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圣言的无力 平装《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

分享到:

定价:¥17.00

  • 编者:
  • 出版时间:2007年06月本印时间:2007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62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4586-X
  • 读者对象:哲学、宗教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 主题词:无力
  • 人气:186

显示全部序言

       代序   让•多尔梅松 著   萧俊明 译
       四十多年来,《第欧根尼》始终在备争,力争以其手中有限的资源来彰显人文科学在世界各地的进步。这份刊物的问世,归因于一个机构与一个人的巧遇。这个机构即是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它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和支持下成立的,旨在将人文科学领域众多不同的团体重新组织起来;那个人便是罗歇•凯卢瓦,当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名国际公务员。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想给自己配备一份机关刊物,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能够起到联结各个会员团体的纽带作用。
  罗歇•凯卢瓦的思想非常明确:他希望创办一份能够反映其“对角科学”概念的跨学科刊物。他对二战之后学术工作的四分五裂颇有感触。当然,他并非没有意识到各门科学需要一种高度的专门化。但是他更感觉到,如果说在各门孤立的学科之间实现一种综合尚不可能,那么至少达到一种和睦的时刻已经到来,各门学科不应再有意分离各行其是谋求自己的发展,不应再自高自大相互鄙薄。他梦想着这样一份刊物:考古学家可以为了让经济学家来讨论而提出他们的问题,历史学家可以与哲学家达到一种理解。他坚信,这些显然是相隔甚远的学科或问题之间一旦达到和睦,便会产生新的和丰富的视角。他想让学术体现出各门相关学科特有进路的影响,藉此来丰富学术。故此,他将其规划提交给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大会,后者热情地予以赞同。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将新刊物定名为《第欧根尼》,但并非关涉这位哲学家的犬儒主义,而是因为他打起灯笼去寻找一个人。
  如同太多的人类事业一样,或许更甚于其他事业,一份刊物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直到1978年去世,罗歇•凯卢瓦二十五年如一日,与《第欧根尼》化为同一。没有罗歇•凯卢瓦,《第欧根尼》便不会存在。他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刊物是在两块礁石之间航行,一边是草率的概括,另一边是乏味的博学。他喜欢挂在嘴边并引以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是:“没有没有思想的事实,没有没有事实的思想”。凡是带有专著味道的东西都被毫不留情地摈弃,《第欧根尼》的书页中没有它们的空间。让我时常感到惋惜的是,关于康德哲学或腓特烈二世(霍亨斯陶芬王室的)的极为出色的研究就这样被拒绝了——凯卢瓦选择了我作为他的助手,我当时的职位是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副秘书长。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会员组织的学者们在咬牙切齿。如今,这些论争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思想史的一部分。同样,也不能肯定凯卢瓦始终是正确的。但是他始终如一地实施着他的规则。如此,《第欧根尼》获得了国际声誉和威望。
  在一个跨学科性这一概念比当今受到更高重视的时代,跨学科性成为《第欧根尼》的标志。“对角科学”的理念遍布于所有文稿。如果说,刊物的理想是以经济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为读者对象,发表一篇探讨神话学对于钱币学的影响的文章,或者一篇考察医学与考古学之间的关系的文章,那么这只是稍许有些夸大其词的说法。也正因为如此,《第欧根尼》的编辑们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我们不知道什么?”这一主题发起一次学术讨论会的合作计划,表示热烈的欢迎。有了这样一个主题,跨学科性即刻重新体现出来,“对角科学”这一理念重新得到张扬,并且,至少从某种程度上说,成果并非只是某一领域的成果,而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主题包容的所有学科的成果。
  然而,1995年3月的聚会与一项更大的规划有关。这项规划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提出,委托阿亚姆•瓦塞夫设计,后者在整个规划的构想中起着核心作用。这项规划是关于什么的呢?它计划筹备一系列会议,目的在于确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国际知识中心的角色。这项规划的独一无二性在于确定召开一系列会议来讨论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关涉我们所有人的未来,需要将世界各地的所有最优秀的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这项规划的特点是与会者要根据所选议题进行替换,而非确定方向之后便一成不变。其目的是要避免所有的官僚机构,尤其是国际官僚机构那种行政部门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另一个特点是,筹划一系列与每一届学术讨论会相关的其他活动:以刊物和选集——在法国由加利马尔出版社出版《发现》系列——形式的出版物,辅助性的讨论会以及在媒体上进行讨论等等。第一次聚会的主题并不仅仅是由凯卢瓦如此钟爱的跨学科和“对角”传统所预先确定的,而且开辟了一个极具独创性和丰富性的研究领域。
  乍一看,“我们不知道什么?”这一主题似乎还意味着无话可说,因而也意味着没有什么可谈论的。毕竟,谈论一个人所知道的已经相当冒险了。我们又如何能够谈论我们不知道的?维特根斯坦的名言“一个人必须对他所不能谈论的东西保持沉默”似乎完全适用于我们的境况。蒙田的“我知道什么?”显然是指向已经知道的东西。回答“我知道什么?”这一问题并不需要我们去说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它意味着去说“我不知道”,并且保持沉默。圣•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第十一卷专门论述天地和时间的创造时写道:“我不知道如何能说清楚我所知道的东西,我真愚蠢,甚至不知道我究竟不知道什么东西”。扣子扣上了。我不知我知道什么,但是只要自冒风险,只要冒着犯错误的风险,谈论我知道什么总是可能的和被允许的。对于我所不知的东西,我还是不知,甚至更加不知,而谈论我所不知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和不被允许的。
  显然,论证是围绕着知识的运动展开的。如同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正如芝诺残酷的穿越空间的赛跑的一瞬间所证明的,如同试图追赶上乌龟的兔子,我们知道的和我们不知道的并不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相互凝视的静止世界。如同过去吞食未来,从我们具有的知识中提取零零碎碎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的运动从未间断。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尚不知道的由一种连续的流动,一种通常是但并不始终是单向的循环统一起来:还有被人遗忘的传统的或艺人的知识。这种循环允许具备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的观察者去谈论对于我们尚不知道的东西的一知半解。
  关于未知的问题,因而是一个近似性的问题,一个关于征服的问题,一个关于和睦的问题,一个关于熟悉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边缘的问题。从我们知道的东西中获得对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的启迪。这条道路的标识是一连串接连不断的发现,而已有的发现又等待、企求和呼唤有待做出的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为我们知道的所吸引。
  如此,研究开创了它自己的领域,没有停顿,没有终点。自然而然自行产生的问题是炼金术问题,它允许我们将始终也在增长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转换为不断扩展的我们知道的东西。这是柏拉图认为自己所面对的问题。而且他的回答是经典的回答: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已经以某种方式知道,而且我们仅仅回想起我们一直无知的东西或者我们已经忘记的东西。正如柏拉图在《美诺篇》中所写道的:“我们如何能够寻求和理解?”他接着写道的:“我们将永远不能发现和知道的东西之真理始终是我们的责任。”不知其无知的疑难就是这样得到了解决。其实,不存在我们完全无知的东西,我们回想起我们认为自己无知的东西就足矣了。毕竟,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不再被拒绝,陷入那种外在的对之什么也不能说的愚昧。致力于探索我们现在正在谈论的边缘,可以在无意识知识和精神助产术中找见解决方案。问题始终是尽可能地减少我们知道的与我们不知道的之间显然不可克服的脱节。正如柏拉图在《会饮篇》(204a)中指出:
  “你必须懂得,凡是神都不追求真理。他们不渴望智慧,因为他们是智慧的——智慧者为什么要去寻求已经属于他们的智慧呢?而且,无知的人也不追求真理,也不渴望成为智慧的。其实,使他们如此无可救药的正在于他们尽管不美不善也不聪明,却沾沾自喜,并不渴望他们从未觉得欠缺的美德。”
  从我们不知道的飞跃到我们知道的始终是个悖论。
  我们不知道的和将要被知道的悖论,如同瞬时的位置或龟兔赛跑,在日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自行解决。正是在实践和应用中,我们不知道什么的问题穿越了所有学术学科,并且,跨过知识领域,穿越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圣言的无力》,是由《第欧根尼》(DIOGENES)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编选的宗教卷论文集。 《第欧根尼》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会刊DIOGENES的中文选刊,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赞助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出版。

显示全部目 录

战斗在前沿(代序)                 让•多尔梅松 著
                             萧俊明 译
圣言的无力——说完了一切的上帝           雷米•布拉格 著
                             陆象淦 译
异端两千年——大事记           沃尔夫冈•瓦克尔纳格尔 著
                             乔 亚 译
从圣言到电视图像——电视福音派与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雅克•古特维特 著
                             乔 亚 译
论轮回                      罗纳尔德•博南 著
                             萧俊明 译
佛教在西方的接受               弗雷德里克•勒努瓦 著
                             陆象淦 译
苏非主义在西方的重新解读与改变         蒂埃里•扎尔科内 著
                             乔 亚 译
从跨宗教对话到承认宗教行为          穆罕默德•阿尔库恩 著
                             乔 亚 译
亚齐德人——信奉天经者 中间的口传宗教徒
                       扎伊姆•亨谢拉乌伊 著
                             陆象淦 译
撒哈拉南部非洲的若干新兴宗教运动        阿贝尔•库武瓦玛 著
                             水 金 译
摩洛哥的犹太—穆斯林文化世界——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
                        哈伊姆•扎弗拉尼 著
                             阿 劳 译
关于萨满教的精神病学探讨评述          菲利普•米特拉尼 著
                             马 文 译
作者简介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