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家族法原理 平装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分享到:

定价:¥59.00

  • 著者:1104 译者:
  • 出版时间:2013年05月本印时间:2020年09月
  • 版次:1印次:4页数:685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09630-0
  • 读者对象:法制史专业师生,家族法研究人员及对中国家族法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中国家族原理
  • 人气:1400

显示全部后记

       《中国家族法原理》中文本再版后记(李力 撰)

         承蒙商务印书馆的厚爱,张建国教授和我共同翻译的滋贺秀三先生大作《中国家族法原理》中文本,被收入到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中。作为译者,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当然,这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在此次再版中文本即将付梓之际,遵张建国教授之嘱托,我负责撰写再版后记。借此机会交代一下此次再版等相关事宜,谈谈作为译者和法制史研究者的一些个人感受。
        说实在的,当我从王兰萍编审那里得知商务印书馆的这个决定时,还真感到有点意外。但过后仔细想一想,这也是正常的事情。
        在滋贺秀三先生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学术生涯中,其研究精力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即家族法、民事审判制度和法典编纂沿革史。《中国家族法原理》一书,可以说是其前半生研究家族法的代表作。如果从1945年10月(作为特别研究生进入其后期三年研究工作)确定“婚姻与家庭”的研究题目,并着手从历代王朝立法、古籍所见判决书和民众习惯调查报告中收集史料起算,直至1967年创文社出版《中国家族法原理》,作者在这个题目的研究上至少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和心血。其间,1950年刊行的初期研究成果即其处女作《中国家族法论》,受到仁井田陞先生的批评。滋贺先生撰文回应这一批评,并怀着彻底地改定增补《中国家族法论》的意愿,着手重新构思写作,最后完成了这本看上去完全变成另外一本书的《中国家族法原理》。1962年3月,滋贺先生以论文《中国家族法原理》(手写原稿)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69年,《中国家族法原理》一书获得日本最高学术成就奖即日本学士院奖,标志着其中国家族法的研究达到一个顶峰。
        由此看来,该书被独具慧眼的商务印书馆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中,也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我很快就将商务印书馆的这个决定报告给滋贺先生的高足寺田浩明教授,并征求其意见,请求代为联系滋贺先生家属授权再版。寺田教授回信表示赞同,并积极帮助联系再版授权事宜,不久就寄来滋贺秀三夫人滋贺瑛子女士所写的授权由商务印书馆再版《中国家族法原理》中文本的法律文书。
        令人遗憾的是,滋贺先生已在四年前仙逝,因而我们无法向其报告这本大作中文本即将在商务印书馆再版的消息。
        2008年2月25日,滋贺先生在镰仓的家中去世,享年86岁。当时,我正在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进行客座研究。在互联网上看到滋贺先生逝世的讣告后,我马上联系在北京的张建国教授。那一时刻,作为滋贺先生著作的翻译者和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同行,我们都为日本学界失去一位享誉中外的优秀的中国法制史学者而感到悲痛和惋惜,记得建国教授还问是否可在国内举行相关悼念活动。但就我所知,国内法制史学界好象没有什么反应,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的“法律史学术网”上转载了讣告。
        滋贺秀三先生去世后,日本学界纷纷发表文章, 以追悼、纪念这位国际知名的中国法制史学者。
        在日本出版界颇有名气的、由创文社主办的《创文》杂志,当年就开设“追悼滋贺秀三先生”专栏,刊发其年谱,及石井紫郎、寺田浩明教授和岸本美绪教授撰写的悼词、纪念文章。 次年,又发表一组学术追思性专题文章,籾山明、水林彪教授的文章侧重于滋贺秀三学术对于日本法制史学界的影响,曾留学日本的中国学者王亚新教授则结合自己的研究着重介绍滋贺秀三理论在中国学界的反响。 与此同时,冈野诚、 高见泽磨、 村上淳一、 寺田浩明诸位教授, 也相继在其他刊物上发表悼念文章,缅怀滋贺先生的学术人生。
        2009年2月25日,在滋贺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创文社出版发行了其遗著《清代中国的法与审判(续)》。以此为契机,3月6日下午,由中村茂夫教授等11人发起的“追思滋贺秀三先生会兼出版纪念之会”在东京学士会馆举行。 同时刊行的《東洋法制史研究会通信》第16号也以专刊的形式,刊登奥村郁三、宮坂宏、森田成満、七野敏光、高見澤磨、松田恵美子、喜多三佳、中村正人、石岡浩、松原健太郎、赤城美恵子诸位会员所写的追思文章。
        我是1986年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选修一年第二外语日语,因专业研究的需要,后来基本坚持自学不辍。本书是我第一次着手尝试翻译的日语法制史著作,前后花了五年左右的时间,虽然翻译的过程是极其艰难的,但是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提高机会。这虽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但其情其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个中的酸甜苦辣还保留在记忆之中。无论如何,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谢张建国教授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和他一起合作完成这项翻译工作。我们同是出于法制史教研室的研究生,又都研究秦汉简牍,平时的来往也较多,但后来却一直没有机会就此专门向他道谢,不过我在心里对他一直怀着感恩之情。在此,我想郑重地向建国兄说一声“谢谢你”。这次翻译给了我自信,使我有了继续学习日语的兴趣和动力。
        我不像张建国教授那样幸运,曾有机会拜访滋贺先生,当面请益,或以书面形式交流学术。虽然我没有机会拜见滋贺先生,但是通过翻译他这本大作,以及后来拜读他所发表的其他论著,也逐渐开始对他的研究理论和主张有所了解,多多少少可以体会到其学术理论之精深、学术素养之高和研究方法的独到之处,更感受到其将毕生贡献给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学术情怀。
         关于传统中国家族法的原理,正如寺田教授所总结的,滋贺“先生重视的是‘分形同气’(父与子,分形而同气)的见解。人的存在、生命力的基础、人格的要素,所有这些都存在于‘气’中。这种气,从父亲到儿子,被全部承继,而且正因为如此,即便父亲逝世,这种气仍然在诸多儿子中存续。世间所有的人,都是这种巨大的气中一个个具体的生灵:分形而同气的同胞,宛如一个生命体,理应互帮互助;中国的‘家’,正是这样在现实中共同生活的人类集团。这就是滋贺先生发现的中国家族的核心原理。我认为,潜藏在先生背后的,正是对各种社会所具有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而表现出来的质朴的惊诧和无法抑制的好奇心”。
        关于其研究方法,王亚新教授的归纳是,日本学者“一直尝试通过对中国社会自身产生出来的种种独特概念进行分析来说明史实史料,力图达到一种关于当时当地语境的内在及完整的理解。其方法论的特点就是尽量地运用中国原有的概念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并通过分析这些概念来建构能够帮助达到内在理解的框架。如滋贺秀三关于中国家族法原理中‘同居共财’以及纠纷解决规范中‘情理’等概念的分析”,“都是这种方法论的典型例子。由滋贺秀三最先发展出来的这样一种概念分析方法,可以说是上述研究动向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这些不都是今天我们国内法学领域中国法制史学界同人研究时着力不足或者时常感到困惑的地方吗?的确,正如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石井紫郎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家族法原理》是部扎实的作品,读懂浓缩于其中的东西是不容易的。如果借用某位中国学者的话,那么该书就是具有永久学术生命力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是坚韧而具有绵密思索基础的牢固无比的著作”。
        本书的翻译分工如下,张建国:序,省略记号,序说,第一、二、三章。李力:第四、五、六章,主要参考文献,索引。此次再版时,我们各自对自己负责翻译的部分进行校对,更正了此前文字上或排印时出现的讹误。
        滋贺秀三先生在生前对于此书中文本的翻译曾给予极大的帮助。作为译者,我们想借此机会向已故的滋贺秀三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尊敬的滋贺瑛子女士的支持。同时也感谢寺田教授一如既往地鼓励我们的翻译工作,更要感谢原著出版者创文社的大力协助和支持。
        在国内学界,王亚新、徐世虹等诸位教授也对于此次再版给予关注和鼓励。可以说,没有王兰萍编审的鼎力相助,则不会有此次再版的机会。从极具学术鉴赏力的王兰萍博士和年轻而敬业的吴婧编辑那里,我们感受到商务印书馆作为国内出版界百年老店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精神魅力。在此,我们要向他们各位和商务印书馆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的日语阅读能力和学术水平有限,在翻译中难免会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期待学界同人的批评指正。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浮躁的学术时代,我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滋贺秀三先生,作为一个外国学者,从其22岁(1943年)起直至生命的终点(2008年),60多年的生命力都倾注于中国法制史研究之上,生前出版了四部不朽的传世精品之作,其原因是什么?其动力何在?为什么我们没有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力和如此强烈的学术动力?近30年来,我们法制史学界出版或发表了汗牛充栋的论著,其中到底能有多少是精品或传世之作呢?
        2013年2月25日,是滋贺秀三先生逝世四周年的日子。届时,由商务印书馆再版的这部《中国家族法原理》亦将出版发行了吧。作为其译者和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同行,我们想按照中国的习惯,并以出版其大作中文本再版本这个方式,来追思缅怀这位优秀的中国法制史学者!
        我个人也更希望能将滋贺先生一生追求学术真谛的精神和人格魅力,作为自己后半生研究法制史的动力。

                                                李力
                                    2012年12月10日于北京西郊万寿寺寓所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滋贺秀三先生是二战后日本最负盛名的中国法制史学界的学者,《中国家族法原理》一书是其前半生研究家族法的代表作。1969年《中国家族法原理》一书获得日本最高学术成就奖——日本学士院奖。 关于传统中国家族法的原理,滋贺先生重视的是“分形同气”(父与子,分形而同气)的见解,人的存在、生命力的基础、人格的要素,所有这些都存在于“气”中。这种气,从父亲到儿子,被全部承继。世间所有的人,都是这种巨大的气中一个个具体的生灵:分形而同气的同胞,宛如一个生命体,理应互帮互助;中国的“家”,正是这样在现实中共同生活的人类集团。这就是滋贺先生发现的中国家族的核心原理。其方法论的特点是尽量运用中国原有的概念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并通过分析这些概念来建构能够帮助达到内在理解的框架。

    "本书是要对所谓的旧中国即近代化开始以前的中国的、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地域上都要作为一种扩大的社会体制来把握的家族形态,从法学的视点作出分析和构设概念,并加以体系化的叙述。本书分为六部分:一、基本的诸概念;二、家的法律的构造;三、围绕无亲生子者的诸问题;四、妇女的地位;五、家族成员的特有财产;六、不正规的家族成员。(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