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唐代思潮 平装

分享到:

定价:¥36.00

  • 著者:4382 
  • 出版时间:2007年09月本印时间:2007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673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5127-4/G•738
  • 读者对象:历史、中文专业师生,对唐代思想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唐代思潮
  • 人气:155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该书作者龚鹏程精通中国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是当代享誉海内外华人世界的顶级学者和著名思想家,已出版专著约70余种。我馆已出版了其《晚明思潮》《汉代思潮》

显示全部序言

  为学皆赖因缘。
  我在大学求学时期,除了读一点唐诗外,可说对唐代的思想学术状况毫无所悉。因为当时学界本来就很少关注这个领域。学界主要的门派,风格偏于汉宋,或讲文字声韵训诂以校雠经籍,或说心体性体以阐明道统,而皆上溯于先秦以得证验。因此我若想了解中国思想学术之究竟,也只能通过汉宋,上窥周秦,原儒辨道,以明本真。
  此即为时代之因缘,也是时代的限制。
  我不喜欢宋明理学家的气味,更对他们攘斥佛老诸子等狭隘的作风、强调断裂历史观的道统继承说(谓孟子以后道统中断了上千年,到宋儒才接上去)不甚满意。所以在那个时代中,虽然也反对中文系文字声韵饾饤考证之风气,却并未走入宋学的阵营去。反而兼摭了一些汉学的方法与宋学的观念,钻进先秦文献中,想找到一些本源与真相,定汉宋之是非。
  但先秦学术,乃是我国思想之星宿海。各家各派,咸于此取资;而又各以所得,诠言释古。故是非殽如,莫衷于一。我考证有得,然亦深为所苦,为学陷于荆棘论辩之中,往复斫杀,务在胜人。私心渐觉不安,以为非学以养心之道。
  入研究所后,我渐注意到魏晋这个领域。当时学界论魏晋,主要是谈它的玄学,认为那是对汉代繁琐经学及儒家名教的反动,所以一时之间,玄远的清谈和崇尚自然的老庄才会蔚为新潮。
  我很怀疑这种“时代新变”的解释。我觉得这也是断裂的历史观,只强调历史的断裂与变动,不免忽略了历史的延续性与发展性;且深受近代革命史观之影响,以革命、打倒、反叛、挣脱桎梏为依归,忽略了魏晋南北朝学术内部丰富的面貌。
  因此,我一方面采用另一种魏晋论述,即章太炎所谓的“五朝学”,说魏晋南北朝思想学术不应用玄学一词来概括,应注意其间经学、礼学、史学仍极发达的事实。另一方面,由此事实来辨明魏晋南北朝并非两汉儒学传统的反动,而是延续与发展。不但如此,宋代的理学,也与汉魏南北朝思想有这种延续发展的关系。如梁武帝论太极无极、萧子良说克私断欲、傅翕云心空不染,均肇宋儒之先声。宋人说无欲故静,出于伪孔《论语注》;说欲当乎理则事正,出皇侃《论语疏》;说心之精神是谓圣,出《孔丛子》;说知几,见于《说文》;说扩充,见于赵岐《孟子注》;说存养,见于《春秋繁露》,亦均可见宋学与汉学之间存在着这延续发展的关联。
  视野由先秦转到魏晋,且形成这样一种历史观,对我而言,不啻为一突破。因为从前我的研究,近乎“本原性的探索”,现在则是“历史性的考察”。本原性的探索,重在追究原初的意义与面貌,一切意义亦以是否合乎本初原义为判准。历史性的考察,则除了所谓初文原义之外,同时也要重视它在历史过程中的流衍,包括引申、扩大、假借、孳乳、变异、递延、发展等状况;更要研究这些历史性的变动,如何上溯、回馈到它的本原那里去,与本原形成什么样的互动。
  当时我先在师范大学国文系的系刊《文风》第32期发表了我的读书笔记<宋学稽源>,说明宋学多延续发展于汉魏南北朝,接着再以《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为题,撰写硕士论文。
  这两者是相关联的。唐初孔颖达等人编纂《五经正义》时,本来就是以汉魏南北朝学术为基础做成的,里面采录吸收的材料非常多,以致甚至有人怀疑他们根本就只是用南北朝学者旧疏略予删订而已。这显示了唐初经学延续性的一面。魏晋南北朝旧的经学注疏亡佚很多,《五经正义》保存了大量资料,足以让我们了解魏晋迄隋这一段的学术思想史。但另一方面,唐人所修的这一大套书,也不是没有其时代意义与观点的,这就是我所谓的发展。
  发展不是断裂的新变或革命,而是从原有的基础上,配合新的时代需求,发展出新的观点,或回归旧的源头,寻求不同的着力点。例如孔颖达修《周易正义》时,基本上是根据王弼的说法来解释《易经》,此即其吸收延续魏晋的一面。可是它又为了一个大一统时代的新需求,不能不在学术上调融南北,兼采南北朝时另一个流行的解易系统:郑玄的注解。这种兼摄,使得它必须再度上溯汉代的经学传统,由那里开发出一些与王弼不同的观点。这就是王弼重在“扫象”,而孔氏却观象取数;王弼但言玄理,孔颖达却鬯言理气体象的缘故。
  王弼与孔颖达都以注解经典的方式,在讲他们自己或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我们观察他们的不同,不仅可以看出他们与经典之间存在着诠释的互动关系,更可以决定我们自己面对他们的态度。因为,假若我是把王说孔说取来,就其是非高下,做一分判,并讨论谁较符合《易经》原义,那就是本原式的探究了。此一探究,由方法学上看,可有不少争论,如《庄子•齐物论》所云:“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耶?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FONT size=2>黮闇</FONT>,吾谁使正之?”故若是非两行而和之以天倪,则也不妨采取另一种态度,讨论王弼和孔颖达各自立说之故,发现他们如何以经籍诠释去应对他们的时代,而其理据及内涵又各如何。
       ……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收录了作者对唐代思潮的简笔勾勒。包括:隋唐之际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唐初三教之发展及其互动、唐初的经学与史学、文学化社会之形成、中晚唐的文化变迁、晚唐之思想与文化。对唐代思想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显示全部目 录

自 序
第一章 隋唐之际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一、北朝最后的儒者:王通
  二、孔颖达《周易正义》之研究
  三、唐初书法史上几个问题
第二章 唐初三教之发展及其互动
  一、《周易正义》与佛教
  二、成玄英的庄子疏
第三章 唐初的经学与史学
  一、徐彦的公羊义疏
  二、刘知几史通析微
第四章 文学化社会之形成
  一、文学崇拜的社会
  二、书法艺术的品鉴
  三、文字艺术的辩证
第五章 中晚唐的文化变迁
  一、唐宋文化之变迁
  二、唐宋族谱之变迁
  三、唐代的侠与剑侠
  四、唐传奇的性情与结构
  五、从杜甫、韩愈到宋诗的形成
  六、李商隐无题诗及其相关问题
  七、假拟、代言、戏谑诗体与抒情传统间的纠葛
  八、另一种诗:杂事诗的性质与发展
第六章 晚唐之思想与文化
  一、道教内丹学的兴起
  二、晚唐的禅宗与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