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丝瓷之路IX 平装

分享到:

定价:¥9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本印时间:2024年0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12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141-1
  • 读者对象:专业中西交流史研究者,本科及以上
  • 主题词:中外关系国际关系史古代文集边疆地区古代史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丝瓷之路IX》: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最新成果展示
 

显示全部前言

隨着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自安世高、支婁迦讖、竺法護、鳩摩羅什等域外歷代高僧抵達中土傳法,出於佛經翻譯以及日常交往的需要,梵語教學也日漸興起。中土的佛教徒或對佛教(或域外文化)有興趣的學者也有機會學習梵語,其主要的學習地點是佛教寺院或者宫廷的譯經場館。學習梵語的目的之一,正如唐代高僧義浄編纂的梵漢雙語字書《梵語千字文》中所言:“爲欲向西國人,作學語樣。仍各註中,梵音下題漢字。其無字者,以音正之。並是當途要字。但學得此,則餘語皆通。不同舊千字文。若兼悉曇章、讀梵本,一兩年間即堪翻譯矣。”[1]隋唐五代宋初之間,胡漢雙語的學習在社會上也成爲一時之景。[2]此後,由於印度佛教日漸衰落,交流之渠中没有了“源頭活水”,佛經翻譯盛況不再,我國除西藏等邊陲的有限地點還有零零星星的活動之外,中原等地的梵語教學銷聲匿跡,長達數百年之久。
到民國前後,受日本學者赴歐洲高校學習梵語的影響,以及出於從原典理解印度哲學和文化的需要,蘇曼殊[3]、章太炎[4]、周作人[5]、陳獨秀[6]等爲數甚少的幾位學者也嘗試在海外學習梵語,編纂《梵文典》等學習資料[7]。國内的楊仁山(文會)也在提倡“華梵融通義自圓”的理念,如陳三立所説,“吾國有志宏法之士,漸知學梵文之不可緩,顧國内學校既無梵文一科”[8],因此,楊仁山積極創辦祇洹精舍,培養通曉英文和佛法的人才,以便赴印學梵文,最終向世界弘揚大乘佛教。楊仁山制訂的《釋氏學堂内班課程》中,“普通學:每日課程六堂,每堂一點鐘,上午第一堂佛教,下午第一堂佛教。其餘四堂,分課本,國文、理史學、地理、演算法、梵文、英文、東文”[9]。雖然據歐陽竟無的説法,1907年“金陵刻經處辦祇洹精舍,僧十一人,居士一人,以梵文爲課,以傳教印度爲的,逾年解散”[10],但祇洹精舍可能並無梵文師資,因此,該學堂希望能擇優送學子“赴日本梵文學堂(日本文學博士設南條文雄所),預習梵文”[11]。因爲經費問題,楊仁山的祇洹精舍不到兩年就關閉了,儘管陳三立等人曾倡議爲其募捐。楊仁山培養梵文人才的計劃也隨之化爲泡影。時在日本的章太炎也曾致函請求送學僧赴日學習梵文,以分擔聘請梵文教師的昂貴費用。章太炎(末底)致余同伯的信中説,在日本“請得一梵文師,名密尸邏,……以其近留日本,且以大義相許,故每月祇索四十銀圓。若由印度聘請來此者,則歲須二三千金矣。末底初約十人往習,頃竟不果。月支薪四十圓,非一人所能任。貴處年少沙門甚衆,亦必有白衣喜學者。如能告仁山居士設法資遣數人,到此學習,相與支持此局,則幸甚”。楊仁山《代余同伯答日本末底書一》中,“仁師”回答説:“至於派人東渡學習梵文,美則美矣,其如經費何?此時祇洹精舍勉强支持暑假以後,下期學費,未卜從何處飛來。”[12]苦於經費欠缺,無力支持梵語人才培養,而有意學習梵文的人數也罕見。楊仁山《代余同伯答日本末底書二》云:“招學梵文啟,送去多紙,亦無人願往。傳吠檀多教者,縱來此間,弟亦無力接待也。”[13]這就是清末僧俗兩界爲梵語教學而做初步努力時所面臨的困局。
隨着現代學理意義的國立大學的建立,我國梵語教學也邁上了學制化的途徑。作爲小語種之一,民國時期北京大學的梵語教學情況究竟如何?主要的梵語教師有哪些?梵語教學的效果及其影響如何?這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與埃及學、亞述學、伊朗學、藏學、蒙古學等東方學的分支學科不同,梵學是中國現代東方學發展的一個引擎和助推器,它既有自漢末三國,經六朝隋唐至宋初長期的佛經翻譯與文化流傳作爲傳統養料,也有近代歐洲梵學研究方法與成果的滋潤,還有佛教法師或居士們“華梵融通”以弘揚大乘的理想衝動,可以説,中國現代學術的基因中就有一種梵文因緣[14]。因此,考察梵文教學在現代高校的代表—北京大學的實施歷程,應該有助於理解我國現代東方學的成長之路。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余太山,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后于历史研究所任职,1993年起为研究员,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专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李锦绣,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研究员,内陆欧亚学研究中心主任。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丝瓷之路IX》,是有关古代陆海丝绸之路历史的专门学术刊物,目的是以区域史研究为依托,或者说通过研究有关地区史达到研究古代东西方交往交流的历史。本辑为第IX辑,收录文章如涉及内陆欧亚史的《亚历山大经略中亚历程述略》《公元一至三世纪的小亚细亚城市网络:基于联盟钱币的分析》,《跨文化视野下的古代珍珠修复术》,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消失的泉舶:南宋泉州市舶衰颓下的往来海商活动》《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远距离航线的开辟》《唐和波斯的航海史(英文)》,涉及学科发展史的《艰苦卓绝:北京大学早期的梵语教学史》,另有相关专题研究如《那罗延考》《吐蕃前期历史新探》等。

显示全部目 录

亞歷山大經略中亞歷程述略………余太山
公元一至三世紀的小亞細亞城市網絡:基於聯盟錢幣的分析………茆安然
New Considerations on the Motif of She-Wolf Suckling the Twins at the Edges of the Roman Empire and Beyond………Dan Aparaschivei
那羅延考………馬小鶴 汪娟
吐蕃前期歷史新探——墀松德贊《敕賜介辛大論詔書》釋證………任小波
成吉思汗生年問題再獻疑——波斯文文獻《納昔兒史話》蒙古史料研究之三………曹金成
跨文化視野下的古代珍珠修復術………陳巍 談睿佳
Maritime History of Tang China and “Persia” as Seen from the Silver Ingot of a “Deceased Persian Named Ishaq” Excavated from Xi’an………Li Jinxiu
消失的泉舶:南宋泉州市舶衰頹下的往來海商活動……… 陳毓
元朝海上絲綢之路遠距離航綫的開闢………李鳴飛
艱苦卓絶:北京大學早期的梵語教學史(1919—1945)………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