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

分享到:

定价:¥25.00

  • 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 页数:485页
  • ISBN:7-100-04126-0
  • 主题词:区域融资投资环境评价
  • 人气:78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4>总    序

</FONT>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我们着手撰写、陆续出版这套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原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是国内设立的第一个区域经济教学与研究机构,也是全国最早确立的两个区域经济学博士点之一,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努力坚持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风,力求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在长期的学术交往与合作中,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许多支持帮助,深受同行关注,也期望我们在研究生层次的教材建设方面作出贡献。这些都是我们决定编写这套教材的重要动力。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保证学科的持续发展。这套系列教材是我倡议编写的,得到了全所教师的一致响应。为了编好教材,我们曾多次进行了封闭式研讨。每本教材的大纲都是先由责任人拟定初稿,经集体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下来。参加编写的教师都是我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显著的科研成果,他们都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数曾游学国外在著名学府学习或研究。精干的队伍为编好这套教材提供了重要保障。由我来撰写总序,并不表示我的学术水平比他们高,而仅仅是因为我作为所长担负了组织协调工作。

  全套教材共计六本: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规划、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这些内容也是我所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此外,城市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等课程也在专业课之列,因为以后还要编写城市经济与管理系列教材,故未列入其中。

  编写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了新的开拓和探索。由于能力所限,加之时间紧迫,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正。在此,我们要感谢商务印书馆,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出版机构之一,他们对本套教材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陈秀山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2003年春,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

显示全部前言

              <FONT size=3><STRONG>导  论

</STRONG></FONT>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助推器”。资本、劳动力、技术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资本是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发挥作用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条件。各国和地区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及其欠发达地区而言,在劳动、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中,货币资本一直是一种最为稀缺的资源。只有在成功地解决了货币资本问题后,才能在其他生产要素的配合下,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资本的流动过程也表明流入地区经济的活跃程度和成长性,资本向特定区域的流动和集聚,同时也意味着该区域的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和区域竞争力的增强。区域开发和经济增长同样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构建和融资机制的完善。

  自熊彼特、戈德史密斯、格利和肖、麦金农以来以至于内生金融增长学派,大量经济学文献肯定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积极关系。只有部分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持保留意见。如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反对熊彼特所坚持的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行为和企业家精神的论断,认为是企业领导而金融追随,经济发展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金融安排创造了需求,而金融体系只是自动和被动地对这些需求作出反应。此外,关于经济发展与融资机制作用的关系问题,尽管目前仍有争论,但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到发展经济学中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诺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以及钱纳里和斯特劳斯的“两缺口”理论,以及众多的金融学者的研究,大部分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都在强调资本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经济学家们的理论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实践都证明: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区域融资的目标就是要保证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路径筹集足够的资本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熊彼特在1911年就已经指出了一个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对该国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积极效应。尽管此时还只是把金融部门提供的“重新分配资本以获得最高价值使用”服务当作经济增长的必要催化剂。这一论断后来很快得到了戈德史密斯的实证研究的支持。从帕加诺模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融资市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生变量,通过影响储蓄率,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和资本的投资效率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是通过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形成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在投资之前,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融资。企业和政府融资的过程就是资金供给者把所支配的那部分价值提供给投资者,满足其投资需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借助于融资过程即通过一定的融资机制来实现的。融资过程涉及三个基本方面:(1)储蓄。代表能够用于投资的物质资源,它决定了资本积累的潜力。(2)融资机制。投资主体借以获得资金的机制。通过融资机制,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3)投资。把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资本存量。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融资对经济发展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就在于融资过程所涉及的三个方面都制约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从而制约着经济增长。

  从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融资问题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于企业的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问题,而不是地方政府的区域融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企业(厂商)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也是金融市场中最主要的融资主体;第二,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是市场制度的维护者,它参与金融市场活动也只是为贯彻其职能而参与其中,其行为根本不同于其他主体;第三,虽然外源性融资在大部分国家金融市场上都占主流,但是由于政府特殊的融资地位(资信不容置疑),其融资规模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融资意愿,从而使之不同于诸如企业或居民等普通市场参与者。但是,从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在区域融资活动中,地方政府(当然也有中央政府的职能发挥)对区域资本的流入和流出的影响力愈来愈强,地方政府的中观调控职能也日益彰显。

  因此,本书的上篇着眼于区域融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探讨了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融资行为及其经济效应。全篇分为6章。上篇的逻辑脉络是:在初步阐述了区域融资的实质、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的范畴后,围绕着区域融资的主体——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来展开讨论。研究区域融资问题必须分析区域金融主体的经济行为,而在所有区域经济主体中,只有政府行为的趋同性较强,并对企业和居民行为具有很强的影响和引导能力,同时对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也有较大的引领和约束作用。作为行为主体的地方政府具备“经济人”的一般特征。在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各个地区由于各种禀赋不同、市场的成熟度不同而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生产力水平的不均衡,从而引致对货币流通、信贷需求的强弱迥异。这在客观上为地方政府运用金融手段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确定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角色后,本书上篇依次从区域融资运行机制与模式选择、区域经济运行中的区际资本流动、区域金融风险与防范等层面上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历来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谁能争得更多国际资本,谁就能获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著名学者、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指出,发展中国家所以处于落后状况,其根源在于缺乏建设资本,即缺少国内储蓄和外汇,也就是存在“两缺口”;而解决“两缺口”的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引进外资。而要使外部资本更多地导入本地区,建设一个优越的投资环境则势在必行。投资环境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成熟的今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在竞相发展。对于建设资金的争夺,已经从跑“部”前进,跑项目上企业发展经济的模式,转变到依靠投资环境争取资金、项目的模式。投资环境日显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各地如果不招商引资,仅依靠自己的发展积累,现代化进程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时不我待,必须借用外资、外力,迅速改变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缩短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迫使各地必须加快壮大自己的竞争实力,因此,通过加大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力争更多的资金进入本地就成为必然。

  从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可以看出,投资环境已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广泛关注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发明不断涌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在刷新着世界,社会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日益加快,区际分工日益深化,区际与国际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跨国公司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伸向更能获利的地方。这样,投资环境问题就显现出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浪潮继续向前推进,生产和资本更加社会化、国际化,在这种背景下,更多的生产和投资越出国界或区界。

  从经济学一般理论来看,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降低投资的风险,降低投资的交易成本,最大程度地获得投资效益;反之,一个不利的投资环境,无疑会加大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严重的甚至会迫使外来投资撤出本地。

  从近二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实际看,不仅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注重其投资地点的选择,认识到投资环境是影响到投资效果、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而且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投资环境问题,认识到它们自己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的好坏,一是关系到能否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二是关系到本国和本地区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因而,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投资者、企业家还是国际经济组织,都对投资环境十分重视,并花大量精力对投资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

  本书的下篇重点探讨对区域投资环境如何分析、评价。在下篇中,主要介绍了投资环境的产生背景,投资环境研究依托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投资环境评价的一般方法;并对投资者与引资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鉴国外投资环境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有关经验与做法),根据我国各地的具体实践情况,提出了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措施。

  投资环境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对它的研究涉及许多领域,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本书只是在探寻投资环境的本质、运动规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相信会有更为科学、深刻的理论问世。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辛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付梓出版了。其中不仅凝结着作者的心智,也包含着中国人民大学区域所领导和同事的厚爱,同时体现着丛书组织者坚定不移的支持,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由胡铁成副教授执笔,下篇由付晓东副教授执笔。虽然各篇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但在写作上力求整体上和谐统一,井然有序;并在总体上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投资环境和融资问题。

  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篇章衔接上也会有不足,这里我们一方面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一方面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希望各位有识之士提出宝贵意见,不吝赐教。

  在此,对商务印书馆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编写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五。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着眼于区域融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探讨了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融资行为及其效应。其逻辑脉络是:在初步阐述了区域融资的实质、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的范畴后,围绕着区域融资的主体——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展开讨论。下篇重点探讨对投资环境如何分析、评价,介绍了投资环境的产生背景,评价了一般方法等,并在借鉴国外投资环境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措施。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论

             <STRONG><FONT face=黑体>上篇 区域融资</FONT></STRONG>


1.区域融资的一般问题

 1.1 区域资本的结构与配置

   1.1.1 市场经济与资本

   1.1.2 资本与经济增长

   1.1.3 资本与宏观经济管理

   1.1.4 区域资本配置的结构与效率

 1.2 区域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

   1.2.1 融资方式的概念

   1.2.2 融资方式的分类

   1.2.3 融资结构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1.3 区域融资的运行实质与融资机制

   1.3.1 储蓄—投资的转化

   1.3.2 区域融资机制

 1.4 本章小结

2.区域融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问题的提出

 2.2 区域融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2.2.1 区域融资的实现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

   2.2.2 区域经济增长和融资市场发展互为因果关系

 2.3 区域融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3.1 金融体系的功能

   2.3.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模型

 2.4 本章小结

3.区域融资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

 3.1 金融市场中的政府职能

   3.1.1 政府职能与政府失灵

   3.1.2 资本配置方式选择

   3.1.3 金融市场中的政府职能

   3.1.4 金融市场中政府的制度功能

 3.2 地方政府的金融行为

   3.2.1 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角色

   3.2.2 地方政府的区域金融政策及融资职能

   3.2.3 地方政府的收入最大化行为与经济增长偏好

   3.2.4 地方政府的金融行为:以中国为例

 3.3 本章小结

4.区域融资运行机制与模式选择

 4.1 区域融资的运行机制及意义

 4.2 区域融资的目标及路径

 4.3 区域财政融资

   4.3.1 资源配置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

   4.3.2 区域财政融资的绩效

 4.4 区域金融融资

   4.4.1 信贷市场融资

   4.4.2 证券市场融资

 4.5 本章小结

5.区域经济运行中的区际资本流动

 5.1 资本区际流动的基本形式

 5.2 资本区际流动的原因和效应

 5.3 资本的流向对区际贸易和区际分工的影响

   5.3.1 资本的顺向流动对区际贸易和分工的影响

   5.3.2 资本的逆向流动对区际贸易和分工的影响

 5.4 区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变动

   5.4.1 顺向资本流动的利益变动

   5.4.2 逆向资本流动的利益变动

 5.5 本章小结

6.区域金融风险与防范

 6.1 区域金融风险的形成

   6.1.1 风险与金融风险

   6.1.2 区域金融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其非均衡性

 6.2 区域金融风险的传导

 6.3 区域金融风险的转移与规避:金融制度建设

 6.4 本章小结


             <STRONG><FONT face=黑体>下篇 投资环境评价</FONT></STRONG>


7.区域投资环境概述

 7.1 投资环境问题的产生

 7.2 投资环境的一般概念

   7.2.1 投资环境的定义

   7.2.2 投资环境的分类

   7.2.3 投资环境的特征

 7.3 改善投资环境的内外原因

   7.3.1 面临WTO挑战

   7.3.2 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面临量的扩张、质的提高

   7.3.3 面临开发形势:中国地大物博、区位特色众多,优势待发

   7.3.4 面临知识经济(网络)压力

   7.3.5 观念更新的需要

   7.3.6 区位理论的深化认识与应用

 7.4 关于投资环境研究的几个问题

   7.4.1 研究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

   7.4.2 研究的对象

   7.4.3 投资环境研究的任务

   7.4.4 关于经营城市与投资环境建设

   7.4.5 关于投资方与引资方

       案例1:美国地方之间的引资之争

       案例2:日、欧美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

       案例3:引资方主动出击招商引资

       案例4:投资方主动调整战略融入东道国

   7.4.6 区域经济学与投资环境研究

 7.5 本章小结

8.区域投资环境要素分析

 8.1 基础性因素

   8.1.1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8.1.2 基础设施

   8.1.3 经济发展水平

   8.1.4 社会因素

 8.2 激励性因素

   8.2.1 市场因素

   8.2.2 法律法规因素

   8.2.3 政策因素

   8.2.4 金融因素

 8.3 创新性因素

   8.3.1 劳动力及其素质

   8.3.2 科技因素

   8.3.3 生态因素

 8.4 本章小结

9.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9.1 投资环境评价的原则

 9.2 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9.3 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9.3.1 多因素评估法

   9.3.2 等级尺度法

   9.3.3 关键因素法

   9.3.4 系统计量法

   9.3.5 参数法

   9.3.6 冷热国法

   9.3.7 道氏公司评估法

   9.3.8 风险评估法

   9.3.9 其他方法

 9.4 案例

   9.4.1 案例1

   9.4.2 案例2

   9.4.3 案例3

   9.4.4 案例4

   9.4.5 案例5

 9.5 本章小结

10.投资方与引资方的行为分析

 10.1 跨国企业经营的实际动机类型

   10.1.1 美国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

   10.1.2 日本跨国企业的投资动机

   10.1.3 德国跨国企业的投资动机

   10.1.4 法国对外投资动机

   10.1.5 有关学者对投资动机的探索

   10.1.6 跨国经营的动因概述

 10.2 跨国企业的决策行为过程

   10.2.1 跨国企业(投资者)的决策过程

   10.2.2 主要投资方式

 10.3 引资方的行为分析

   10.3.1 引资方行为的发展变化及特点

   10.3.2 引资方的行为准则

   10.3.3 引资方的缺陷

 10.4 本章小结

11.国外投资环境建设的经验

 11.1 发达国家的引资行为

 11.2 发展中国家的引资行为

 11.3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引资行为

 11.4 本章小结

12.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

 12.1 中国政府改善投资环境的行动

   12.1.1 入世对中国改善投资环境的影响

   12.1.2 中国投资环境的新走向

   12.1.3 中国投资环境新走向对外商来华投资的影响

    案例:香港善捕商机,随时注视中国大陆动向

 12.2 我国典型地区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

   12.2.1 寻求创新,塑造引资高地(区位)——浦东招商引资成功探秘

   12.2.2 全力推进,“招商、富商、安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之道

   12.2.3 提高效率,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北京着力进行制度建设

   12.2.4 因势而动,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安徽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12.2.5 忍痛割爱,大力取消收费——重庆、山西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投资环境

 12.3 外商对我国投资环境的认识(满意度分析)

   12.3.1 大多数外商看好中国投资、经营环境

   12.3.2 中国投资、经营环境日渐改进

   12.3.3 中国市场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供求差异较大

   12.3.4 大多数外商对在中国投资发展抱有信心

   12.3.5 外商投资热衷于合资或独资形式

   12.3.6 外商投资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12.3.7 投资环境仍然需要改善

   12.3.8 外商面临的潜在压力及其自身优势

   12.3.9 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选择仍偏爱沿海

 12.4 地区投资环境改善的政策建议

   12.4.1 营造优良区位的指导思想或原则

   12.4.2 营造优良区位的对策构想

    案例1:深圳的投资环境好在哪里?

    案例2: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十二种模式点评

 12.5 本章小结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