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5月6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少年时勤奋好学,中学就读于英华书院,接受中西并重的教会学校教育。十八岁中学毕业,本想进京读大学,不意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局势非常混乱,其父郑柏年彼时为该校校长,建议他留校任教一年。
1926年考入燕京大学,先念医预,几经转折,终于选进中文系。他在顾颉刚、容庚、洪煨莲、张星烺诸师指导鼓励下,开始整理研究几种重要的古代舆地图书。首先研究《山海经》,伏案两寒暑,写成《山海经研究》,长130余万言。原稿交与上海神州国光社,遭日本军阀侵华,炮轰上海,神州国光社中弹被毁,这稿就同印刷厂成为抗日战争的牺牲品。幸手边尚留《<山海经>及其神话》和《<山海经>及驺衍》二文。前者登于《史学年报》,后者载于《燕京学报》,得以保存。
1930年燕大毕业后,次年得研究院硕士。留任燕大哈佛燕京社研究员;从事研究校读《山海经》及《水经注》,并研习古物鉴赏。这年内聆听裴文中演讲发现猿人的经过,后追随容庚、顾颉刚两位教授历游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参与探访古代遗迹,参加中央研究院安阳田野发掘,对研究中国古物产生浓厚兴趣。
德坤虽读文科,却酷爱运动,是花式溜冰、足球、游泳、猴拳、跳绳的健儿。他曾代表华北足球队与拥有中国球王李惠堂的华东队比赛,担任中坚一职。在燕大时,他驰骋溜冰场上的花式溜冰,可说是“创此先河”,而与当时的Sonia Henie“两雄并立”。
1931年德坤随容庚、顾颉刚两教授访古到洛阳,容教授为研究所收买汉、六朝、唐明器数十种,引起德坤的兴趣。回校后做有系统的记录。沈维钧先生闻德坤研究此学,他有《明器制度考》之作,慨然将稿见示,并许任意采用。德坤因录其稿不下十余条,因记其名以志合作。
1932年德坤和沈维钧著《中国明器》被选为《燕京学报专刊》第一册。20世纪50年代东京早稻田大学选用为中国考古学课本。
在鼓浪屿及燕大时,德坤为他哥哥成坤做“红娘”,不意自己却坠入爱河。在燕大时和我出双入对。用脚踏车接送我到图书馆。一个同窗的女友说德坤是“情奴”。
1934年德坤娶黄文宗为妻,任教于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及中国通史,并创办中国文化陈列所。
1936年哈佛燕京社派他到蜀,在华西协合大学任教,主讲中国历史外,在大学博物馆主持田野考古及整理博物馆;将馆内两万多件古物,整理展览外,还将之作为“乡土教材”。同时建立四川古代文化发展程序。因有此重大贡献,日本水野清一教授称他为“四川考古学之父”。法国Serge Elisseeff博士来蜀,鉴赏德坤整理博物馆一丝不苟,以为是一个可取之才。1938年派他到美国哈佛大学,专攻考古学及博物馆管理。
1941年获颁哲学博士学位。回校任教兼博物馆馆长。德坤定期展览文物外,仍然尽量利用馆藏文物作为“乡土教材”。
1947年德坤休假一年,英国文化协会安排他在剑桥、牛津和伦敦三所大学轮流讲学一年。
1948年路经香港,本想立即入蜀,因国内政局动荡而不果。滞留香港三年,在“淘大”当顾问,维持妻儿生活。
1950年剑桥大学夏伦教授(Prof.Gustav Haloan)来港,发现德坤在港,深感浪费人才;回英后尽量运用学术基金,邀请德坤到剑桥大学任教,重过学人生活。
1951年德坤和妻儿,一家五口带着许多行李,乘船、转车,几次转折先到法国,终于到了英国。先住“南亩”(Southacre),后迁到自己买的在166 Chesterton Road的一间高楼。剑大注重研究,教课时间稀少。德坤开始有计划研究写作,埋首总结华西的工作,出版了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Szechwan。剑桥关于考古文物书籍有限,器物更加短少,德坤因为预备有计划研究写作,只得搜集举凡与中国考古文物有关的古物、书籍、幻灯片,家中到处置放,经过二十几年努力,所藏图书五千余种,十余万册,置放家中,命名这楼为“木扉”(因入口处有一扇木门)。当时中国各地不停发掘,不断有新发现。德坤预备将这些材料有系统地整理出来,使学者研究学习。他开始写一套“Archaeology in China”:
Volume 1:Prehistoric China 1959(Reprinted with corrections,1966);
New Light on Prehistoric China 1966(Supplement to Volume 1);
Volume 2:Shang China,1960;
Volume 3:Chou China,1963;
In Preparation Volume 4:Han China.
写就这几本书后引起日本学者重视,译成日文,称为《中国考古学大系》。
剑桥每五年有一年“Study Leave”有薪假期,德坤除了1962年应邀去马来西亚大学组织成立中文系外,在东南亚从事考古工作。1968年再次到南洋访问,参加发掘沙捞越,写成Archaeology in Sarawak一书。
剑大规定教员六十七岁退休。1974年德坤剑大退休,获该大学授予中国考古学荣休教授;邬夫森学院(Wolfson College)荣休院士。
尚时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卓敏博士知道德坤剑大退休,立即邀请德坤来中大访问两年。德坤因带汉朝资料来港,预备继续著作。不意中大进行改制,李校长坚留德坤继续留任文学院院长一年,副校长两年。1979年德坤第二次退休。此时马临博士继任校长,邀请德坤出任中国文化研究所义务主任,为中国考古学建立中心,将有关考古艺术材料,加以整理分类,搜集中国古代文物,引起全球注意。
德坤沉默寡言,不惯闲聊,谈说考古即滔滔不绝。乐善好施。受施者曾以泪洗面。性滑稽,读他短文,令人捧腹绝倒。
德坤历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会员(Member of the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德坤在中大期间,虽工作繁忙,仍不忘研究写作,发表不少短篇论文。研究著作是他的癖好,他中英论著有一百五十册,数百篇学术研究论文,不胜枚举。生平获不少殊荣,例如“瑞典远东考古奖状”、“英国学会通讯会士”。1981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1985年被选为英国学会通讯会士,为远东第一人膺此殊荣。
1985年末德坤因健康关系,终于真正退休了。
1998年8月郑黄文宗代笔
再者:德坤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考古时,一位承继德坤发掘著作得意学生邓聪博士,写《一代宗师考古学家郑德坤教授》时说德坤著的《禹贡川泽变迁考》被顾颉刚老师列入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古代史讲义中。
文宗又及。
郑德坤教授治学广博,论著宏富,其中多数文章,现已不易搜求。今年是先生百岁冥寿纪念。是次将先生部分中文论著文编选成册,在内地出版,是对郑教授最好的纪念。
本论文集的编辑工作始于200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四川大学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协助。所编选论文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水经注研究、历史地理与民族、史前考古、文物艺术研究,大体可反映郑先生的治学领域。篇目编排大致以发表时间为序。需要说明的是,郑先生的英文撰述颇丰,但由于难以觅得合适的翻译人选,是次只能忍痛割舍。
本书所收论文发表年代不一,出版体例不尽相同。是次编排对体例进行统一,对有关引文也核对了出典。有些用语及专有地名的翻译与现时不同,为保持原貌,未作改动。精校工作主要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林业强教授、沈建华女士、卢智基先生、吕红亮先生负责;孔黄秋月女士、黄韵璋小姐、劳洁灵小姐参加了文集初期的编排工作。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方正博士、现所长苏芳淑教授、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霍巍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吴春明教授为本书编辑提供宝贵意见。商务印书馆编辑朱竞梅女士为文集出版耗费不少精力。谨向以上人士致以衷心谢忱。
郑德坤(1907—2001),祖籍福建厦门,燕京大学硕士(1931)、哈佛大学博士(1941),历任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有《中国明器》、《<水经注>赵戴公案之判决》、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Szechwan(《四川史前考古》)、Archaeology in China(《中国考古学》)(3卷本)等。
该论文集的编辑工作始于200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负责,所选的内容包括:水经注研究、历史地理与民族、史前考古、文物艺术研究。作者郑德坤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中国考古学博士学位。历任厦门大学、华西大学副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水经注引得》、《四川古代文化史》、《中国考古学全》、《中华民族文化史论》。
(图版)
序言:郑德坤的生平(黄文宗)
代序: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化的贡献
《水经注》板本考
《水经注》书目录
《水经注》赵戴公案之判决
《水经注》故事略说
《<水经注>引得》序
《<水经注>引书考》序
《山海经》及驺衍
《山海经》及其神话
层化的河水流域地名及其解释
禹贡川泽变迁考
月氏为虞后及“氏”和“氐”的问题:答徐中舒先生(与徐中舒、冯家升合著)
僰人考
四川古代文化史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序
研究经济地理计划刍议(与顾颉刚合著)
中国文化的形成
中国历史的序幕——旧石器时代的民族与文化
中国史前的农业
中国田野考古与史前学
中国上古数名的演变及其应用
理番版岩葬
香港新发现的史前打制石器(与邓聪合著)
香港古迹
沙捞越考古
沙捞越考古观感:由考古学看华人开发沙捞越的历史
中国明器(与沈维钧合著)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长沙的唐代陶瓷
古玉通论——古玉展览绪言
中国玉器概论
玉花雕刻与花卉纹饰
中国的山水画
木扉藏明遗民画二十家
悼念郑德坤先生(邓聪)
郑德坤先生与四川大学博物馆(霍巍)
郑德坤教授对厦门大学的学术贡献(吴春明)
郑德坤教授著译目录(卢智基 辑录)
编后记(邓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