的道就不能成为本源、基础和存在。道家哲学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因此无论把道视为物质实体、精神实体,还是逻辑前提都违背了道家有无相包、虚实相含的初衷,为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海德格尔用了五六十年的时间,不断变换术语去解释主体客体尚未分离对立的混然不分的状态。按照他的解释存在不是什么,而是此在把自己交托、敞开、出离到存在者之中去的那种心物一体的境域和关联。 一切存在者包括人在内只有在澄明之境才能作为存在者显现出来,才能获得本质。在他看来只有从此在的存在出发才谈得上原因和基础,才能够对存在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只有从此在的特殊的存在方式才能够获得开端和原初。海德格尔从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去探讨本体论的思路为我们重新解释道家思想开辟了别具一格的途径。
作为万物本源和基础的道不是一个在时间上先于万物的绝对实体,也不是一个在空间上隐藏在万物背后的现成的东西。道不是能够脱离素朴之心运作和参与的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而是天地万物作为自身存在的本然状态。道是素朴之心与万物本然相融相契的状态,是至人、圣人、神人以无知无欲之心与天地共运形成的境域,是圣人的心毫无阻碍地、不偏执于一事一物完全地敞开,也就是说至人、神人、圣人心灵的运作敞开了万物按其本然面目契入的空间。人们一旦用主体客体的关系来说明前形而上学的心物关系,心物一体的境域就被破坏了,心与物、天与人的原初关系便表现为现成之物的派生关系。道家探询的是先于万物并且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基础和原初的统一,这个统一是使主体、客体相互对立成为可能的前提,是使天地神人得以积聚的场所。这一解释并不涉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因为一旦谈到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就已经从主客体未分的混沌状态进入到心物对立的阶段。在心与物原初发生的领域中没有与心相对而立的物,也没有独立不依于物的心。万物是在心物往返交流的澄明之境中来相遇照面的,在寥阔清虚漠然和谐的心境中显现出来的东西。只有当人从自身出发把那个与生俱来就不断地维系着人、牵连着人的本性把持住,也就是说,人只有把自己从丧失于常人状态中解脱出来,才能够返回到自己的本真状态,才能够倾听到存在对自己的呼唤,才能够在天空下、大地上体悟人的本真之性,取得在大地之上的本真居留,再次赢获与存在的本源关系。这种来自于原初的本真自我,通过跨越常人的自身,又重新获得本真自我的过程就是道家的返璞归真的过程,也是人重新拥抱生命的过程。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才能够使人的本质按其本然状态显露出来,使人的生存获得其原初的基础,这是道家与海德格尔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站在主观与客观对立的角度上去把握生活和人的本质,那么人的本质和生活世界的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就被扼杀了。这种方法把人的本质和生存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拨离出来,使人的生存失去了根基。道家与海氏哲学都是面向生活本身的哲学。道家哲学指导人们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去过一种契合自然本性的生活。海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丰富多彩的表述引导人们去寻找本源、寻找本真之性。海氏和道家哲学的目的是把人们从聪明智虑主宰的主观客观对立的状态,引回到那个活生生的玄冥之中,这种玄冥、混同、葆光的境域并不涉及神秘的无意识的心灵深处,也不涉及与大千世界隔绝分离的超越的纯粹精神世界,只涉及游心游神、物我两忘的境域,只涉及心物交融相契的澄明,只涉及此在在世界中的存在。
道家视生死为一如。他们把与生俱来和随死同往都看作为人的无知无欲的本性。生死问题在道家那里并不落在纯粹的现成领域,不是供人思考和研究的对象性的东西,而是人的本真的生存方式。道家所说的生不是指潜藏着无限生命力的人的初始阶段,作为生存方式的死也不出现在生命的终结。道家所说的生死隶属于人的生存。在海德格尔看来,死亡不是纯粹的终结事件,而是总是在场的、确定的、存在着的东西。死亡是这样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对人来说是这样的确定,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幸免这一厄运;同时又是那样的不确定,以至于它的来临是猝不及防的突然而至。所以只要人生存着,死亡就是悬在人前头的东西。在生死问题上道家和海德格尔之间存在着可以互相诠释的境域。作为悬欠着的死亡,作为上无君主,下无臣子的无知无欲的本真存在的死亡,在人的生存路途上永远不会变成现实的东西。道家认为如同对待生一样,人们无须在时间上往前去推;对待死,人也无须把自己往后推,本真的生死总是当前。生死问题在道家那里不涉及精神与肉体的关系,道家关注的只是精神和肉体对立关系形成之前的混沌领域。这种生死一如的本心本性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知更多也不知更少的无限和无度,是把存在者整体、把瞬息万变动静无常都包含于自身的统一境域。会死之人以本真之性参与到万物之本然中,道家的视生死为一如的人与海德格尔的会死之人存在相似之处。
道家与海德格尔的共同之处在于引导人们返回到混沌玄奥、不可解释、不可言说的基础本体论之处。但二者仍然存在着区别,道家理想的处世方式是让人处身在与自然、与万物、与社会、与他人的共属一体中。道家生活时代世界还没有成为彻底与人脱离的东西,自然万物还没有与人心彻底分裂而对立,他们不能容忍任何一点儿把心与物、人与万物相互对立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模式。他们批评的仅仅是伸展自己欲望和智虑的机心与成心。道家所面对的威胁还不是赫然独立的、无法安放人心的、无家可归的世界,而是人的昭昭察察、分析辨别之心。道家从根本上否定使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他们不仅把损聪明、弃智虑所获得心物相蕴相荡的一体之境作为所有认识的基础和本源,而且把游心于物之初作为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人生的方法,进而把这个一体之境推广到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理民的所有领域之中。道家直接从前形而上学的本源之处阐述其理想人格与政治。与道家不同,海德格尔哲学不为人去设计理想的处世之道,也不为统治者设计理想政治,他的目的仅仅去追溯形而上学体系的根源,去揭示所有以形而上学为根基的科学、技术、逻辑、语言、艺术的无根基性,引导人们回归到本源之处。海氏强调神秘的存在境域更多地是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寻找本源与基础,同时引导失去根基的人们重新返回到持存的根基之中。海德格尔并不像道家那样一概否认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使用的表象性思维,他也不像道家那样把混沌玄奥贯通到治国理民、修身养性的领域中,相反海德格尔反复强调他的学说不是人类学,不是为人提供理想的生存模式,他只是引导人们去注意形而上学起源的那片混沌澄明的境域。
道家并不具体去描述什么是道的境界,而着重描述人们怎样才能够达到道的境界。达到道的境界不是去建立什么,反而要破除成心、机心、我执的束缚,摆脱贫富、贵贱、穷达的禁锢。现代人臣服于技术世界的逼索,并且让世界上的存在者在可计算、可规划中显现。技术世界对现代人的促逼以及古代世界中贫富、贵贱、生死、寿夭等生存困境对人精神的压抑,虽表现形式不同,本质上并无大的区别。海德格尔在论述把自我从世俗的寄居之所和遮蔽之处夺将回来时着墨不多。在道家书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例子和寓言举不胜举。经历过从生死、贫富、寿夭、穷达解脱出来的人各有各的故事,道家著作中这方面论述的形象具体足以解释海德格尔纯粹思维的抽象。海氏是为了在理论上把人们从形而上学桎梏中解脱出来,道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治国理民、修身养性的理想,道家重视切身的实践,海德格尔偏重纯粹的思维;道家的思想模糊混沌,海氏的阐释精辟细致。海氏的阐述由于面对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传统以及概念系统而显得深奥难懂,道家尤其是庄子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往往寓意深厚而又形象生动,二者的互补性显而易见。东西方在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使人在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方面望而生畏,实际上他们主张的摆脱困境的愿望和企图,以及他们指引人们走出困境的方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由于中国古代思想与引领后现代思潮的海德格尔思想之间的区别,往往使人们对用海氏思想解释道家心存疑虑。先秦时代中国思想还没有发展到世界图象的阶段,那时候也没有形成系统严密的语言学、物理学、人类学、逻辑学体系,在老庄生活的古代还谈不上对人的行为和存在者的各种状况进行量化的研究。道家将学说的基点放在对无知无欲、无形无名的追求上,其原因在于社会中法令滋彰、物欲横流,智者辩者摇唇鼓舌的现实。人们争相运用聪明智虑去分析辨别社会自然的各种现象,昭昭察察于大小、寿夭、贵贱、穷达的区别,汲汲于功利、名声、仁义礼智,痴迷于现成的事物和区别,并把这些区别看作是存在于手上的现成的东西,人们奋勇地试图挣脱混沌冥默、莫得其偶的状态。道家深切地感受到人们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切身地体会到君主从在宥天地的无为之治向以仁义刑法治国的巨大变化,道家深感被迷惑的人够多的了,人们被迷惑的时间也够长的了。道家痛惜素朴纯粹混沌玄同状态的丧失,这一痛惜之情是道家思维体系产生的动力和基础,因此道家所推崇的无形无名的道有很强的针对性。运用海氏对形而上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更深入地发掘老庄思想的精华,清除笼罩在道家研究上的形而上学的迷雾,把我们今天的视野敞开到老庄那里去,以形成一个新的解释学境域。要摆脱这种对象化的思维,就要把人和物都放回到原初的敞开中去。海氏与老庄虽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去探索分析辨别得以产生的“天地根”,“玄牝之门”(6章)”却是一致的。
</STRONG></FONT>
在道家那里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且产生天地。这个道有时被解释为极细微的物质元气,按照这一解释道就是一种有;有时被解释为不含任何物质颗粒的绝对的精神实体,即绝对的无,那么从绝对的无中如何产生出有是一道永远不可解决的难题;再则如果把道视为产生万物的逻辑起源,不论它多么的虚无,人们总可以把捉它,概括它,描述它,这样的无就不再是无了。在道家研究中一般把超越物质世界干扰的心灵超升看作为与物质的、现实的、世俗的世界相对立的纯粹精神世界,这种解释仍然囿于主体与客体对立的形而上学框架。人们在研究道家的时候虽然没有把道看作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也试图把道解释为内在的潜藏着的创造力,甚至认为道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即使这样,道仍被看作为一个实体,一个存在者,这样被解释的道就不能成为本源、基础和存在。道家哲学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因此无论把道视为物质实体、精神实体,还是逻辑前提都违背了道家有无相包、虚实相含的初衷,为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海德格尔用了五六十年的时间,不断变换术语去解释主体客体尚未分离对立的混然不分的状态。按照他的解释存在不是什么,而是此在把自己交托、敞开、出离到存在者之中去的那种心物一体的境域和关联。 一切存在者包括人在内只有在澄明之境才能作为存在者显现出来,才能获得本质。在他看来只有从此在的存在出发才谈得上原因和基础,才能够对存在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只有从此在的特殊的存在方式才能够获得开端和原初。海德格尔从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去探讨本体论的思路为我们重新解释道家思想开辟了别具一格的途径。
作为万物本源和基础的道不是一个在时间上先于万物的绝对实体,也不是一个在空间上隐藏在万物背后的现成的东西。道不是能够脱离素朴之心运作和参与的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而是天地万物作为自身存在的本然状态。道是素朴之心与万物本然相融相契的状态,是至人、圣人、神人以无知无欲之心与天地共运形成的境域,是圣人的心毫无阻碍地、不偏执于一事一物完全地敞开,也就是说至人、神人、圣人心灵的运作敞开了万物按其本然面目契入的空间。人们一旦用主体客体的关系来说明前形而上学的心物关系,心物一体的境域就被破坏了,心与物、天与人的原初关系便表现为现成之物的派生关系。道家探询的是先于万物并且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基础和原初的统一,这个统一是使主体、客体相互对立成为可能的前提,是使天地神人得以积聚的场所。这一解释并不涉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因为一旦谈到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就已经从主客体未分的混沌状态进入到心物对立的阶段。在心与物原初发生的领域中没有与心相对而立的物,也没有独立不依于物的心。万物是在心物往返交流的澄明之境中来相遇照面的,在寥阔清虚漠然和谐的心境中显现出来的东西。只有当人从自身出发把那个与生俱来就不断地维系着人、牵连着人的本性把持住,也就是说,人只有把自己从丧失于常人状态中解脱出来,才能够返回到自己的本真状态,才能够倾听到存在对自己的呼唤,才能够在天空下、大地上体悟人的本真之性,取得在大地之上的本真居留,再次赢获与存在的本源关系。这种来自于原初的本真自我,通过跨越常人的自身,又重新获得本真自我的过程就是道家的返璞归真的过程,也是人重新拥抱生命的过程。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才能够使人的本质按其本然状态显露出来,使人的生存获得其原初的基础,这是道家与海德格尔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站在主观与客观对立的角度上去把握生活和人的本质,那么人的本质和生活世界的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就被扼杀了。这种方法把人的本质和生存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拨离出来,使人的生存失去了根基。道家与海氏哲学都是面向生活本身的哲学。道家哲学指导人们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去过一种契合自然本性的生活。海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丰富多彩的表述引导人们去寻找本源、寻找本真之性。海氏和道家哲学的目的是把人们从聪明智虑主宰的主观客观对立的状态,引回到那个活生生的玄冥之中,这种玄冥、混同、葆光的境域并不涉及神秘的无意识的心灵深处,也不涉及与大千世界隔绝分离的超越的纯粹精神世界,只涉及游心游神、物我两忘的境域,只涉及心物交融相契的澄明,只涉及此在在世界中的存在。
道家视生死为一如。他们把与生俱来和随死同往都看作为人的无知无欲的本性。生死问题在道家那里并不落在纯粹的现成领域,不是供人思考和研究的对象性的东西,而是人的本真的生存方式。道家所说的生不是指潜藏着无限生命力的人的初始阶段,作为生存方式的死也不出现在生命的终结。道家所说的生死隶属于人的生存。在海德格尔看来,死亡不是纯粹的终结事件,而是总是在场的、确定的、存在着的东西。死亡是这样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对人来说是这样的确定,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幸免这一厄运;同时又是那样的不确定,以至于它的来临是猝不及防的突然而至。所以只要人生存着,死亡就是悬在人前头的东西。在生死问题上道家和海德格尔之间存在着可以互相诠释的境域。作为悬欠着的死亡,作为上无君主,下无臣子的无知无欲的本真存在的死亡,在人的生存路途上永远不会变成现实的东西。道家认为如同对待生一样,人们无须在时间上往前去推;对待死,人也无须把自己往后推,本真的生死总是当前。生死问题在道家那里不涉及精神与肉体的关系,道家关注的只是精神和肉体对立关系形成之前的混沌领域。这种生死一如的本心本性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知更多也不知更少的无限和无度,是把存在者整体、把瞬息万变动静无常都包含于自身的统一境域。会死之人以本真之性参与到万物之本然中,道家的视生死为一如的人与海德格尔的会死之人存在相似之处。
道家与海德格尔的共同之处在于引导人们返回到混沌玄奥、不可解释、不可言说的基础本体论之处。但二者仍然存在着区别,道家理想的处世方式是让人处身在与自然、与万物、与社会、与他人的共属一体中。道家生活时代世界还没有成为彻底与人脱离的东西,自然万物还没有与人心彻底分裂而对立,他们不能容忍任何一点儿把心与物、人与万物相互对立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模式。他们批评的仅仅是伸展自己欲望和智虑的机心与成心。道家所面对的威胁还不是赫然独立的、无法安放人心的、无家可归的世界,而是人的昭昭察察、分析辨别之心。道家从根本上否定使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他们不仅把损聪明、弃智虑所获得心物相蕴相荡的一体之境作为所有认识的基础和本源,而且把游心于物之初作为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人生的方法,进而把这个一体之境推广到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理民的所有领域之中。道家直接从前形而上学的本源之处阐述其理想人格与政治。与道家不同,海德格尔哲学不为人去设计理想的处世之道,也不为统治者设计理想政治,他的目的仅仅去追溯形而上学体系的根源,去揭示所有以形而上学为根基的科学、技术、逻辑、语言、艺术的无根基性,引导人们回归到本源之处。海氏强调神秘的存在境域更多地是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寻找本源与基础,同时引导失去根基的人们重新返回到持存的根基之中。海德格尔并不像道家那样一概否认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使用的表象性思维,他也不像道家那样把混沌玄奥贯通到治国理民、修身养性的领域中,相反海德格尔反复强调他的学说不是人类学,不是为人提供理想的生存模式,他只是引导人们去注意形而上学起源的那片混沌澄明的境域。
道家并不具体去描述什么是道的境界,而着重描述人们怎样才能够达到道的境界。达到道的境界不是去建立什么,反而要破除成心、机心、我执的束缚,摆脱贫富、贵贱、穷达的禁锢。现代人臣服于技术世界的逼索,并且让世界上的存在者在可计算、可规划中显现。技术世界对现代人的促逼以及古代世界中贫富、贵贱、生死、寿夭等生存困境对人精神的压抑,虽表现形式不同,本质上并无大的区别。海德格尔在论述把自我从世俗的寄居之所和遮蔽之处夺将回来时着墨不多。在道家书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例子和寓言举不胜举。经历过从生死、贫富、寿夭、穷达解脱出来的人各有各的故事,道家著作中这方面论述的形象具体足以解释海德格尔纯粹思维的抽象。海氏是为了在理论上把人们从形而上学桎梏中解脱出来,道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治国理民、修身养性的理想,道家重视切身的实践,海德格尔偏重纯粹的思维;道家的思想模糊混沌,海氏的阐释精辟细致。海氏的阐述由于面对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传统以及概念系统而显得深奥难懂,道家尤其是庄子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往往寓意深厚而又形象生动,二者的互补性显而易见。东西方在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使人在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方面望而生畏,实际上他们主张的摆脱困境的愿望和企图,以及他们指引人们走出困境的方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由于中国古代思想与引领后现代思潮的海德格尔思想之间的区别,往往使人们对用海氏思想解释道家心存疑虑。先秦时代中国思想还没有发展到世界图象的阶段,那时候也没有形成系统严密的语言学、物理学、人类学、逻辑学体系,在老庄生活的古代还谈不上对人的行为和存在者的各种状况进行量化的研究。道家将学说的基点放在对无知无欲、无形无名的追求上,其原因在于社会中法令滋彰、物欲横流,智者辩者摇唇鼓舌的现实。人们争相运用聪明智虑去分析辨别社会自然的各种现象,昭昭察察于大小、寿夭、贵贱、穷达的区别,汲汲于功利、名声、仁义礼智,痴迷于现成的事物和区别,并把这些区别看作是存在于手上的现成的东西,人们奋勇地试图挣脱混沌冥默、莫得其偶的状态。道家深切地感受到人们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切身地体会到君主从在宥天地的无为之治向以仁义刑法治国的巨大变化,道家深感被迷惑的人够多的了,人们被迷惑的时间也够长的了。道家痛惜素朴纯粹混沌玄同状态的丧失,这一痛惜之情是道家思维体系产生的动力和基础,因此道家所推崇的无形无名的道有很强的针对性。运用海氏对形而上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更深入地发掘老庄思想的精华,清除笼罩在道家研究上的形而上学的迷雾,把我们今天的视野敞开到老庄那里去,以形成一个新的解释学境域。要摆脱这种对象化的思维,就要把人和物都放回到原初的敞开中去。海氏与老庄虽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去探索分析辨别得以产生的“天地根”,“玄牝之门”(6章)”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