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 商务新知译丛

分享到:

定价:¥17.00

  • 出版时间:2007年07月本印时间:2015年05月
  • 版次:1印次:4页数:261页
  • ISBN:978-7-100-04407-3/J.8
  • 主题词:什么是电影叙事
  • 人气:1138

显示全部前言

中文版前言

    本书写作于1989年至1990年,当时,叙事研究在电影领域已经历了10年的蓬勃发展。事实上,影片叙事学早些年就已存在,许多专家发表了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明确提出了影片叙事学。与克里斯蒂安•麦茨所建立的、主要是阐明隐喻性的“电影语言”的实质的电影符号学不同,这些作者全都将理解电影叙事放在他们的研究工作的中心。
    这当然不是说,叙事问题在麦茨的著述中不存在。人们甚至可以说,符号学在电影领域的最初发展正是受到叙事学问题的一些“传染”,就像麦茨所说,电影将叙事性“深深嵌入自己的体内”,这很快把他引到“虚构故事”的道路上。然而,这位法国符号学家的首要目标介于安德烈•巴赞的传统和语言学的模式之间,旨在表明电影中的世界怎样成为话语,也就是思考电影画面的符号学属性。因此,麦茨更加注重思考电影语言的表意能力,较少思考电影所显示的讲述能力。这从他为符号学确定的研究问题中得到证实:
    “电影如何表示连续、进展、时间的间断、因果性、对立关系、空间的远近等等,这些都是电影符号学所面临的中心问题。”
    可见,这里的设问是符号学性质的,但这些研究对象(连续、进展、时间的间断、因果性、对立关系、空间的远近等)最常涉及的却是叙事学。应当说,叙事学与电影很快就紧密结合并不出人意外。关于影片是叙事以及影片的叙事受到影片叙述者的支配这种观念,没有用多少时间就得以树立。事实上,还在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作为自主的学科首先在文学领域发展起来以前,这一观念已经被普遍地接受。阿尔贝•拉费40年代末在法国杂志《现代》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足以提供证据。拉费在他的文章里已经谈到“视点”和“叙述”,尽管他所用的一些表述难免还不成熟:“叙述的功能”、“透视中心”、“视界的常设中心”、“目视的角度”。
    术语“叙事学”是托多罗夫于1969年提出来的,但这一学科更多地归功于另一位法国思想家热拉尔•热奈特,尤其是热奈特通过发表他的《修辞卷三》,将叙事学提升为显贵的学科。对于热奈特来说,叙事学不再像俄国形式主义者以及格雷马斯等人那样,只对叙事的结构作研究,而是对人们传播一个叙事所用的主要范畴进行编码。
    我们继承的是这种双重的研究传统。在本书里,我们既关注电影语言的特殊性,又关注为分析电影叙事提供所需工具的必要性,在运用热奈特创建的主要叙事范畴(时间、叙述、视点)时,加入了文学叙事学未探讨的一些特殊问题,例如有关画面/声音的关系、有关电影的空间。影片由于表现材料的多样化,比小说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因而,本书不是将文学叙事学简单地用于电影。大多数概念根据电影符号学的观点重新作了思考。这正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两位作者在理论上展开的激烈讨论集中于“叙述”或“视点”这样一些概念。
    事实上,我们以前的研究使我们从一些不同的角度,分别聚焦各自对电影叙事问题的思考。我们所用的资料体不一样,一人以“现代电影”为出发点,另一人以早期电影为出发点。这样的不同途径导致我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不一致,有时甚至互相矛盾。我们并不试图消除这些矛盾,而是更愿意让它们显示出来(见第二章),目的在于表明叙事学本身是一种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学科。
    自从本书的撰写及出版以来,一些讨论、有时是国际性的讨论在电影叙事学研究者之间、尤其是在早期电影研究领域展开,这一领域具有很大的启发价值,可能就因为在早期电影中,一切都处于不说是一种“萌芽的”状态(如果想要避免目的论的观点),至少是一种“原始的”状态:初期的影片是单视点的(只有一个镜头),无论它们展现什么叙事,都很少是一种完备形式的叙事、一种充分建构的叙事。在此意义上,早期电影让研究者能够观察到电影叙事出现的各种随机性,以及汤姆•冈宁所说的叙事整合体系的构造。同样,对其他媒介的关注使叙事的某些概念相对化,尤其是陈述的概念,正如弗朗索瓦•若斯特所表明的:一旦把叙事放入传播的领域,就难以将电影的陈述视为一种“无人称的”过程(麦茨)。写作本书以后,我们每人继续各自对种种叙事问题的思考。安德烈•戈德罗主要对自己的某些假设进行细化,特别是结合早期电影。他关心叙事性的概念,试图描述它的起源。他提议引入“互介性”的概念,目的是重新阐明电影与接受它的其他媒介进入新世纪所形成的关系。这将他引向传统上人们所作的著名对立(至少在电影理论上):一方面是叙事性,另一方面是戏剧性,并对这种对立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弗朗索瓦•若斯特走出叙事学被限定的内在范围,扩大了自己的叙事学研究领域。为了认清观众对于理解电影及电视画面的作用,他表明观众远不是将可见的东西、将影片当作对世界的一种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是不断地将它们与他已知的叙事进行对比,将可见的东西、将影片联系到他自己为它们设想的“意向性”的来源,这样,可见的东西才能成为叙事,影片才能成为一部作品。电影陈述的叙事学体系涉及到观看一部影片或一份电视文献所产生的一些可信性现象,从而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我们给予画面的信任从何而来?我们对于作者的看法在理解他的影片中发挥什么作用?在这种语用学的逻辑下,自然不再可能以相同的方式对各种媒介传播的所有画面进行说明。所以,弗朗索瓦•若斯特现在还将自己的研究放到电视上,特别是电视的类型上,并特别关注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这一中间地带。
    无论采取什么研究方向,我们两位作者在以下这一点上具有一致的看法:叙事学对于理解影片的叙事是必要的,然而,它还应该以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地充实自己(例如历史学),并且,将自己的目光投向电视或数字画面这样一些新的研究对象。
  我们对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感到很荣幸,我们非常希望这为与中国读者的长期对话提供一种机遇。

                             2004年2月

显示全部后记

    译者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法国期间认识本书作者之一弗朗索瓦•若斯特的。1988年6月,译者有关影片叙事分析的博士论文在巴黎第一大学通过答辩时,他担任评委之一。1989年第3期《当代电影》发表了译者对他的采访文章《弗朗索瓦•若斯特谈当代电影叙事学和电影符号学》。1996年12月和2002年7月,译者还在巴黎举办的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他相遇。为翻译本书,译者又于2003年9、10月间去巴黎,与他做了有关的商讨。在1996年12月“百代兄弟公司(1896—1914)”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译者还遇见了安德烈•戈德罗。这次研讨会是法国电影资料馆和国际早期电影研究促进会(DOMITOR)联合举办的,戈德罗曾任该会会长,译者曾是该会会员。
    若斯特和戈德罗合作撰写的这本《电影叙事》由法国纳唐出版社作为该社电影丛书中的“电影与叙事之二”于1990年初版,以后多次再版重印,内容没有改变。(“电影与叙事之一”是本书提到的、弗朗西斯•瓦努瓦的《书写叙事、影片叙事》。)另外,本书还出了西班牙文版(1995,2001)和韩国文版(2001),第二章“陈述和叙述”被收入托比•米勒和罗伯特•斯塔姆编辑、牛津布莱克韦尔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影片理论指南》。原书有巴黎第三大学电影教授、纳唐出版社电影丛书主编米歇尔•马利写的前言,我们请两位作者专为本书的中文版新写了一篇前言,取代了10多年前写成的前言,并在征得作者们的同意后,将中文版的书名变换为《什么是电影叙事学?》。
    本书所阐述的电影叙事学是随现代文学叙事学的兴起而开展起来的。我们说“现代”,是强调它有别于此前的叙事研究。“叙事学”在法语有一个专用名词:narratologie。这是法国文学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在结构主义的背景下,于1969年发明的一个术语。现代文学叙事学正是来源于结构主义的思考。叙事学的重要奠基性著作是另一位法国文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1972年发表的《叙事话语——方法的论文》(收入他的《修辞卷三》)。1983年,热奈特又发表了《再论叙事话语》,就人们对他前一著作所提出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回答。《叙事话语》不仅对文学叙事研究,而且对电影等各种形式的叙事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书的两位作者同样深受其影响。若斯特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法国新小说的第三阶段博士论文,就是在热奈特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在合作撰写本书前,若斯特和戈德罗都对电影叙事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分别发表了各自的专著《眼睛—摄影机:影片与小说的比较》(1987)和《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1988),它们成为本书阐述的主要基础。以下,我们对两位作者和他们的这两本专著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安德烈•戈德罗(André Gaudreault,1952—  ),现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电影研究负责人。他参与并推动了对早期电影的重新发现和重新研究。《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是他对自己在巴黎第三大学所写的第三阶段博士论文的进一步发挥。法国哲学家、叙事研究者保尔•利科为此书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认为戈德罗对电影叙事的探讨扩展了他自己对文本叙事性的研究。戈德罗在他的这本专著里,特别探讨了电影叙事中“谁说”的问题,即影片叙述者的问题,目的在于揭示影片叙事的活动机制,阐明他所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
    戈德罗认为,只要讲述故事,就是叙事,一切叙事都具有两个方面,被讲述的故事世界和故事世界的组织者,后者是一种讲述的机制,具体的叙事作品有时偏重于显示这其中的某一极。叙事性有三种可能的表现形式,即书写叙事、舞台叙事和电影叙事。书写叙事采用“叙述”(narration)模式,舞台叙事采用“演示”(monstration)模式,而电影叙事是对这两种模式加以运用。叙述和演示是戈德罗为叙事交流区分的两种基本模式、叙事性的两种层次,书写的模式属于非模仿的叙事,因为它以叙述者为中介,而演示的模式属于模仿的叙事,因为它以活动的人物为中介。“Monstration”(演示)这一法语名词是他为表述这种模式的特点,从法语动词“montrer”(展现)转变而来的。但电影并非是透明的演示,并不是复制现实世界,它展现的现实仅仅是“影片的现实”。影片经过三层话语化而远离了现实,首先是亲影片演示者对被拍摄物的调动操作,然后是影片演示者的取景拍摄,最后还有影片叙述者的蒙太奇安排。(有关“亲影片”等术语的解释见译文中。)戈德罗为电影建构的叙事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在拍摄阶段是由演示模式主导的画格与画格之间的组合,这构成一个个镜头或单视点的微观叙事;在剪辑阶段,由叙述模式支配各个镜头之间的重新组合,从而构成一部影片的多镜头、多视点叙事。叙述者的介入就是从蒙太奇剪辑开始的。这个最高的电影叙述者,戈德罗称之为“大叙述者”,相当于作者提到的、阿尔贝•拉费的“大影像师”,或者基本叙述者、暗隐叙述者,这是一种叙述机制,不是现实中的创作者。对于影片里出场的叙述者,戈德罗称之为代理叙述者。通过本书第二章的“谁讲述影片?”最后的图式,可以看清这种分层化的体系。
    
    弗朗索瓦•若斯特(François Jost,1949—  ),现任巴黎第三大学信息与传播科学教授。若斯特早先研究法国新小说与新电影,1979年与另一位研究者多米尼克•夏托合作发表了《新电影、新符号学》,由此转向电影叙事学的研究,1987年发表了个人的专著《眼睛-摄影机:影片与小说的比较》。20世纪90年代以来,若斯特将自己的研究扩展到电视领域,探索一种与语用学相联系的符号叙事学。
    两位作者在前言和第二章都已说明,尽管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但两人采取的方法不完全一样。戈德罗是从事物的建构形态探讨电影叙事的必要机制(叙事学研究方法之二),若斯特是根据实际的影片现象,考察电影叙事的各种表现(叙事学研究方法之一)。
    从《眼睛-摄影机:影片与小说的比较》这样的书名就可以看出,若斯特开展的是一种比较叙事学研究。他从视点、即“谁看”的问题出发,分析文学和电影相同或相异的叙事表现。他认为,视点在文学中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因为文学的活动以语言为中介,而电影运行视和听这种双重体系,它能够同时展现某人物的所见,并说明此人物的所思,所以,电影是双重的叙事。他进而将热奈特为文学提出的“聚焦”概念分为“视觉聚焦”、“听觉聚焦”和“认知聚焦”,这是本书第六章阐述的主要内容。
    托多罗夫和热奈特以“叙述者大于、等于,或小于人物”为原则划分不同的聚焦方式:叙述者知道并说出的多于人物的所知是全知的零聚焦,叙述者知道并说出的等于人物的所知是内聚焦,叙述者知道并说出的少于人物的所知是外聚焦。而若斯特强调“观众大于、等于,或小于人物”的叙事表现:观众的所知等于人物的所知属于内聚焦(内认知聚焦),观众的所知少于人物的所知属于外聚焦(外认知聚焦),观众比人物知道更多就是观众聚焦(观众认知聚焦)。自然,观众知道的多与少来源于“大影像师”表现、提供、给予的多与少。但观众与影片叙事的关系应得到重视。例如本书引用的《精神变态者》,这部影片的片头字幕配有一段紧张、充满悬念感的音乐,它对于观众进入叙事,预感将要发生的事怎么会没有影响呢?
    理论上的分类有助于我们认识电影的表现,而具体的影片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及其互相影响的关系,例如零视觉聚焦与内认知聚焦,或外认知聚焦的组合,内视觉聚焦,或内听觉聚焦与外认知聚焦的组合,等等。
    确实,现代叙事研究发明和运用了许多新的术语概念。它们全都是必须的吗?对于叙事学家来说,它们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依靠它们,才能进行更加清晰的表述。无论如何,这些术语只在叙事学范围内发挥有效性,或者说,它们有效与否将在叙事学范围内受到检验。有关术语对翻译提出了一些难题,目前国内对很多术语还没有统一的译名。译者采纳了已经存在的、比较统一的译名。对其他术语的翻译,有些与译者在以前的文章里对它们所作的翻译有一些变化,尽管如此,这些新译名依然不一定很妥帖。为此,译文后附上了中、法文对照。为了对阅读有所帮助,译者还加了比较多的注释。本书的翻译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其中难免有缺点,可能还有错误,真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翻译、出版得到不少组织和个人的帮助与支持,译者衷心感谢:
     法国外交部为中文版权提供的资助(傅雷项目),
    法国文化部国家图书中心向译者提供的赴法翻译交流资助,
    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为以上资助所做的协调工作,
    法国纳唐出版社版权联系人安托万•邦费先生(Antoine Bonfait)所做的有效工作,
    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姚文泰先生给予的积极支持,
    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欧定敬先生给予的及时帮助,
    商务印书馆有关部门及责任编辑关群德博士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认真负责工作。
    译者特别感谢两位作者弗朗索瓦•若斯特先生和安德烈•戈德罗先生给予的信任与支持。应译者的要求,他们专门为中文版撰写了新前言,并提供了他们新近的有关论著目录,译者将它们加入了参考书目。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弗朗索瓦•若斯特先生还详细解答了译者提出的、有关翻译的所有问题。
    最后,译者非常感谢法国教授皮埃尔•索尔兰先生和他的夫人。皮埃尔•索尔兰先生(Pierre Sorlin)是译者博士论文的指导教师,译者是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和研究电影叙事学的。毕业以后,皮埃尔•索尔兰先生及其夫人依然不断地关心译者的研究工作和电影创作。
    译者的最大愿望是,本书能够对国内理解和研究电影叙事学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对国内电影叙事学的发展有一些可能的帮助。

                           2004年4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和加拿大著名的电影理论学家所著的有关电影叙事理论的著作。本书论述清晰、深入浅出,是电影叙事理论研究的入门著作。

显示全部目 录

中文版前言

导言
   Ⅰ.口头叙事、书写叙事、影片叙事
   Ⅱ.叙事学和电影
   Ⅲ.结构主义浪潮的一份遗产
   Ⅳ.先驱者之一:阿尔贝•拉费

1  电影与叙事
   Ⅰ.什么是叙事?
     Ⅰ.1一个叙事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
    Ⅰ.2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
    Ⅰ.3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
    Ⅰ.4叙事的感知使被讲述的事件“非现实化”
    Ⅰ.5一个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
   Ⅱ.什么是电影叙事?
   Ⅲ.电影叙事的诞生
   Ⅳ.叙述与演示
   Ⅴ.有声电影:一种双重的叙事
   Ⅵ.什么是虚构的叙事?
   Ⅶ.非影片的现实和虚构的世界

2  陈述和叙述
  Ⅰ.叙事学研究方法之一:从影片到叙述机制
    Ⅰ.1从陈述到叙述
    Ⅰ.2明现叙述者和大影像师
   Ⅱ.叙事学研究方法之二:从叙述机制到影片
    Ⅱ.1从叙述到次叙述
    Ⅱ.2第二叙述者
    Ⅱ.3口头叙事、视听叙事
    Ⅱ.4机制的串通
    Ⅱ.5谁讲述影片?
   Ⅲ.影片叙事学纵览
   Ⅳ.一种无叙述者的叙述

3  词语和画面
   Ⅰ.话语的开始:讲解员
    Ⅰ.1被帮助的观众
    Ⅰ.2代理叙述者
   Ⅱ.书写与画面
    Ⅱ.1画面的“阅读”
    Ⅱ.2无声电影字幕的功能
    Ⅱ.3字幕的后代
   Ⅲ.声音与画面
    Ⅲ.1声音和人体
    Ⅲ.2声音的音色作为叙述的标志

4  电影叙事的空间
   Ⅰ.永在的影片空间
   Ⅱ.被表现的空间与未展示的空间
   Ⅲ.暗示的空间:外场景
   Ⅳ.不同类型的空间关系
    Ⅳ.1唯一和同一的空间:空间的“同一性”
    Ⅳ.2空间的相异性:邻接和分离
    Ⅳ.3近距空间
    Ⅳ.4远距空间

5  叙事的时间性与电影
   Ⅰ.关于画面的时间属性
   Ⅱ.双重的时间性:分析时间的主要概念
    Ⅱ.1时序
    Ⅱ.2时长
    Ⅱ.3时频

6  视点
Ⅰ.热奈特的聚焦法
Ⅱ.认知和观看:聚焦和视觉聚焦
Ⅲ.倾听:听觉聚焦
Ⅳ.心理画面
Ⅴ.电影的认知聚焦
 Ⅴ.1内认知聚焦
 Ⅴ.2外认知聚焦
 Ⅴ.3观众认知聚焦
Ⅵ.聚焦与类型

结论

参考影片目录
参考书目
主要术语译名对照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