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近代上海黑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丛书

分享到:

定价:¥21.00

  • 著者:4556,25783 
  •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本印时间:2009年02月
  • 版次:1印次:2页数:322页
  • ISBN:7-100-04241-0
  • 主题词:近代上海黑社会
  • 人气:2833

显示全部序言

《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丛书》总序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在程应鏐、张家驹、魏建猷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引导下,半个世纪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形成了求实、创新的风格,一方面着意培养扎实的史学功底,另一方面注意增强创新意识,扬长避短,占领学术前沿。目前历史系已拥有二个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
    1982年,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年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近代社会研究所。2000年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2001年在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并于同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唐力行教授。目前学科分为三个方向: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下层社会和帮会研究。各方向带头人分别是唐力行、苏智良、周育民。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以转型期中国社会研究为中心,形成了以下四个特点:
    一、整体中国与区域社会研究相结合。区域史研究是国际史学界的新趋向。我们重点研究的江南区域(含上海、徽州)是社会转型颇具特色的地区。区域社会是整体中国的一部分,是整体中国的细胞形式,解剖某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社会,本身就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而且下层民众是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区域社会中的,我们要眼光向下,关注历史上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组织结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以及他们与社会大变动的关系等等,重建社会生活的实态,都离不开区域史的研究。例如《江南儒商与江南社会》、《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近代上海黑社会研究》、《旧上海黑社会研究》等区域性研究所构筑的社会实态,都有助于加深对整体中国的认识。我们在进行整体中国研究时,也注意充分利用区域资料,力图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例如《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中国帮会史》、《中国会道门》等。
    二、长时段与短时段相结合。我们认为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开始。无论是区域社会的研究、秘密社会的研究还是近现代社会问题或知识分子的研究,都不能局限于1840年后社会急剧变迁的一百年,而应该把社会急剧变迁的短时段放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较长时段中去加以考察,才能克服传统研究局限于一个较短时段的缺陷,使研究更具深度和力度。因此,我们突破了仅仅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迁来考察转型期的社会,而是提出了明清以来中国近世社会的概念,跳出近代史,又回归近代史。如《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又如,对中国近代区域社会经济的研究,其视野展拓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鸦片战争以来江南地区社会经济转型的历史延续性和阶段性;再如中国近代下层社会的研究,从清初以来游民社会的形成入手,并进而研究鸦片战争以后游民社会组织的变化;至于民间会道门的研究,则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时段。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研究也是如此,关于毒品问题的研究一直追溯到鸦片流入中国之初始。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则下延至当今。即便就一个较短的特定时段而进行的具体研究,如《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捻军起义史》等,也是把它们放在历史流变的大框架中,在具体而细微的研究中为其作历史定位。
    三、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研究相结合。传统史学的研究局限于社会上层,而将社会下层排斥于研究的范畴之外。社会下层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下层民众在历史长时段的基本状况与社会大变动时的实态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与社会发生相互作用的?这些研究对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下层民众,诸如农民、市民、游民等阶层,家庭、宗族、帮会、土匪、教门等下层社会组织乃至毒品、卖淫等社会问题,都与下层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知识分子、商人等群体既与社会下层有联系,又频繁地在社会上层活动或直接居于社会上层,通过对于上述各个社会群体的研究,可以比较全面地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全貌,展现转型期社会各类社会群体的分化、重组及其心态。
    四、注意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转型时期的社会研究,是一个具有跨学科特征的综合研究课题,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尝试引进新的理论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把研究推向深入。如区域社会经济的研究不是就经济史谈经济史,而是以商人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切入点,从家族制度、商人组织、商业精神等方面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使经济活动变成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对于游民帮会的研究,我们也不是简单地罗列帮会在各个时期的重要活动,而是既考虑到游民帮会的共性,又充分考虑到区域社会的特点对于各地帮会的特殊风貌的深刻影响。对于知识分子的研究,在把握近代思想发展的总脉络的同时,更加注意知识分子的个性特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原则下,我们充分吸收并运用区域研究方法、社会学、政治学、谱牒学、心理学等等研究方法,使研究路子越走越宽,不断创新。
    在长期的史学研究实践基础上,我们不仅注意史学方法的继承和创新,而且注意培养严谨扎实的学风,从最基础的史料工作做起。以商人作为切入点的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以游民帮会、会道门作为切入点的下层社会研究以及毒品、卖淫等近代社会问题、知识分子的研究,都没有现成的系统整理的史料,大量的工作都带有原创性,需要从最基础的史料工作做起。我们曾经编纂了《明清徽商资料选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等。每个专业方向的形成,几乎都经历了十几年的积累,有的甚至是二、三代人的积累。我们的不少学术成果,已经为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引用并受到欢迎。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的同仁们辛勤耕耘,成果迭出,正在发扬并发展多年来我们形成的研究特色。为加强与国内外史学界的学术交流,我们在上海市教委和商务印书馆的鼎力支持下,拟出版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丛书,陆续推出同仁之研究成果。希望我们的成果能为史学园地添加几分春色。

                             唐力行
                           2003年12月

显示全部前言

  上海近代黑社会的旧闻轶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代风雨洗刷,仍未失却其吸引力,至今还在辗转传播。尤其是多年来经国内外人士及各类传媒的渲染,使本来就隐秘诡诈的黑社会,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然而,黑社会绝不只是一种供人们茶余饭后娱乐的谈资话题,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富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史学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抹去蒙罩在历史真实面上的各种光环与尘埃,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要研究黑社会,首先必须明确“黑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尽管“黑社会”一词几乎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就笔者目前所能见到的辞书而言,均未收录此词目。
  “黑社会”一词于近代以后流布。在汉语中,“黑”为色名,引申而有“邪恶”、“私下的”、“秘密的”、“非法的”之意。《后汉书》载:“贼帅常山人张燕,……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法苑珠林》称:心不染黑。在佛经中则将“黑沙地狱”列为“十六游僧地狱”。这似乎可视为“黑社会”一词的本始意源。但“黑社会”全称的依托体,则是外来语,即英语Under-World Society,该词直译是“地下社会”,主要指秘密从事卖淫、盗窃等非法活动的社会集团。
  黑社会特指有组织地从事犯罪活动的社会集团。也可以说,黑社会就是犯罪集团的联合体,在国外有人称之为“犯罪辛迪加”(criminal syndicate)。黑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具备了一个职业犯罪的社会系统,它有如下特点:第一,内部组织严密,集团内部有独特的行为、生活方式与准则,整个黑社会可视为一个社会亚文化群;第二,有稳定的、长期存在的、庞大的组织与经费来源;第三,集团的活动一般处于秘密状态之中(但一旦条件许可,如与执政者的政治力量相结合,就可能公开);第四,行为与活动具有强烈的掠夺性、寄生性和反社会性;第五,有些黑社会集团还从事大规模、有组织的恐怖活动、跨国犯罪活动,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黑社会发端于意大利西南部的西西里岛。在意大利统一之前的数百年间,西西里岛人习惯于自行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19世纪初,封建领主手下强悍的帮手“二领主”及其所招募的打手形成了最早的Mafiya(黑手党),Mafiya最初可能来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勇敢”、“出众”、“完美”等含义。后来用来表示一种秘密团体。这种团体有一定的章程帮规,加入者要宣誓并履行一定的仪式,其首领受到同伙的尊敬。到19世纪中叶,Mafiya逐渐用来表示有组织的犯罪,但它又不同于土匪,其成员有自己的生活哲理和道德规范,其内心世界具有一种自豪感,他们藐视政府和法律,即使同伙没有任何道理,但也要袒护同伙而反对敌人。黑手党最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西西里岛的巴勒莫、特腊帕尼和阿格里琴托三省,以后逐渐向东发展。1871年意大利统一之后,仍保留着不少封建残余,南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远比北部差,原来被贵族领主雇用的“二领主”,依靠黑手党,反而逐渐凌驾于主子之上,成为了事实上的统治者。20世纪中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意大利土地改革展开,黑手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庄园制度不复存在,于是开始进行贩毒、色情、赌博、走私等行当,成为黑社会组织。一些黑手党因协助美军登陆有功而移民美国,后投入到毒品、赌博、色情等行业,60年代后因经营大规模贩毒给他们带来了滚滚财源,并通过“洗钱”而将势力插进合法的经济领域。Mafiya成为凶残的犯罪集团。现在人们用英语Mafia来表示黑社会。
  黑社会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使它有别于一般犯罪行为、秘密社会和帮会。一般犯罪行为多是在无组织状态下的单人行动,或者是数人纠合的团伙犯罪行为,其纠合体一般是组织松懈的,或临时性的,不具备犯罪亚文化群的性质(或完整意义上的亚文化群的性质)。因此,个别的犯罪行为(法学上称之为“业余犯罪”)并不构成黑社会性质,一般犯罪团伙的活动也不能归属于黑社会的内涵。故而,犯罪现象在古今中外的社会里普遍存在,而黑社会则是特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不贯穿阶级社会的始终。资深的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瞿海源先生认为,黑社会只是秘密社会的通俗用语。对此,笔者不能认同。秘密社会是指具有秘密宗旨、礼仪与活动的民间结社。但并非一切秘密结社均从事黑社会行当。此外,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某些处于秘密状态下的政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行使暗杀、盗窃、绑架等手段,但不能因此而将其与黑社会等同视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帮会与黑社会亦非同义语。黑社会集团的主要标识是大规模有组织的犯罪,而历史上的一些帮会,却鄙视邪恶事业,或主要不是从事犯罪活动,如上海小刀会、洪门峪云山、早期青帮和某些工人组织的帮会。同样,有些黑社会势力也曾从事过反政府活动,但不是所有民间自发的反政府团体和行为均可列入黑社会范畴。
  近代中国是黑社会普遍发育、泛滥的时代,其中近代上海黑社会更具典型性。它从上海开埠、租界诞生起酝酿,至20世纪20年代成型;30年代达到顶峰,其分布之广、成员之众、活动之烈为历史所罕见;这支几乎无所不在的庞大恶势力,直到上海解放初期,才告消亡,其发展史几乎与上海近代史相始终。而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的合力,上海黑社会的发育与规模,在中国黑社会史上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作为这个独特社会系统公认代表的黄金荣,论其所负公职,仅为法租界巡捕房探长(即相当于后来的刑警队长或派出所所长);后来与他平分秋色的张啸林,本也是杭州的青皮、上海滩的流氓;至于取黄而代之的杜月笙,更是只识得自己名字的白丁。但自从三人鱼龙聚啸、登位而“亨”之后,上自总统、总理,下至督军、省长、市长,及外国公使、领事,逢其秋寿春诞,均各登门拜贺,竞相结交。历数租界当局、中国北洋政府、各地军阀、国民党以及国民党中的孙中山与蒋介石,均曾与其结纳周旋,或倚或托。即使是共产党,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曾在不同的方面利用过这股有着很大能量的社会势力。三大亨拥有如此巨大社会投影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他们背后那一个独特、完备的黑社会系统,尤其是他们能以纯熟的技巧操作着启动这一系统高效运转的“金钥匙”:即在政治风雨的漩涡里、华洋杂处的空隙间,始终与官府相勾结。它使黑社会势力成为一个亦官亦匪、亦隐秘亦公开的特殊社会阶层。由于它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的关系如此紧密,因此,这个怪胎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形象地标明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演变轨迹,可以说,它的整部历史是近代上海的缩影与象征。
  上海黑社会是在什么历史土壤里萌芽,又凭借何种社会风水而成长?它那令人瞠目结舌的犯罪是如何产生的,其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它的成员通过什么途径被选中并接受再教育?其信仰、文化水准、生活方式、家庭构成、联络方式,以及主要活动的类型与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还未曾有深刻而准确的历史回答。笔者不揣浅陋,根据历年搜集所得的各种资料,对上述问题作一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探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更形象、更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并为治理当今社会提供一面可资借鉴的镜子。敏感的人们不难观察到,处于急速变化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由于某些气候、土壤的因缘际会,黑社会的部分因子已悄悄地种下,并以决不缓慢的速度在破土萌芽。这些恶势力的萌芽如不得到及时的抑制,就有可能演化为如上海近代黑社会这样的“都市之癌”。这并非危言耸听。如果拙作能引起人们从近代社会到当代社会的多方面思索,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书所据史料主要来自解放前出版的报纸、刊物、专录,帮会人物撰写的回忆录、著作,公安系统所存的犯罪档案,及笔者所进行的社会调查。由于黑社会人物的社会关系极其复杂广泛,其活动又有隐秘的特点,故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同时,在对黑社会的理论研究方面所运用的以城市学、社会学、犯罪学、心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我们来说,亦属初次尝试。因此我们恳切地期待各位前辈、同行与广大读者的切磋、交流与指正。

                        苏智良 陈丽菲

显示全部后记

再版后记
    《近代上海黑社会研究》是我们13年前出版的一部著作,也是建国以后有关黑社会研究较早的一部作品。触发我们做这个题目的初衷,除了对社会史本身的兴趣外,主要是出于当时全国各地各类犯罪报道的敏感。我们曾一次次地讨论、确认:当时可以称为“黑社会”的有组织的犯罪已经萌芽,而且正在快速增长。根据历史的经验,中国大陆区域性的黑社会的形成,已经不可避免。但是,这一倾向并没有引起当时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注意到一些执法部门的失范甚至黑社会化问题,而这正是黑社会大规模爆发的软肋。我们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尽早采取措施,预防或者扭转这个局面。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产生。
    但当我们对这个专题进行研究时,却惊讶地发现,从《辞海》始到我们能找到的所有中文辞书,竟然没有“黑社会”这一条目。于是,我们的研究就从黑社会的定义开始。当时年轻,时间也比现在多,从理论的学习到史料的收集,都着实花了些工夫。当然,由于功力的原因,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没能讲清楚,包括现在,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我们很感惭愧的。
    本书出版后,不仅引起史学界和一般读者的注意,也引起了司法界的关注。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政府部门是不太愿意公开承认社会阴暗面的。过了数年后,最高人民法院和《刑法》出现了“有组织犯罪”这个概念。又过了几年,到90年代后期,“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终于出现在报端,出现在司法解释之中,成为政府正视的一个事实。
    如果我们的思考,我们微弱的呼喊,曾对社会良性的发展进程贡献过绵力,那将是使我们无比欣慰的一件事。
    《近代上海黑社会研究》一书最初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书销售完后,出版社曾准备重印,但发觉纸型已损坏,那时还没有电脑排版,考虑到成本,出版社没有重印。这时,海峡对岸台北的南天出版社购买了版权,将这本书印成了繁体字直排本。2002年,北京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与我们联系,他们认为这本书至今仍具有它的价值,希望能作些修订后出版。
    为此,2003年的下半年,我们断断续续,花了半年时间进行了修订。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新发现的史料,对某些观点和表述作了重新思考,对部分字句作了润色,并将书名改为《近代上海黑社会》。
    《近代上海黑社会研究》原来有个“结束语”,叫“黑社会还会卷土重来吗”,我们罗列了丰富案例,做了大量理论分析,来实证当时的中国社会已出现黑社会犯罪这样一个观点。但这个结束语差点儿被枪毙,因为这“可能给社会主义制度抹黑”,由于我们的坚决反对——这是我们写书的初衷——在被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后,终得保留。13年过去了,在我们的城乡各地,黑社会问题已像毒品、艾滋病等社会问题一样普遍,它们严重危害社会治安。例如,2002年12月中国公安部部署开展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此后到2003年11月,共摧毁了631个多年来称霸一方、拉拢腐蚀党政干部、无恶不作、民愤极大的黑社会组织,打掉了14000多个街霸、市霸、村霸、厂霸、菜霸、行霸等恶势力。历史的发展,证实了我们10多年前的预测与担忧。因此,这个本来就不完整的结束语,该由我们自己主动地删去了。
    “黑社会还会卷土重来吗”这样一个“结束语”的没有必要,一方面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进步和解放;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黑社会问题的严重与加剧。2002年底,我们与上海电视台记录片编辑室合作,拍摄了5集记录片《海上沉浮》,用镜头回顾了上海近代黑社会的发生、发展与消亡。想不到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注目。连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也进行了播放,还翻译成英语向全球播映,据说《海上沉浮》的光盘也十分热销。我们想,这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情。我们关注一件事,往往是因为这件事和我们的生存关联密切之故。这一现象再度告诉人们,以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健全来维护社会的良性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苏智良 陈丽菲
                        2004年2月15日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教育部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社会史、抗战史研究。曾出版《中国毒品史》、《慰安妇研究》、《日军性奴隶》、《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真相》等专著。2003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讲述上海黑社会历史的5集纪录片《海上沉浮》,该片获得2004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奖三等奖。
    陈丽菲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化典籍系副主任。1991年至1993年赴日本东京一桥大学大学院留学,研修社会史。著有《审美的流动》、《海上枭雄——黄金荣与上海社会》(与苏智良合作)、《罪恶滔天——二战时期日本“慰安妇”制度》(主编之一)等。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近代社会的怪胎——上海黑社会成因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一、悠远的古代上海
    二、通会之地的浇薄民风
  第二节 在这样的土壤中滋生——过分都市化论
    一、炮声后的开埠
    二、一个超大型首位城市的诞生
    三、都市膨胀之恶果
    四、游民阶层面面观
    五、下层社会的组织——帮
    六、因与果:游民人口与黑社会
  第三节 五光十色的摇篮——多轨异质社会论
    一、租界:一个特殊社会
    二、三界四方的城市
    三、多轨异质社会的对立与磨擦
    四、“阴阳界”上的群鼠
  第四节 怪胎的助产士——社会控制机制异化论
    一、漂洋过海的淘金者
    二、殖民者罪恶种种
    三、从更夫到巡捕
    四、异化:警变匪
    五、租界与烟、赌、娼
    六、贪赃枉法的领事
    七、羸弱的中国地方政府
第二章 兴盛衰亡的变迁——上海黑社会百年史
  第一节 积聚与成型(1843—1891年)
    一、首批难民
    二、黑社会的雏形
    三、“马永贞事件”及各类犯罪团伙
    四、青、红帮的渗入与融合
  第二节 繁衍与扩张(1892—1927年)
    一、黄金荣异军突起
    二、群魔争雄的十年
    三、辛亥革命后黑社会势力的空前膨胀
    四、三鑫公司开张
  第三节 鼎盛时期(1927—1945年)
    一、观望后的抉择
    二、筹组中华共进会
    三、“四一二”事变的打手
    四、风光十载
    五、“三百年帮会第一人”
    六、抗日与救亡
    七、太阳旗下的恶势力
  第四节 衰弱与消亡(1945—1952年)
    一、大亨时代的终结
    二、混乱中的流窜犯罪
    三、黑道人物与中共关系
    四、最后的较量
第三章 亚文化群——黑社会内部透视
  第一节 黑社会集团概况
    一、渊源与类型
    二、黑社会成员来源与加入黑社会的原因
    三、内部结构
    四、心理特征
    五、帮规会律
    六、“吃讲茶”
    七、隐语、暗号、文身
  第二节 生活方式
    一、社会经历与职业
    二、文化修养
    三、衣食习惯
    四、婚姻家庭
    五、奢靡生活
  第三节 行为规范
    一、入伙仪式
    二、处世信条
    三、聚财散财
    四、迷信与禁忌
    五、技能与特长
第四章 阳光下的罪恶——黑社会行为(一)
  第一节 烟毒
    一、从走私到合法
    二、黑色运输线
    三、万国禁烟会
    四、法租界纵烟猖獗
    五、九亩地时代
    六、毒品种类和毒品商行
  第二节 赌博
    一、沪上赌博风习
    二、赌博类型
    三、三个赌博集团
    四、赌霸“奇”术
  第三节 娼业
    一、“东方花都”
    二、娼妓的等级
    三、黑社会与娼妓业
第五章 阳光下的罪恶——黑社会行为(二)
  第一节 骗术与骗子集团
    一、拆白党、翻戏党、赫诈党
    二、五花八门的骗术
  第二节 偷窃
    一、偷窃集团
    二、偷窃者的来路
  第三节 绑票
    一、绑票过程
    二、绑匪组织
    三、绑票方式
  第四节 其他
    一、暗杀集团与“包做人”
    二、抢劫
    三、恶霸种种
    四、职业乞丐的活动
再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