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负责任发明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08.00

  • 著者:189089 
  • 出版时间:2025年01月本印时间:2025年0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90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137-3
  • 读者对象:高校学生,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科技管理学领域研究者,对发明伦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创造发明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聚焦应用伦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一部有“温度”“负责任”的技术哲学研究。


1.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前半部分从概念澄清出发,通过分析发明的属性,解读已有的负责任创新理论,剖析发明与创新的关系,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论证为什么在技术发明阶段就需要负责任,共同为负责任发明铺下坚实的理论基石。
本书后半部分主要探讨了发明活动的伦理原则和责任原则;发明人如何在发明活动中负起责任;在普遍组织化的发明活动中发明组织、政府和公众如何共同规避发明的风险,切实承担发明的道德责任。从一个个具体案例、访谈对话出发,深入分析了负责任发明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伦理困境,探讨了负责任发明如何有效实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 横跨科技哲学、应用伦理学、法学、科技社会学、科技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打通学科文理学科间的交流壁垒,促进学科综合性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共同推进构建一个负责任的和谐社会。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吴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辩证法、技术哲学,聚焦于技术发明理论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近40篇,曾主持“技术发明的责任伦理研究”“发明哲学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发明史。在人类已经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当下,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及人类本身的革命性变化,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负责任发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发明是创新的源头,从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科技管理学的角度看,只有实现负责任发明,才能真正实现负责任创新。
   本书从多角度论证了在技术发明阶段为什么需要负责任,提出了发明的伦理原则、责任原则和责任分配的原则,建构了发明人、企业、政府和公众参与负责任发明活动的机制与行动框架。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负责任发明的概念与内涵
第一节 责任的概念
第二节 不确定性、风险与责任伦理
第三节 发 明
第四节 负责任发明的内涵解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负责任发明的理论根基
第一节 发明成为伦理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文化滞后理论与负责任发明
第三节 创新过程中的发明
第四节 创新为什么需要负责任
第五节 负责任创新的概念与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明的属性与责任伦理
第一节 发明的逐利特征
第二节 发明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发明影响的复杂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责任发明的原则
第一节 发明的伦理原则
第二节 发明的责任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明人的道德想象力
第一节 发明活动中的道德想象力
第二节 发明人道德想象力的缺失
第三节 发明人道德想象力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发明的责任机制化研究
第一节 科技组织和企业承担发明责任的方式
第二节 政府层面的责任机制
第三节 公众如何承担责任
本章小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当前,技术和责任这两个术语经常被同时提及,然而,这只是新近几十年才有的现象。哲学与技术接触的初期偏向于人类学、历史哲学或社会哲学领域,并没有为具体的责任问题留出余地。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新兴技术的伦理问题,而责任又是伦理中的核心概念,因此责任伦理逐渐占据了技术伦理的核心位置。技术哲学中对伦理的关注构成了本书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
    从直接的理论基础来说,负责任创新与负责任发明的关系甚为密切。近些年来,负责任创新的研究理念引导人们对技术发展过程的责任问题关注越来越多。创新无疑是20 世纪最受欢迎的词语之一。然而,创新只是用来谈论新颖性的众多词语之一。例如,在19 世纪,发明就是流行语,今天,艺术家谈论的创造,在过去几个世纪中谈的则是想象,直到20 世纪下半叶,活跃于经济学领域中的创新才成为一种口号,并与其他众多词语或概念组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创新彰显的是变化和新颖性,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不仅在科学技术文献中讨论,而且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也颇为受宠。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的象征,也是解决许多问题的灵丹妙药。
    然而,在20 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创新与积极意义上的经济学无关。创新是贬义的和带有政治性的,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在哲学、宗教、政治和社会事务中,创新依然受到争议,直到20 世纪,创新才从恶习转变为美德。今天,由于创新对经济“进步”的贡献,创新被自发地理解为技术创新。长期以来,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谈论技术创新过程时通常交替使用一些术语,如技术变迁、技术进步、技术发展或(技术)发明的应用。显然,不管使用哪种术语,技术创新活动中有一个来源不可或缺——技术发明或者简称为发明。但是,关于创新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人们对于发明的关注却是少之又少。经济学家只在考虑技术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的时候,才会对发明倾注一点兴趣;研究STS 的学者们更加关注科技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他们的研究焦点主要是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发明活动一般不会单独被关注。这也就造成了另外一种如大卫· 爱杰顿(David Edgerton )所描述的现象:自二战以来,在英语世界里科技几乎等同于发明,这种混淆对于理解科技没有帮助,也给理解发明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并没有一部关于发明的历史,相反,我们拥有的是许多部某些后来成为科技的发明史,这就使得理解有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