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 平装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丛书

分享到:

定价:¥20.00

  • 著者:4085 
  • 出版时间:2006年06月本印时间:2006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63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4789-7
  • 主题词:中古家族变迁
  • 人气:2128

显示全部序言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惟其古老,近代以来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把史学的大花园装点得流光溢彩。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理论或者方法,弄清基本的历史事实和脉络,提出自己的解释和观点,总是历史研究的不二法门。也正是在这些基本问题上,最容易判断一部史学论著是否具有原创价值。
    中古世家大族是一个学术积累丰厚、研究成果丰硕的研究课题,最近十几年来似乎尤其为文史学者所关注,研究士族个案和士族群体的论著层出不穷,粗精不一,但就城南杜氏除对杜甫、杜佑、杜牧等杰出人物有所论述外,还没有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专著。杜氏家族虽然郡望不及崔、卢、李、郑,在汉唐时代也是人物辈出,声名显赫。王力平博士的著作《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煌煌二十多万言,为我们追踪中古士族及社会的变迁提供了重要个案,是一部将该课题研究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的具有原创价值的学术著作。
    京兆杜氏本得姓于上古的杜国,其初姓祁。自周宣王枉杀杜伯之后,族人离散于四方。到春秋时期的杜绰,杜氏家族的世系在唐宋诸家姓氏谱牒书中方有清晰的记载。及至汉代,杜周、杜延年父子本以文吏起家,在“以经术润饰吏事”的世风之下,延年之子杜钦已经开始从刑名之学转而潜心经学,后来成为知名的经学家。魏晋时期,杜畿之子杜恕撰写《体论》,把德行、修身、经术、才能与人仕联系在一起,就体现了士族形成过程中的价值诉求。经杜畿、杜恕而杜预,京兆杜氏的《春秋左氏》之学已深得士林推重,杜氏官宦世家的地位也日渐巩固。其实,自从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经学世家转化为仕宦世家便是汉魏以来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那些世代公卿、世代传经而又世出名士的家族,逐渐发展出一套把儒家经典融会于婚丧礼仪和家庭伦理生活的独特文化传统,并且被标榜为家法或者门风。陈寅恪说:“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禄为其惟一之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也就是说,世代高门只是士族形成的外在政治标志,礼法及家学的传承乃是士族的内在文化特征。与城南杜氏家族的杜畿、杜恕、杜预一样,清河和博陵崔氏家族有崔駰、崔寔,范阳卢氏家族有卢植,河东裴氏家族有裴松之、裴駰,他们都是著名的学者或经学大师。钱穆说: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对门第中人,一则希望其有孝友的内行,一则希望其有经籍文史之学业。前者表现为家风,后者表现为家学。尤其精到的是,钱先生明确地指出:“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可以这样说,经学的研读和传家与儒家礼法门风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当唐初“五经定本”和《五经正义》被确定为官方法定章句文本和解释体系后,经学的创新动力大为减弱,于是,诗文创作成为士人追求的新风尚,杜氏家族也顺应历史的潮流,逐渐改变了经学传统,初唐的杜易简、杜审言已是颇有诗名。到盛唐时期出了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杜甫甚至说:“诗是吾家事”,要求儿子“精熟《文选》理”。中唐以后杜氏家族又出现了杜佑、杜牧这样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彪炳千秋的伟大人物。
    经学研究的衰退其实只是表面现象,表象的背后是体现礼法文化内涵的谱牒之学和书仪之学日益发展壮大的潮流。世族和士族是可以互换的概念,但其间也略有侧重点的不同:世族讲究谱牒,士族崇尚礼法。前者偏重于婚宦家世传承,后者偏重于礼法文化传承。经学被世家大族内化为礼法门风之后,士族之家各标榜其礼仪门风。当社会上有整齐士族家法门风的要求时,书仪便成为统一的范本。《新唐书•卢弘宣传》:“弘宣患士庶人家祭无定仪,乃合十二家法,损益其当,次以为书。”这里清楚地指出,卢弘宣看到士庶之家在祭祀礼仪上各行其是,感到担心,于是对当时流行的诸种“家法”文本加以修订编集。我们没有发现卢弘宣编纂的重新统一吉凶礼仪的范本,只有在《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的史部仪注类著录了郑余庆、裴茝、裴度、杜友晋等人的书仪。这些著录与未著录的书仪,在敦煌文书中有所发现,包括张敖、郑余庆、杜友晋等书仪文本十余种。杜友晋就出身于杜氏家族,说明杜氏家族的礼仪被士庶之家奉为仪范。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作为中华传统礼法文化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其历史地位值得肯定。
    王力平博士是一位治学谨严、为人谦逊的学者。她先后师从瞿林东先生和胡如雷先生攻读历史学学士和隋唐史硕士学位,受到了良好的史学训练。本书是其在南开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时完成的论文。博士毕业后五六年间又勤加修订,迄今已历寒暑十载,使本书在资料发掘上确实做到了穷尽其所有。坊间一些研究中古家族的论著,缀饰一些著名人物的传记事迹,连贯成书,对于士族历史本身的研究未能深入。力平博士的这本著作的主要贡献:一是对杜氏得姓之后世系以及各个房支谱系,钩沉索隐,颇见功力;二是对于杜氏历代人物及其家族门风,进行了细致的论述,颇有创获。力平通过对杜氏家族的全面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例如,此前人们大多依据唐人柳芳的观点,简单地把士族划分为山东、关中、代北、侨姓、吴姓等类型,力平通过杜氏家族的个案研究,纠正了这一片面的看法,认为中古士族源流十分复杂,杜氏就其郡望而言源于关中,但是其中襄阳杜氏属于侨姓士族,洹水杜氏属于山东郡姓,濮阳杜氏则本为虏姓之汉化者,虽然血缘上与城南杜氏无关,但是,它恰恰准确地反映了中古士族演变的真实面貌。书中附录对由胡姓演变而来的濮阳杜氏的族源、世系、人物、迁徙及其门风和宗教信仰特点所进行的考证,为中古胡汉文化的交融以及士族姓氏关系的复杂变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一个例证。我一直认为,中古士族是中华礼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者,像杜氏这样的士族的不断迁徙,也在客观上将黄河流域兴起的先进文化逐渐地传播到其他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地区,对中古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都有积极贡献。
    力平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还整理标点了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等著作,从而使她对中古士族的历史有通盘的了解,为杜氏家族个案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书中的许多创见,也都是她在充分发掘史料、仔细加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书中提出,杜氏家族在汉唐之际的千余年间,先是为豪强世家,进而从刑名之学转而成为经学世家,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家法门风,成为著名的士族,至唐代杜氏从科举入仕保持声望不减。力平博士总结杜氏这样一个从世家到士族再到士人的发展过程,也正是中古时期士族带有普遍性的演变轨迹。特别是她指出士族子弟科举入仕后,在“公卿子弟”和“科第之徒”之间角色认同上感到茫然,表现出士族子弟科举入仕后在价值取向和角色认知上的矛盾心态。这样一些重要意见对于我们准确和深入理解唐朝的政治文化史均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中古杜氏家族研究》是力平博士的第一本专著。期待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中古历史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张国刚
                   2006年元月22日于北京清华园

显示全部前言

    本书是对中古时期杜氏家族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宗族正是父家长制的大家庭,是个体家庭由以衍生的母体。宗族制度、宗族关系、宗族势力是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族的存在方式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秦汉至隋唐五代,是士族宗族兴起、发展壮大,直至走向衰落的时期。此时的士族不过是宗族的一种独特的形态。许多世家大族在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影响。因此家族个案研究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点,目前已得到史学界的普遍认同。
    京兆杜氏家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绵延千载、人物辈出的家族。自汉代杜周、杜延年父子由文墨吏起家以来,魏、晋有杜畿、杜恕、杜预等人物光大门户,成为南北朝时期声名显赫的门阀。经过西晋永嘉之乱后的社会动荡,杜氏房望关系变动剧烈,渐渐分化为南北两大系统和14个郡望,即京兆、襄阳、中山、濮阳、洹水、陕郡、安德、扶风郿县、郾师、成都、河东、齐郡、醴泉、河南。这些郡望散处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其历史活动及社会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关中”的范围。进入隋唐时期以后,杜氏家族的发展更呈现复杂局面,一大批杜氏家族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活跃在隋唐政治文化舞台上。而从唐末五代开始,伴随着士族的消亡,京兆杜氏家族的主干部分也逐渐迁徙到南方。追溯秦汉以来,尤其是隋唐时期世家大族的发展历程,认识这个群体在中古时期政治、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京兆杜氏家族无疑是一个富有研究价值的个案,全面细致地解剖这个个案,对中古社会和士族家族的整体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就国内史学界而言,从宗族史(家族史)的角度对士族家族的历史发展进行探讨,即士族家族的个案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不多见。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日益繁荣,士族家族个案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家族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普遍受到关注,并取得突出成就的领域之一,学界对那些深负盛名的家族的源流、婚宦、文化传统等已有所梳理。譬如张氏、裴氏、萧氏、王氏、谢氏等,都已有专门的研究著作问世,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对此,容建新《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已作了详细介绍,此不赘述。这里要特别提到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研究》一书,此书以东晋时代的门阀政治为中心,并非专门研究某一家族的历史,但对活跃于当时政治舞台上的若干个士族家族都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方法上也给人以启发。此外,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中对士族家族个案的系列研究,也大多翔实可据。中国历史上的世家大族也为域外学界所重视。西方学者对中古士族的研究,如艾伯莱《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族——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姜士彬《一个大族的末日——唐末宋初赵郡李氏研究》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日本史学界也较为关注地域社会和宗族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除去从整体上考察中国中古家族制度与政治社会的著作外,还对一些家族个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上述著作,或在研究方法上有所长,或在理论上有建树,进一步拓展了中古世家大族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为本人的选题——杜氏家族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然而,就京兆杜氏的研究而言,真正从家族史的角度对杜氏诸郡望做出清晰梳理,勾勒此家族发展和演变基本脉络的著作还未曾见,这就为本人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而拙作的思路与方法,可以说是以对郡望的详细分析和考察为主要特点的。众所周知,在魏晋至隋唐这一历史时期,世家大族一般是被划分成若干“姓望”的,即唐人柳芳所谓“吴姓”、“侨姓”、“山东郡姓”、“关中郡姓”以及“虏姓”等若干系统。但柳芳的这个划分实际上只是就士族门阀的典型郡望而言的。而作为“关中郡姓”中的典型——杜氏家族,实际上包含了众多分支,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类型,如京兆一支属于“关中郡姓”,襄阳一支属于“侨姓”,而濮阳一支则属于由鲜卑族改汉姓而产生的“虏姓”。因此,如果将杜氏家族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一种类型,必然会流于概念化、简单化。也就是说,郡望研究是士族个案分析的基本环节,脱离郡望去谈著姓和士族,很难把家族史做到实处,更难于反映世家大族的真实的历史面貌。因此,本书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综合考察杜氏一姓自秦汉以来特别是永嘉之乱后的分化、衍变和一些主干家族的变迁,而考察的主要线索是杜氏的各个郡望。当然,家族史的核心或灵魂应该是人。杜氏家族史本身丰富多彩,杰出人物亦灿若群星,因此本书对某一郡望的核心人物,也以一定的笔墨予以记述和评论,这也是由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决定的。
    作为家族史研究的基本范畴,如姓氏、宗族、家族、郡姓、郡望、房等等,拙作曾参考了许多研究成果。在具体的表述中,基本遵循这样的原则:上古时代多称杜氏宗族;汉魏以后,相对于其他大的姓氏,则称杜氏家族;而对于永嘉之乱后杜氏分化后所派生出的支系,则称郡望,如“京兆杜氏”、“襄阳杜氏”、“洹水杜氏”等;郡望之下一般称作房支或房。
    本书所采用的方法,还是立足于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首先对与杜氏家族有关的文献资料做全面的清理,力求探赜索隐,钩沉发微,在史料的辨伪和考证上倾注心力,厘清那些与杜氏家族有关的基本史实。同时,也尝试学习和运用社会学个案分析的方法,如先考察某个郡望,再考察郡望之下的某个房,在材料允许的情况下,细化到房下面的具体的家庭(比如对杜佑一支),以便于做更微观的研究。书中也在一些可以量化的问题上进行数据统计,以求且体确切地说明史实。
    本书主要依据的文献资料,包括史传、诗文等传统典籍,而于唐人林宝所作《元和姓纂》,采摭较多。《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是记载杜氏世系较为全面、系统的重要文献,对此本文也予以充分的重视,同时参酌采用各时代重要的谱牒姓氏文献。此外,晚近以来,各地出土了大量的唐人碑志,并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唐代谱牒姓氏写本的残卷,而这些新材料大多已刊布,并经由学者整理,如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文补编》(三秦出版社),毛汉光主编的《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专刊)等,为唐代士族家族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补了许多为传世文献所忽略了的内容。以上各类文献构成本书的材料来源。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是数年前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的修订稿。
    对杜氏这个古老关中世家的兴趣,应该说萌生于20多年前。1982至1984年间,我在河北师院历史系跟随胡如雷先生读隋唐史硕士研究生,终日埋头于旧籍,为准备硕士论文的素材而翻检唐人文集。至今仍记得初读杜牧《樊川文集》时,一展卷即被吸引的感觉。而在翻阅了杜甫、杜佑等杜姓人物的著作后,内心不禁对这个杜姓家族产生了向往之情,并萌生了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这个家族的想法。然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因工作需要,我的主要精力曾集中在唐代漕运史的研究方面,后来又有了工作上的变动,诸事倥偬,一直没有条件和精力来考虑杜氏家族的问题。直到1996年秋,我有机会攻读博士学位,在考虑博士毕业论文选题时,遂偿此夙愿。在那异常忙碌的五年间,我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寻找旧籍中一切与杜氏家族有关系的史料上。然而,尽管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但要从中找到有关一个家族及其各郡望、房支的系统而详尽的材料,并非易事。回想起来,梳理那些漫无头绪的人物关系,编制郡望和房支世系表的过程,真是异常枯索和艰难。就目前而言,我也只能说自己非常认真地描画了杜氏家族及其各支系的大致轮廓,尝试着勾勒出杜氏家族千年变迁的轨迹。也许学术研究与写作有时也同绘画一样,有工笔,也有写意,方法与风格各异。我是用“工笔”来描画杜氏家族的。但这个家族“绵历千祀”,不仅时间跨度大,且人物辈出,群星灿烂,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必须说明的问题,不仅包括了对杜氏家族族源的追溯,人物仕履功业的稽考、评述,还涉及汉唐间历史演变大局以及学术文化各领域。如此看来,中国古代的家族研究确实是一个包罗宏富的选题,自然要求研究者学问功底深厚,视野开阔,同时又有总揽全局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我常感捉襟见肘,甚至有蚊蚁负山之感。尽管这几年我一直在工作和教学之余修改旧稿,但目前这部《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仍留有很多遗憾,谬误和需要改进之处在所不免。我期待学界同仁多给予批评指正。
    在拙作即将付梓之际,谨向业师张国刚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张老师十分赞同我的杜氏家族选题,在学业上也给我很多帮助,他对家族与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给我不少启发。难忘2001年盛夏,大学时代曾引导我走上史学之路的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偕同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不辞酷暑,来到南开大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对我的论文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集体指导小组成员冯尔康教授、刘泽华教授、李治安教授,以及同事常建华教授、王利华教授,对我的论文设计方案及写作提出过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给予了多方帮助,在此,我要对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此外,南开大学古籍所赵伯雄教授在本书涉及的先秦历史和经学问题上给我许多指点,在此我也要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的责任编辑丁波博士为此书的编辑付出了许多辛苦的劳动,他的敬业精神令我钦佩,在此谨致谢忱。
    我的研究生姜海军等同学为我复印资料、校对原稿,我也谢谢他们的帮助。

                           王力平谨记
                        2005年7月于南开大学

补记:
    2005年暑假,书稿的修订已基本完毕,笔者头顶西北8月的骄阳,又一次来到长安城南,探访杜氏家族的发祥地杜陵与樊川。汽车离开曲江,沿着宽阔的公路南行,很快就驶入了樊川——樊川南倚终南山,北临少陵原,早在秦汉之际就有“鄂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之誉。当喜欢狩猎的汉宣帝在杜鄠一带纵情游乐时,杜氏家族已经是这里的主人了。如今这里的山野仍格外葱茏,林木繁茂,远处的神禾原在朦胧的雾气中延伸,给宁静的山川增添了些许神秘气息。“余之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老。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寂寥四望,蜀峰联嶂,葱茏气佳,蟠联地壮”。杜牧《望故园赋》中所描写的樊川,如今仍带着深沉的历史感和活跃的生机,令人沉醉。潏水潺潺,逶迤如带,应该是“杜城郊居”的主人、宰相杜佑轻舟缓棹,邀邻家老农畅饮之处。而登少陵原,访杜公祠,不免怀想杜甫困居长安的艰难时光;到华严寺访杜顺遗迹,深感自己对这个出生在城南杜光村的少年何以成为华严宗的初祖,还应该做更多的研究。……樊川承载着古老的历史与文化,到处有杜氏家族活动的踪迹。在香积寺凭栏远眺终南山,近两千年的光阴仿佛在眼前倏然而过,令人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北宋浙右儒生张礼曾慕名来游城南,其时去唐末不过百年,而许多风景池亭、旧家门坊已漫不可考。如今又一个千年过去了,现在的长安县治所韦曲,汉以来就与杜氏齐名的韦氏家族的桑梓田园,已完全城市化,高耸的电视塔与科技园区的幢幢高楼分外惹眼,让人感到现代化的脚步是否过于匆忙地来到了这块古老的土地。“沧桑易变,陵谷难常。”愿樊川的青山碧水常在;也愿我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杜氏家族,了解他们在中古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业绩,特别是他们留下的丰富的精神遗产。倘如此,本书的写作又是很有意义而令人欣慰的。

                             2005年9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古时期杜氏家族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内容包括杜氏家族的发源,汉代关中家族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杜氏家族,杜氏家族不同郡望的家学取向,家谱与家礼等。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先生称该书是将中古家族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的具有原创性价值的学术著作。 王力平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中古社会史与历史文献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学术成果丰硕。

显示全部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杜氏家族的发源
  一、上古的姓与氏
  二、传说中的杜氏先祖与杜伯余胤
第二章 从杜衍到杜陵——汉代关中世家的形成
  一、杜周、杜延年父子及其时代
  二、杜陵杜氏——关中世家雏形初具
  三、东汉诸杜的历史命运
    1.杜陵杜氏的衰落
    2.扶风、茂陵、汲郡、颍川、林虑以及南阳、缑氏诸杜
第三章 郡望分立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杜氏家族
  一、杜畿、杜恕、杜预三代浮沉与宗族势力的滋长
  二、永嘉之乱后杜氏南北诸郡望的分立
    1.京兆望诸房
    2.襄阳杜氏两房支——从“中华高族”到南渡“荒伧”
    3.洹水杜氏
    4.中山杜氏
    5.蜀中杜氏(成都杜氏)
    6.扶风郡县杜氏
    7.陕郡杜氏以及上洛豪族杜■
    8.交州杜氏
    9.钱塘杜氏
    10.庐江杜氏
  三、自立于士族之林——杜氏诸郡望的仕宦与婚姻
    1.仕宦
    2.婚姻
第四章 活跃在隋唐社会政治舞台上的杜氏家族
  一、京兆杜氏家族
  二、襄阳杜氏之杜审言、杜甫家族
  三、洹水杜氏家族
  四、河东、齐郡、安德(平原)、醴泉等杜氏郡望
  五、科举、仕宦与谱牒视角下的杜氏家族
第五章 杜氏家族不同郡望的家学取向
  一、京兆杜氏:从刑名到经学
  二、襄阳杜氏:“诗是吾家事”
  三、中山杜氏:儒释道杂糅之学
  四、洹水杜氏:文学相传
  五、京兆杜佑房:史学与文学
第六章 杜氏家族的家谱与家礼
  一、杜氏家谱与房望关系
  二、杜氏《吉凶书仪》与《杜氏四时祭享礼》
第七章 从关中郡姓到吴越望宗——唐宋之际杜氏家族的南迁
  一、离乱播迁
  二、吴越新望——五代宋初浙中杜氏的崛起
  三、杜氏固有郡望体系的消失

结 语:对中古杜氏家族千年变迁史的几点思考

附录一:濮阳杜氏:一个由胡姓演变而来的杜氏郡望
  一、濮阳杜氏的族源与世系
  二、濮阳杜氏的政治生涯
  三、从东郡走向长安
  四、宗族生活与宗教信仰

附录二:《元和姓纂》之杜氏郡望史料刍议
  一、《元和姓纂》记杜氏郡望周详、准确
  二、《元和姓纂》杜氏郡望史料的价值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