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

分享到:

定价:¥23.00

  • 出版时间:2005年09月
  • 页数:234页
  • ISBN:7-100-04381-6
  • 主题词: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理论概览
  • 人气:264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中文版序

</STRONG></FONT>

  今天,在世界各地,法律论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几十年来,对法律论证的研究不仅在论证理论、法律理论、法理学和法律哲学,而且在各大学法学院的法律推理课程中,已经开始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对法律论证研究的主要成果作概要式的介绍,至今仍付阙如。

  本书对各国及不同理论背景的法律论证研究及法律论证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作一个评论性的概览。本书的重点放在对法律论证的分析和评价上。在结论部分,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都能够以系统的、原则的方式获得展现。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的研究描绘出轮廓。

  本书适用于法理论家、法哲学家、论证理论家、法科学生以及对法律论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感兴趣的任何人。

  直到现在,只有英语世界的读者可以见到这本书。现在,要感谢戚渊博士的努力,使这本书得以译成中文,因而,它将拥有更多对法律论证理论的发展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我真诚希望它能促进世界各国的法理学学者和学生对法律论证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


                     伊芙琳•菲特丽丝博士

            (阿姆斯特丹大学语言交流、论证理论及修辞学系)

                    2003年10月于阿姆斯特丹

显示全部前言

  法律论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法律论证的研究不仅在一般论证理论、法理论、法理学与法哲学方面,而且在大学及法学院的法律推理课程中,已经开始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对法律论证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作概要式的介绍,至今仍付阙如。

  本书对各国、不同理论传统下的法律论证研究以及有关论证和法律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作一评论性的概观。本书侧重于对法律论证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结论部分提出一个能以成体系的、原则的方式体现各种研究路径的理论框架。在这个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描绘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书适用于法律学者、法哲学家、论证理论家、哲学家、法科学生以及所有关注法律论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人。


  许多人帮助改进了本书的原稿。我要感谢来自语言应用和语言功能研究所的论证和对话分析研究小组的弗朗斯•凡•爱默伦(Frans van Eemeren)、罗布•格鲁特德斯特(Rob Grootendorst)、哈姆•克鲁斯特威斯(Harm Kloosterhuis)、琼斯•普拉格(José Plug)。他们通读了本书的初稿,并提出了意见。我同样还要感谢珍妮特•庞蒂(Jannet Pontier)、阿弗伦德•索特曼(Arend Soeteman)和约翰•伍兹(John Woods)所提供了有价值的批评和建议。

显示全部后记

  《法律论证原理》一书的中文版,端赖著、译、校者及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P.O.Boxl7,3300 AA Dordrecht,The Netherlands)、商务印书馆的通力合作,即将面世。焦宝乾博士翻译了第一、二、三、十一、十二章;夏贞鹏先生翻译了第四、五、六、八、九章;张其山博土翻译了第七、十章及目录、著者序、作者索引、主题索引,并做了大量校对、统稿工作。全书由戚渊博士统校。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译校,我们参考了颜厥安教授(台湾大学)、郑永流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的中文表达,在此示谢。

  由于国内尚无系统介绍西方法学界研究法律论证理论的译作,此译本中难免存有值得再度商榷之处,敬请读者指教。


                            戚 渊

                       2003年12月31日于北京

显示全部目 录

中文版序

前言

导论

  论证和法律证立

  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法律论证研究

  1.1 引言

  1.2 论证和法律规则的解释

  1.3 法律论证理论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方法与论题概览

  2.1 引言

  2.2 法律论证的研究状况

  2.3 研究法律论证的方法

   2.3.1 逻辑方法

   2.3.2 修辞方法

   2.3.3 对话方法

  2.4 法律论证研究的论题

   2.4.1 哲学论题

   2.4.2 理论论题

   2.4.3 重构论题

   2.4.4 经验论题

   2.4.5 实践论题

第三章 逻辑方法

  3.1 引言

  3.2 逻辑有效性和法律论证的可接受性

  3.3 各种逻辑理论

  3.4 法律论证的逻辑分析

  3.5 逻辑对于法律论证之重要性的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图尔敏的论证模型

  4.1 引言

  4.2 图尔敏的论证模型和对法律论证的分析与评价

  4.3 图尔敏模型在法律论证的理论和实践性著作中的应用

  4.4 结论

第五章 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

  5.1 引言

  5.2 佩雷尔曼的一般论证理论

  5.3 佩雷尔曼的法律论证理论

  5.4 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在法律论证理论中的应用

  5.5 结论

第六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

  6.1 引言

  6.2 交往理性和理想的言谈情境

   6.2.1 论辩和理想的言谈情境

   6.2.2 交往理性的层次

   6.2.3 论证的结构

  6.3 理想言谈情境和法律论辩

  6.4 哈贝马斯理论在法学中的应用

  6.5 结论

第七章 麦考密克的法律裁决之证立理论

  7.1 引言

  7.2 演绎证立

  7.3 次级证立

  7.4 引出结果的论述

  7.5 融贯性论述

  7.6 连贯性论述

  7.7 结论

第八章 阿列克西的程序性法律论证理论

  8.1 引言

  8.2 普遍实践言说理论

   8.2.1 普遍实践言说的规则

   8.2.2 实践合理性原则

   8.2.3 言说规则的证立

  8.3 法律论证理论

   8.3.1 内部证立规则

   8.3.2 外部证立规则

  8.4 法律言说和普遍实践言说

  8.5 结论

第九章 阿尔尼奥的法律解释之证立理论

  9.1 引言

  9.2 法律规范的解释

  9.3 解释立场的证立

   9.3.1 证立的结构

   9.3.2 内部证立和外部证立

  9.4 法律解释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9.5 法律解释的合理性

   9.5.1 论辩理性的规则

   9.5.2 证明责任规则

  9.6 法律解释的可接受性

   9.6.1 生活方式和法律解释的可接受性

   9.6.2 听众和生活方式

  9.7 结论

第十章 佩策尼克的法律转化理论

  10.1 引言

  10.2 转化和法律裁决的证立

  10.3 法律证立

   10.3.1 向法律内部转化

   10.3.2 法律内部的转化

  10.4 深度证立

   10.4.1 法律论证的合理性

   10.4.2 法律的意识形态

  10.5 结论

第十一章 评论性论辩语境下的语用—辩证的法律论证理论

  11.1 导论

  11.2 作为批评性论辩一个组成部分的语用—辩证方法

   11.2.1 论证式论辩的语用—辩证理论

   11.2.2 论证式论辩的分析和评价

  11.3 法律论证之语用—辩证分析

   11.3.1 作为批评性论辩之一部分的法律论证

   11.3.2 对法律争议的分析

   11.3.3 法律论辩中的单一论证和复合论证

   11.3.4 简易案件与疑难案件:单一论证与复合论证

   11.3.5 重构论证结构的线索

   11.3.6 缺省前提和复合论证

  11.4 法律论证的语用—辩证评价

   11.4.1 用于评价内容的规范

   11.4.2 论辩程序的评价规范

  11.5 结论

第十二章 建立评论性论辩语境下的法律论证理论

  12.1 引言

  12.2 逻辑学、论证理论和哲学中的法律论证方法

  12.3 法律理论中的法律论证方法

  12.4 用于分析和评价法律论证的一种模型:法律论证对话理论的五个论题

参考书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