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忧患云海诗哲心:德语文学与思想史论集 平装德国学研究丛书

分享到:

定价:¥98.00

  • 著者:187643 
  •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本印时间:2024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74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957-8
  • 读者对象:德国文学与德国思想的研究者及爱好者
  • 主题词:德国文学研究世界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一部既具有明确的学科史和学术史意识,又有着学术共同体建设自觉意识的德语文学与思想史研究文章。

不仅德语文学在人类文学史上熠熠生辉,而且诚如叶隽教授所言,“德国天才”之深刻思想在塑造了德意志与日耳曼的同时,“也对西方乃至世界,都有着覆盖性的深刻影响”。作为德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叶教授对德国古典时代的思想史脉络兴趣最深、用力最勤;但其研究视域又不限于“德国学”,而是试图打通文史哲等各种界限,且具有共同体建设的自觉。《忧患云海诗哲心——德语文学与思想史论集》荟萃了叶教授关于德语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文章,共分六辑,主题分别为:古典时代、现代文学、比较视野、学术史与学科史、跨学科视域、学术书评。该书内容既涉及莱辛、歌德、席勒、海涅等古典文学大家,也论及具体的代表作家如克莱斯特、卡夫卡、迪伦马特、格拉斯等;既有对“德国学”“奥国文学”等宏大命题的整体讨论,也勾勒出了德国学研究者如冯至、杨武能等如何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历程。本书独具一格、别开生面,为我们理解德语文学提供了一扇窗口。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叶隽,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文化史与文化哲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歌德学会会长等。曾在德、英、法等学术机构做研究。著有《另一种西学》《异文化博弈》《歌德思想之形成》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古典文学、中德文化关系史、侨易学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关于德语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论文结集,内容既涉及莱辛、歌德、席勒、海涅等古典文学大家,也勾勒出德国思想史上互为对峙的启蒙思脉一浪漫思脉;既有对现奥国文学这样宏大命题的整体讨论,也论及具体的作家代表如卡夫卡、迪伦马特、瓦尔泽、米勒等;既呈现德国伟大诗人如歌德、席勒思想形成的中国文化资源,也勾勒德语诗人如荷尔德林在中国的接受史轨迹;既具有明确的学科史和学术史意识,也不乏各种社会科学方法的拿来实验;同时还很注重学术书评的写作和意义,有着学术共同体建设的自觉意识。作者是本学科领域的佼佼者,被认为是德语文学思想史研究路径的代表之一,又有自觉的学术史意识和理论自觉,故此书研究能别开生面、独具一格,提供理解德语文学的另一扇窗,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辑 古典时代
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
一、歌德思想之形成:精神三变之范式意义
二、“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歌德—席勒 VS. 康德—黑格尔
三、作为终极关怀的诗哲之心:现代性文学话语的形成及其对“现代人”的建构
“时代悲剧”与“初思自由”——《强盗》中反映出的个体与国家
一、强盗之路的终结与自由彷徨之开端
二、时代潮涌与悲剧之择:个体与国家之间的紧张与调和
三、初思自由
现代性的另类极端化——海涅对莱辛的承继与歧途
一、海涅横空出世的时代语境与文化史背景
二、现代性极端化的海涅表征
三、德国文学史启蒙思脉路径的确立
第二辑  现代文学
史家意识与异国对象——中国学术视野里的奥国文学之成立
一、世界文学与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奥国认知:从“德国文学门”到“奥国文学命题”
二、史家意识之确立与奥国文学之成立(概念、内容、特点)
三、奥国文学研究的基本立场
文学之择与象征之技 ——论卡夫卡的思想史意义
一、文学史与思想史视野中的奥匈帝国
二、传统之中与现代之内:卡夫卡的两难选择
三、形式过度与思想意义:现代文学建构之缺失可能
作家如何表达思想?——论《物理学家》的问题意识与表述之难  
一、问题意识与文本表达  
二、时代精神的把握:时代背景与国际关系的映射  
三、表述的艰难:作家的独立人格与表述方法的欠缺
第三辑  比较视野
现代中国的克莱斯特研究
一、作品翻译与报刊评介:克莱斯特的中国初始形象
二、文学史叙述中的克莱斯特:张威廉、李金发、刘大杰  
三、从商承祖到张威廉:学者的探究
四、改革年代的情况及克莱斯特中国研究史的反思
政治史与思想史路径中的德国文学——作为另类文学史家的马克思、恩格斯
一、欧洲文学之视野—从恩格斯的“扬英抑德”说起
二、“世界文学”的架构背景及其德国文学认知
三、马克思对“德国文学”理解的偏差
第四辑  学术史与学科史
机构建制、学风流变与方法选择——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语文学研究
一、先生一代与学生一代:先行者的“奠基工程”与
后来者的“传承意识”
二、“国学”与“外国学”—以傅斯年与冯至比较为中心
三、“方法选择”与“自身困境”——从“学术伦理学”、“学术社会学”双重视角对冯至、陈铨的分析
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学科史梳理与学术史反思
一、时代背景与学术机构的建立与转型
(纵向的社会史与思想史背景梳理)
二、学人的代际迁变与学风流变
三、学术本身的承继与开辟:以专著为中心
四、学科史反省与学术史意义
威廉帝国后期的歌德学——赫克尔、西美尔、宫多尔夫的三分路径
一、自然科学倾向的哲学家路径:以赫克尔为中心
二、西美尔:社会学的介入
三、宫多尔夫:学问家的承传与批评家的感觉
第五辑  跨学科视域
“婚姻纽带”抑或“歧路之爱”——作为俾斯麦时代文史田野的《艾菲•布里斯特》及其反映的市民家庭价值观的变迁
一、艾菲是如何被教化的?
二、殷士台顿其人及其教养形成
三、殷士台顿与俾斯麦时代政治高层的关联——理解普鲁士官僚阶层个案背后的资产阶级因素
四、普鲁士的伦理观与俾斯麦时代的社会风俗: 以“婚姻纽带”为中心
五、“歧路之爱”?——德国传统脉络中市民家庭的价值观追问
德国学的学术核心问题——以学科互涉整合为中心
一、汉语语境中的“德国学”双重概念及其若干层面
二、现时代中国“德国学”学科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以若干人物为例
第六辑  学术书评
海翁黯隐日,格君默浮时?——格拉斯事件的思想史意义
此情可待成追忆——《朗读者》之思
发现大师的历程——《奥斯特利茨》中译本序
重审文学史视野中的德意志——读范大灿主编五卷本《德国文学史》
学术视野里的“德语文学汉译”——评《杨武能译文集》
一、小引
二、校勘
三、思考
接受的困惑与问题的呈现——读《歌德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945年以来的德国接受史》
在理论维度与历史语境之间——读《现代市民史诗——十九世纪德语小说研究》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当然,探讨“奥国文学”,并不是如此功利地要将其与政治史的兴衰成败挂起钩来,事实上奥国文学的独自成立,其实是个值得探讨的命题。且不论格里尔帕策等人的筚路蓝缕之功,就是世纪末的维也纳,那一串串诱惑人心的名字,也足以让人艳羡倾慕不已,可不是吗?作为诗人的格奥尔格、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都星光耀眼,让人心向往之;作为作家的卡夫卡、穆齐尔、茨威格,更是风采独具,构建了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以上;至于当代人物,则巴赫曼、耶利内克等都表现不凡。每一个名字,何尝不代表着那样一个惊人的时代呢?还可参照纳入的如布拉格的德语文学。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一册学术意义上的《奥国文学史》(当然《德国文学史》中颇多将奥国文学纳入叙述),大量的译介工作也还处于滞后的状态。奥地利人现在也很强调自己的主体性,亦即别于德国而独立,而这种独立,首先就表现在文学思想层面的区分。当然,事实上德语国家本身在历史上有很多通融的一面,这点必须承认;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奥两国历史建构的最后完成,确实是走向了分道扬镳的道路,故此其民族性与国民精神亦必然不可能“如出一辙”。所以,要追问的一个问题,存在奥国的国民精神吗?从历史到现实,奥国对世界的贡献何在?在我看来,奥国文学表现出的一大特征,就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即它既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歌德的理想—世界文学的特点,看看卡夫卡、茨威格等人对世界文学与思想史产生的影响就可以知道;同时绝对无法离开奥国社会、历史的民族进程。所以,它是一个很好的标本,即如何去处理文学中的世界性与民族性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关涉人类的长远发展,但绝非如歌德所言,“世界文学”会取代“民族文学”那么简单。所以通过对奥国文学的研究,我们会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关联,以及“民族性”和“全球化”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