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滨水城市空间形态与历史文化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 平装城市史与人文遗产研究丛书

分享到:

定价:¥15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3年09月本印时间:2023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12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006-3
  • 读者对象:高校及科研机构师生,从事规划和城市管理的政府和事业机关工作人员
  • 主题词:城市理水(园林)城市空间空间形态国际学术会议文集汉、日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探研滨水空间,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地域特色

1. 本书作者包括中日双方学者30余人,日方学者主要来自东京大学、大阪公立大学学等日本高校,中方学者主要来自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上海音像资料馆等机构,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学术价值颇高。
2. 本书讨论焦点主要集中于日本大阪和中国上海两个大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对学界的城市史、文化史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助力。
3. 关注社会和人文,探讨城市与水域的再开发规划问题,围绕中日两国学术界关于城市史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通过对话和合作,分享两国城市发展的经验,推进城市史研究水平的提高。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马学强,历史学博士,曾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市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历史所研究员,新修《上海通史》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区域史、都市人文遗产等研究。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上海通史》第2卷、《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江南席家: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迁》、《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八百里瓯江》、《话说中国》(明代卷)等多部,参与主编《千年龙华》、《阅读思南公馆》、《<密勒氏评论报>总目与研究》、《西学东渐第一校》、《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为国桢干:上海南洋中学120年研究》、《存古开新:从绍郡中西学堂到绍兴市第一中学》等十余种作品。近年来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项成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唐惠荣,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版权资产中心主任、上海音像资料馆馆长,上海广播电视台(SMG)资深技术干部。
塚田孝,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部教授,历史学家,关注城市史与人文遗产研究,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学强合作主编《中日城市史研究论集》,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城市历史和人文遗产是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地域特色,提升文化实力,对于城市的永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发展的起点,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与城市形成、发展、繁荣均有着重要的关系,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上海等,均是依河而生、因河繁荣的世界大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它的发展演变关乎城市的兴衰。滨岸空间功能的变化对一座城市的性质和定位、未来发展战略有重大影响。
本论集汇集来自中日两国的三十余位学者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的理论、方法、视野等的研究成果,就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滨水地带形态做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围绕“城市滨水地带”展开更加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力求开拓城市史研究新的方向,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此项研究中。

显示全部目 录

滨水地带与城市发展
中古以来上海城内水系详考——兼论江南水乡背景下的城市微观肌理及基层行政组织之生成  /钟翀
滨水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内涵挖掘——以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地带为案例  /马学强
现代环境与水乡风土观——一种历史反思  /陆少波  阮昕
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整合:以杭州城北地区为例  /韦飙
近代上海外滩滨江草地空间变迁详考  /李颖春  孟心宇
跨学科研究
澳门内港水浸现象与沿岸历史变化的关联初探  /陈丽莲
山海之间:香山铁城的历史演进与空间建构  /胡波
历史影像与城市更新研究——以上海双年展“记忆之流•水文漫步”活动为例  /沈小榆  王颖萱
从浦江花苑遗址管窥黄浦江流域市镇的发展  /陈凌
广州水文化历史的影像记忆  /翁海勤
苏州河两岸住屋影像与城市居住空间形塑(1972—1992) /李东鹏
日本学者论滨水城市
概观:近世大坂的堀川与都市社会  /塚田孝
江户的滨水地带与船运的构造性特征  /吉田伸之
水都东京的空间结构——以隅田川与日本桥川为探讨的中心  /阵内秀信
江户时代长崎的唐船、兰船贸易与“荷漕船”  /彭浩
近代大阪的沿海地区开发、工业化与地域社会——着重于对河川、运河的关系的关注  /佐贺朝
大运河沿岸城镇研究
大运河的“功臣”:南宋以来管家湖的景观及其功能变迁  /王聪明
滨湖空间:20 世纪初杭州新市场区域的建构与变迁  /张卫良  王刚
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的近代化变迁——无锡个案研究  /张秀莉
迎秀聚气无出其右:运河与清代常州城市发展  /叶舟
宋元以来运河市镇王江泾的商业、移民与地方信仰  /王健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航道上的驿传体系对运河沿线城镇的影响  /李家涛
杭州塘栖镇: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江南市镇的案例分析  /陈思月  盛芳
上海“一江一河”专题研究
被“填筑”的上海滩:黄浦江滨岸空间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  牟振宇  张蝶  付钰鋆
20 世纪 20年代上海港内私有浮标收购背后的列强博弈——基于日本馆藏档案的考察/朱虹  陈静立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围绕黄浦江利权的交涉与博弈——以招商局码头货栈问题为中心  /张智慧
河滨大楼:滨水公寓与上海北外滩空间变迁  /彭晓亮
治所城市形态演变与空间释放:以清末上海城墙城濠改造为例  /刘雅媛
附录
原来,上海的“一江一河”有这么多故事和这么大的影响  /李东鹏
关注滨水空间的人文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这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单颖文
滨水城市空间形态与历史文化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牟振宇  李东鹏
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1.城市空间布局是过去的积淀、现在的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无论是黄浦江的徐汇滨江(西岸)或是苏州河畔的北站滨水(苏河湾)的空间布局,都渊源于它们的历史演变,是历史与现在合力的结果。这些滨水地带,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也都是上海这座城市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绵长的黄浦江、蜿蜒的苏州河边,沿岸各个区域特色不一、内涵不同,要反映这些特色,其实质就是要挖掘这些滨水区域内部所蕴含的独特人文内容与历史感,并彰显这种历史感所承载的不同品质。
2.在上海中心区域,大量的河道被填埋,城市风景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当时,填浜筑路是满足租界为主的城市街区不断扩张的重要手段。高乡较窄的河道有利于以较低的成本填埋,曲折的河道形态又形成了上海城市中随处可见的不规则道路。而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的不同区域和年代的特点,使得近代上海的街道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具体差异。以苏州河和虹口港的公共租界区域为例,其中的四川北路、海宁路、乍浦路、塘沽路、峨眉路、西安路、周家嘴路都是通过填浜筑路形成的。这些河浜的间距是50—100米左右,被填埋改为道路后,其尺度适宜步行。而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的曲折街道本身就是延续了高乡原有河道的曲折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