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前言
在我几十年研究货币现象的过程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注意到,货币制度中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常常会引出一些任何时候都会出现但却无法预期的结果。
我在早先出版的《最适货币数量》(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oney)一书的前言中说过:“货币理论就像一座日本式花园。花园的整体美来源于花园的多样性;表面的简单之中隐藏着复杂的实体;厚重的景观则叠化在表象之下。如果我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如果我们从容但深入地进行研究,我们就能充分领会这两个方面的妙处。复杂与简单两个方面都有一些可以独立于整体之外让人欣赏的东西,但对这些东西有了充分的认知,也只不过是对整体的部分了解罢了。”
适用于货币理论的东西也同样适用于货币史。如果我们从一个角度看,货币的构成显得有些怪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货币又只不过是我们不常见但又视为理所当然的不同的形式,就好像它们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样。本书的第一章就使用了一个鲜明的例证:石币与金币是如此之相同,你甚至可以在同一个采石场找到它们。
我希望,我能在短短的第一章中,用例证来说明,我是如何通过一些迷惑人的表面现象来讨论货币现象的,我希望这样能引发读者阅读本书的兴趣。第二章则用简单的术语概述了货币理论的精髓。这一章为我们领会随后阐述的一些历史事件提供了理论背景。
接下来我用三个章节讲述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些区区小事却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及完全意想不到的效应。第三章讲铸币法中删掉的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是怎样对美国几十年的经济与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四章则为这些结论提供了经验支持。第五章说的是两个默默无闻的苏格兰化学家的工作,如何毁掉了19世纪最引人注目但最少受人称赞的政治家威廉•詹宁斯•布莱恩的总统前程的。
分析完这些历史片段之后,第六章研究的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即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中起了主要作用的复本位制的问题。最近有位学者说过,复本位制引发了“1860年代中期到189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中最激烈的理论讨论,以及文明世界中对经济政策的最尖锐的辩论”(Roccas,1987,第1页)。
我在第六章中指出,对作为货币体制的复本位制之优缺点的传统认识,有很严重的错误。我的重点集中在复本位制与单本位制的比较。我在这里并不是主张,在当前的条件下,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应该设法建立复本位制。实际上,这样的尝试完全与我的信仰相冲突,(正如沃尔特•白芝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所指出的)与猛长一样,货币体制也在发展,它们无法也不可能重新(de novo)构建一次。但是,正如“1873年之罪行”这一例证所说明的那样,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用审慎的行动来改变或影响它,这就是为什么对货币现象的理解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的原因。
接下来的四个章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许多相同的事件进行的讨论。
第七章返回来讨论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美国1930年代白银收购法案的后果。这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为了安抚西部几个州的参议员所做出的决定,竟然以一种可以测定的方式,对遥远中国的共产主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但这一系列事件本身是清楚的,而且不会遭人误解。对于那些对基本的货币理论有所了解的当代观察者来说,早期采用的措施也很明白。
美国白银政策的最终结果就是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这是在过去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毁掉了无数国家的一种极端形式的弊病。第八章研究的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我在这一章中使用了从一系列国家收集来的历史数据,用这些数据阐明一个核心观点:通货膨胀永远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第九章是对货币变动效应的偶然作用(role of chance)的一个证明。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完全在智利和以色列政策制定者的影响范围之外——使某些国家中的政策制定者成了反面人物,但在另一些国家又使另一些政策制定者成了英雄。
第十章对世界范围内的现行货币体制,即一种史无前例的货币体制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分析。自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中止了美元与黄金的最后一丝脆弱的联系之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没有任何一种主要货币与商品有任何联系的现象。现在,每一种货币都成了不兑现货币,货币所依赖的,只是政府的权威或认可。
最后一章是后记。我在后记中根据前面数章对货币史上种种事件的研究,总结出了几条教训。
本书只是稍微窥视了货币这个广袤无垠而又神奇迷人的花园。自从人类发现,人类非常有必要将买和卖的行为分别开来之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这座花园花开花落绵延不断,而且,自从有人认为,为了某种东西而出售产品和服务更为可靠之后,这件东西,即他并不打算消费或在生产中使用,只打算用做一种手段,作为买卖想要消费或想要在生产中使用的产品或服务的手段的这件东西,就成了我们称之为货币的“东西”。这件东西有数不清的物质形式,有石头、羽毛、烟叶、贝壳,还有铜、白银以及黄金和纸张及会计账簿。谁又知道未来的货币是什么呢?会是计算机键盘吗?
本书的某些章节原来曾经发表过:第三章和第四章曾经刊登在《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年12月号)上,第六章刊登在《经济展望杂志》(1990年秋季号)上,第七章刊载在《政治经济学杂志》(1992年2月号)上,第十章则发表在《日本银行货币与经济研究》(1985年9月号)上。我非常感谢这些杂志慨允我再次发表这些文章。第八章则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与罗丝•弗里德曼合著的《自由选择》(1980)第九章的修订本。为了避免章节与章节的重复,为了使章节之间具有连贯性,同时也考虑到社会对已出版文字的反应,我对早先的文字也稍微做了一些改动。
我从许多朋友的知识与建议中受益颇丰。我已在相关章节的注释中,就他们对这些章节的贡献,一一致谢。我尤其要感谢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她是我在货币问题研究上的长期合作伙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有需要,她总是对我伸出援手。我还要感谢一直担任我秘书和助手的格洛丽娅•瓦伦丁,她对我所使用的原始资料做过无法估价的背景研究,她耐心地为我打字,再打字,一遍遍地修订稿本,以保证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准确无误,而且无论我什么时候需要她的帮助,哪怕是下班之后,她总是随叫随到。
之前,威廉•乔瓦诺维奇曾经对我另外两本书贡献良多,一本是我和我夫人合作的《自由选择》,一本是《现状的暴政》(The Tyranny of the Status Quo),对后一本书他尤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另外,我和读者们都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马丽安娜•李,还有那位老练的文字编辑,他纠正了文稿中的许多用词不当之处。
胡佛研究所在前后两任所长W.格伦•坎贝尔以及约翰•雷西安的领导下,为我提供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时间安排,给了我最大限度的自由让我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尽可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切条件。
我把自己最为真挚的感谢放到了最后。除了我的梦想之外,我有幸找到了我的伴侣罗丝•迪瑞克特•弗里德曼,自从五十九年前我们初次相识以来,她一直使我生活得充实而多彩。我无法说清她为本书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因为她是我身体的和智性的原动力。
米尔顿•弗里德曼
1991年7月5日
于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
我在早先出版的《最适货币数量》(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oney)一书的前言中说过:“货币理论就像一座日本式花园。花园的整体美来源于花园的多样性;表面的简单之中隐藏着复杂的实体;厚重的景观则叠化在表象之下。如果我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如果我们从容但深入地进行研究,我们就能充分领会这两个方面的妙处。复杂与简单两个方面都有一些可以独立于整体之外让人欣赏的东西,但对这些东西有了充分的认知,也只不过是对整体的部分了解罢了。”
适用于货币理论的东西也同样适用于货币史。如果我们从一个角度看,货币的构成显得有些怪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货币又只不过是我们不常见但又视为理所当然的不同的形式,就好像它们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样。本书的第一章就使用了一个鲜明的例证:石币与金币是如此之相同,你甚至可以在同一个采石场找到它们。
我希望,我能在短短的第一章中,用例证来说明,我是如何通过一些迷惑人的表面现象来讨论货币现象的,我希望这样能引发读者阅读本书的兴趣。第二章则用简单的术语概述了货币理论的精髓。这一章为我们领会随后阐述的一些历史事件提供了理论背景。
接下来我用三个章节讲述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些区区小事却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及完全意想不到的效应。第三章讲铸币法中删掉的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是怎样对美国几十年的经济与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四章则为这些结论提供了经验支持。第五章说的是两个默默无闻的苏格兰化学家的工作,如何毁掉了19世纪最引人注目但最少受人称赞的政治家威廉•詹宁斯•布莱恩的总统前程的。
分析完这些历史片段之后,第六章研究的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即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中起了主要作用的复本位制的问题。最近有位学者说过,复本位制引发了“1860年代中期到189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中最激烈的理论讨论,以及文明世界中对经济政策的最尖锐的辩论”(Roccas,1987,第1页)。
我在第六章中指出,对作为货币体制的复本位制之优缺点的传统认识,有很严重的错误。我的重点集中在复本位制与单本位制的比较。我在这里并不是主张,在当前的条件下,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应该设法建立复本位制。实际上,这样的尝试完全与我的信仰相冲突,(正如沃尔特•白芝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所指出的)与猛长一样,货币体制也在发展,它们无法也不可能重新(de novo)构建一次。但是,正如“1873年之罪行”这一例证所说明的那样,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用审慎的行动来改变或影响它,这就是为什么对货币现象的理解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的原因。
接下来的四个章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许多相同的事件进行的讨论。
第七章返回来讨论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美国1930年代白银收购法案的后果。这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为了安抚西部几个州的参议员所做出的决定,竟然以一种可以测定的方式,对遥远中国的共产主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但这一系列事件本身是清楚的,而且不会遭人误解。对于那些对基本的货币理论有所了解的当代观察者来说,早期采用的措施也很明白。
美国白银政策的最终结果就是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这是在过去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毁掉了无数国家的一种极端形式的弊病。第八章研究的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我在这一章中使用了从一系列国家收集来的历史数据,用这些数据阐明一个核心观点:通货膨胀永远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第九章是对货币变动效应的偶然作用(role of chance)的一个证明。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完全在智利和以色列政策制定者的影响范围之外——使某些国家中的政策制定者成了反面人物,但在另一些国家又使另一些政策制定者成了英雄。
第十章对世界范围内的现行货币体制,即一种史无前例的货币体制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分析。自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中止了美元与黄金的最后一丝脆弱的联系之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没有任何一种主要货币与商品有任何联系的现象。现在,每一种货币都成了不兑现货币,货币所依赖的,只是政府的权威或认可。
最后一章是后记。我在后记中根据前面数章对货币史上种种事件的研究,总结出了几条教训。
本书只是稍微窥视了货币这个广袤无垠而又神奇迷人的花园。自从人类发现,人类非常有必要将买和卖的行为分别开来之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这座花园花开花落绵延不断,而且,自从有人认为,为了某种东西而出售产品和服务更为可靠之后,这件东西,即他并不打算消费或在生产中使用,只打算用做一种手段,作为买卖想要消费或想要在生产中使用的产品或服务的手段的这件东西,就成了我们称之为货币的“东西”。这件东西有数不清的物质形式,有石头、羽毛、烟叶、贝壳,还有铜、白银以及黄金和纸张及会计账簿。谁又知道未来的货币是什么呢?会是计算机键盘吗?
本书的某些章节原来曾经发表过:第三章和第四章曾经刊登在《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年12月号)上,第六章刊登在《经济展望杂志》(1990年秋季号)上,第七章刊载在《政治经济学杂志》(1992年2月号)上,第十章则发表在《日本银行货币与经济研究》(1985年9月号)上。我非常感谢这些杂志慨允我再次发表这些文章。第八章则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与罗丝•弗里德曼合著的《自由选择》(1980)第九章的修订本。为了避免章节与章节的重复,为了使章节之间具有连贯性,同时也考虑到社会对已出版文字的反应,我对早先的文字也稍微做了一些改动。
我从许多朋友的知识与建议中受益颇丰。我已在相关章节的注释中,就他们对这些章节的贡献,一一致谢。我尤其要感谢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她是我在货币问题研究上的长期合作伙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有需要,她总是对我伸出援手。我还要感谢一直担任我秘书和助手的格洛丽娅•瓦伦丁,她对我所使用的原始资料做过无法估价的背景研究,她耐心地为我打字,再打字,一遍遍地修订稿本,以保证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准确无误,而且无论我什么时候需要她的帮助,哪怕是下班之后,她总是随叫随到。
之前,威廉•乔瓦诺维奇曾经对我另外两本书贡献良多,一本是我和我夫人合作的《自由选择》,一本是《现状的暴政》(The Tyranny of the Status Quo),对后一本书他尤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另外,我和读者们都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马丽安娜•李,还有那位老练的文字编辑,他纠正了文稿中的许多用词不当之处。
胡佛研究所在前后两任所长W.格伦•坎贝尔以及约翰•雷西安的领导下,为我提供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时间安排,给了我最大限度的自由让我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尽可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切条件。
我把自己最为真挚的感谢放到了最后。除了我的梦想之外,我有幸找到了我的伴侣罗丝•迪瑞克特•弗里德曼,自从五十九年前我们初次相识以来,她一直使我生活得充实而多彩。我无法说清她为本书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因为她是我身体的和智性的原动力。
米尔顿•弗里德曼
1991年7月5日
于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