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该书辑录了兰大著名学者段克兴和杨质夫先生主要的学术著作。
该书辑录了兰大著名学者段克兴和杨质夫先生主要的学术著作,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定价:¥128.00
该书辑录了兰大著名学者段克兴和杨质夫先生主要的学术著作。
该书辑录了兰大著名学者段克兴和杨质夫先生主要的学术著作,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汉藏金桥》是我国著名藏学家、汉藏翻译家、近代汉藏文化交流的先驱杨质夫、段克兴两位学者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著述,十分稀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收录杨质夫旅藏日记、在兰大期间的论文以及三十年代出版的《藏汉小辞典》等作品;另收录段克兴民国期间的两部著述《西藏奇异志》(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和《康藏纪游》(商务印书馆,1944年出版)及部分论文。该书稿对研究西藏地区早期的政治、宗教、及历史文化等提供了参考性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塔尔寺研究
近年以来,西北交通便利,内地人士之来塔尔寺游历者,日渐众多,每逢庙会,则“观光”“巡礼”团体,络绎于途,唯关于寺院情形,方志所载,略而不详,一般游客,每感不得究竟之苦。所撰游记,率多皮相之见,甚或以讹传讹,误解百出。两年前,多数友人以笔者稍通藏文,嘱撰导游性之文字,以为报道,只以俗务羁缠,未能着笔。去冬寒假中稍得余暇,乃根据藏籍,证以国史,从事研究编译,撰写成《塔尔寺志略》一册,仍因故未竟全功。兹承《西北世纪》社索稿,拟将其陆续发表,以便随时参考补订,俟将来全部刊完,再行编印小册。唯笔者学养谫陋,所见不广,挂漏错之处,在所难免,尚望博雅君子,惠赐指正!
一、塔尔寺之轮廓
塔尔寺,在青海省治西南二十三公里之麻衣沟内,即今湟中县治鲁沙尔镇西南一公里处。址居谷底,地高气爽,众山环抱,宛若莲花。梵宇僧舍,依麓而筑,白壁皑皑,金顶夺目,会堂佛殿,巍然矗立,浮图、“奔康”(藏俗于路旁建立小亭中实以泥制佛像十万数,以为行人绕匝巡礼之所,谓之奔康,奔康意为十万佛像之屋)星罗棋布。背依佛屏,峻峰崔巍;俯瞰群山,有如建瓴。四山丰草如茵,冬黄夏绿,宛如黄金碧玉。寺前杨林密布,鸟雀群飞,翳然漫天弥地。中间深谷一道,支分四达,清泉数处,明澈见底,形势雄壮,风景幽美。入寺则梵乐、螺音、立宗辩难之声,洋洋盈耳,琼楼玉宇之雄姿,旙幢华盖之光彩,灿烂迷目。庄严伟大,令人肃然起敬,而生出世之想。举凡伽蓝、丛林之条件,无不灿然美备。是乃佛教圣哲宗喀巴大师诞化之处,亦即黄帽宗派(亦称格鲁派)发祥之地也。自明初建塔,迄今已五百六十余年。明季构寺,亦三百九十余年。其间圣僧、法王,频数莅止,佛教龙象,相继辈出。蒙藏信士,不惮跋涉风霜之苦,不远千程万里之遥,罄其终身所蓄,前来膜拜、瞻礼、布施、供养者,年复络绎于途。自青海建省,庶政日新,国人之来西北者,必欲观光青海,而来青观光者,亦必欲赴寺一游。省当局为培养寺景,便利游客,近年于省垣鲁镇之间,修筑公路。寺东麻衣沟山坡谷地,遍植杨林。复于寺中建修招待所,以资接待。兼以十八年湟源变乱之后,西藏商旅,口外蒙番,又以此为贸易之所,故塔尔寺在今日,不独为佛教胜迹所在,蒙藏信仰之中心,亦为内地与边民之互相贸易之市场。
塔尔寺原名塔儿寺。藏名“衮本”或“衮本贤巴林”。“衮本”者,十万神佛像之意也。相传宗喀巴大师降生之处,因剪脐带而流血至地,遂生菩提圣树,其后枝叶繁茂,每叶现“狮子吼佛”像,枝干并现文字、佛像及佛教符记之属,其数繁多,不可胜记。藏俗以十万为多数词,以故称为“衮本”。“贤巴林”,意为“慈氏洲”或“弥勒寺”。弥勒佛(即慈氏)居贤劫千佛之第五,为释迦世尊之补处。佛教之修来世者,咸以受生未来之弥勒佛土为理想。故黄帽派寺院,每以“某某贤巴林”为名,盖有发愿祈祷之意存乎其间。清朝同治二年,清帝曾赐名“梵宗寺”,然以汉藏名称既稔,此名迄今不著。“塔尔寺”一名,虽为汉语俗称,不甚雅驯,然一有深意在焉。盖胜迹之著,先有圣塔(即大金瓦寺内之金塔),后建寺宇。塔寺之间,相距近二百年,次第完成,为期亦近三百年。而塔尔寺之所以为宗教中心,其信仰所系,亦在大金塔焉。世人每以寺前有八如来塔,且因寺周建塔甚多,据为塔尔寺名称之由来,实为大谬。
塔尔寺既为佛教之圣地、学所,蒙藏同胞信仰之中心,又为汉、回、蒙、藏互市之商场。近且设置首县,骎成蒙藏地区政治中心之一。其于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之交流,乃至民族之融和团结,关系至巨。特分述如下。
(一)宗喀巴大师改革西藏佛教,集梵藏各宗派之学说冶于一炉,取其精华,汰其糟粕,首创黄帽宗派,建立显密二乘完整无缺之体系,宗风制度,后来居上。其后诸弟子阐扬宗义,发辉光大,其他各派,相形见绌。降至清初,蔚为国教。清廷以崇奉喇嘛为统驭蒙藏之政策,其功效之著,无待赘述。推源溯本,则此宗圣诞生之地,实为宏教起信之根源。故蒙古王公、藏族官民,无不以朝拜瞻礼为荣,虽倾家荡产,亦所不惜。为政者,苟能把握此种心理,善为运用,则“团结蒙古,安定西藏”政策,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蒙藏人民及佛教信士,既以塔尔寺为佛教圣地,内地人士亦复以该寺为西北之名胜。故每逢庙会,游客麋集,无虑千万,汉、回、蒙、藏、撒、土,乃至国外异俗,无远弗届。聚奇装异服诸种语文风习于一地,轻歌曼舞,交响成趣,俨然一民族博览会也。青海民族复杂,风尚各异,迄今能团结凝固,融洽无间者,庙会中之接触实为一大原因。而民族文化之交流,亦唯此佛教圣地是赖。
(三)青海省治西宁,为本省蒙藏区政治之底经中枢。塔尔寺距城仅半日程,蒙藏首领之来省者,必顺便往塔尔寺朝礼圣迹。其来塔尔寺参加庙会,亦必赴省晋谒观光。政治宗教,有相互为用之效。青海蒙藏事务,能得顺利推进如臂之使指者,塔尔寺之临近省治,不无原因。
(四)塔尔寺在西藏学术上之地位,仅次于卫藏四大寺(即拉萨之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及后藏之扎喜伦布寺),与甘肃夏河之拉卜楞寺并称。学院凡四,寺僧三千余人。其于显密宗义之学修,诸种学科之研究,历数百年而不衰。著述出版之富,蔚然可观。雕塑、绘画之艺术,精美绝伦。歌舞、跳神之含义,别具风格。而正月庙会之酥油花灯,尤足代表寺院艺术,而为游人所称道。国人果能悉心研究,而探沟通之道,则可能收交流相成之效,而产生新的文化艺术。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