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经过修改而成的,也是我在中共中央党校六年学习生活的一点成果。1997年进入中央党校,一晃就是六个春秋,毕业之后又留校工作,中央党校和我真有不解之缘。在这里,我完成自己硕士学业、博士学业,实现了由一个工科生向文科生的转变,学习了党史和经济学两个专业,而且由一名学生转变成一位老师。我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众多师长亲朋的支持和帮助,我欠他们的太多太多,不是区区几句感谢的话语所能报答的。我没齿不忘的三位恩师:王珏老师、郭德宏老师和张大军老师,他们高尚的人品和渊博的学识让我受益终生。我有幸和他们分享了许多愉快而难忘的时光,而且以后还有更便利的接触机会,心里着实感到高兴。
本书深受王珏老师“劳者有其股”思想的影响,并且吸收和运用了王老师的最新思想成果,还借鉴吸收了谢鲁江、李涛等诸位博士的科研成果,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衷感谢商务印书馆孟传良先生和常绍民先生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与付出,本书的面世就没有可能。我也由衷感谢段若鹏、马万华、陈文通、张燕喜、谢鲁江、孙相东、孔德宏、孙彬等老师和朋友从不同方面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也感谢家人特别是妻子王晓燕多年来对我无怨无悔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金柱谨识
2004年12月于中央党校
王金柱,1969年生,山西朔州人,经济学博士、法学硕士、工学学士,现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任教。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企业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经济学和政党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曾在《人民日报》、《中国评论》(香港)、《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主持撰写论著三部。现为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主要成员。
本书主要探讨现代产权制度演进规律和社会主义财产制度的本质特征,揭示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基本走向。
“双产权制度”是指物力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相互结合、相互匹配、和谐对称的产权制度和形式。财产占有社会化趋势的增强和人力资本的日益凸现,将推动“物力资本主导”的传统单一产权制度向“双产权制度”演进。
这种初见端倪的新型产权制度和形式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方向,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联合和合作。
第一章 产权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交易和制度
一、交易、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
二、制度、制度功能和制度演变
第二节 产权和产权制度
一、产权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属性
二、产权制度的主要性质和主要功能
第三节 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产权
一、人力资本理论综述和评析
二、人力资本产权含义和特性
第二章 产权制度形成和演进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第一节 产权制度的形成和演进
一、原始公有产权制度
二、私有产权制度的起源和形成
三、产权制度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第二节 物力资本主导的产权制度
一、物力资本决定论
二、资本雇佣劳动论
第三节 人力资本产权的提升和实现
一、“财富增长之谜”和人力资本的贡献
二、企业制度演变和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
第四节 企业内不同类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安排
一、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产权安排
二、研发和技术型人力资本产权安排
三、生产及一般服务型人力资本产权安排
四、三种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情况比较
第三章 双产权制度理论架构
第一节 双产权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一、从产权视角透视两种社会的经济制度
二、双产权制度是一种现代新型公有制
第二节 市场经济对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要求
一、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客观基础
二、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现实因素
三、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劳动者自由联合的双产权制度基本内涵
一、双产权制度是“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
二、双产权制度是一种社会化的财产占有关系
三、劳动者成为自由联合的占有主体和分配主体
四、双产权制度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第四章 实践中初露端倪的双产权形式
第一节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介绍评析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背景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践情况
三、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第二节 职工持股制在中国的实践探索
一、基本情况和出发点
二、主要做法述评
第三节 职工持股制的本质分析
一、双产权形式的萌发
二、劳动者成为有产者的切入点
第五章 双产权制度微观模式初步探讨
第一节 企业人力资本量化模式探讨
一、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互通”性
二、传统人力资本量化模型简析
三、企业人力资本量化的新思路
第二节 人力资本量化后引致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人力资本流动问题
二、关于人力资本股东的有限责任问题
三、两种资本共同主导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人力资本保值和增值、循环和积累
第六章 双产权制度和中国经济改革的走向
第一节 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改革是一个推动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
二、国有经济改革的根本问题和基本取向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民有经济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走向
一、产权多元化和产权人格化改革
二、中国经济改革的终极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