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呈现晋中平川六县历史大观的著作。
出版本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一次重要实践,对于讲好方域故事、留住历史记忆、发挥“修志为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读方志 品晋中
——自序
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正史、旧志、家乘为我国三大文献支柱。梁启超(1873—1929 年)言:“志为史
体”,“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1738—1801 年) 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地方之事的官撰史书,如晋之《乘》(shèng)、楚之《梼杌》(táo wù)、鲁之《春秋》等,应是我国最早的方志。《孟子•离娄》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个样的史书,所载不过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人和事,其文风也不过一般史书的笔法。所谓“梼杌”“乘”皆引申为“年”,义同“春秋”,皆为“编年史书”之意。
方志有多重要?自古至今,“国史必取之于方志,无方志则无国史”,“邑不可无志,犹国不可无史,志固史之遗也”。
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清代是修志极盛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各省、府、州、县 60 年修一次,各地都设有专门的修志机构,许多文人学者也竞相编纂、辑录方志,出现了一大批方志学家和高质量的方志,至今保存下来的历朝古志多达 8000 余种、10 万余卷,其中清代就有 5500 多种。这些方志是我们知古论今、传承历史、创造当下、展望未来的依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郡县治,天下安。“县”在国家统治系统中处于最基础最接地气的位置,史录其人其事当然非常重要。据《晋中地方志总目提要》,明、清、民国时期,晋中 11 个县(区、市) 的古县志均有现存。近数十年来,各地对古县志以不同方式整理、影印、再版,发挥了一定的资治、宣传和教化作用。由此也引发了笔者极大的兴趣,悉心阅读晋中各地方志,收获颇丰,感悟很深。
晋中东山五县,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自成板块,先前出版的《跟着古志游和顺》(三晋出版社,2010
年) 可为代表。本书主要以清康熙乙巳年(1665 年)本《祁县志》(此为海内孤本,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祁县人戴廷栻参与编撰)为底本,同时与《榆次县志》(1942 年本)、《平遥县志》(明万历本和清康熙、光绪本)、《太谷县志》(明万历本、清顺治本)等县志互相印证、对比、归类后,将自己对晋中平川六县大历史的了解和感悟缀合成篇,组成此系列文章,与《何以晋中》系列文章合并交付出版。
2022 年 1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晋中市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笔者身为晋中人,自当牢记“三个敬畏”——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潜心品读晋中历史人文,悉心感悟晋中文化习俗,舒心畅游晋中山水形胜,并全身心致力于晋中地方志公共化。笔者始终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让沉睡千百年的地方志“活起来”“火起来”,古为今用,以志资政,对进一步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文旅融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书也算是笔者继《跟着古志游和顺》之后“地方志公共化”的再次尝试。
工余读志,热血难凉,本人非地方志工作者,业余为之,定有错漏,请读者谅解,请方家指正。
赵世芳,1964年生,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晋中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晋中市文化促进会顾问。曾任山西省晋中市委常务副秘书长、市委办二级巡视员。
长期从事党委文稿服务、政策研究和省情市情、以文辅政、三晋文化、晋中晋商等宣讲、传播工作。“何以晋中”“跟着古志品晋中”“晋中赋”三组系列文章,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喜马拉雅、视听晋中等学习、视听平台和《山西日报》《晋中晚报》等报纸上刊登、播出。出版有《跟着古志游和顺》(晋中市和顺县校本教材)、《跟着古志品晋中》等书。
本书以康熙乙巳年(1665年)《祁县志》为底本,同时参校《榆次县志》《平遥县志》《太谷县志》等周边县志,通过对比分析、互证考辨及分类整合的研究方法,完整勾勒出晋中平川六县的历史图景。作者将自己研读古方志的所感所思所悟分享于读者,引领读者体悟百姓生活和基层社会的人间烟火,领略历史深处和晋中盆地上演的人文叙事,领会文明融合及晋商繁荣中的“晋地使命”,领览人才辈出和政事文章间的文化底蕴和传承大观,领握岁月静好与艰苦奋斗的相辅相成,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何以晋中
晋商故里
名贤俊杰
品读古志
“序”见初心
山河不改
敷土经制
食货惟先
礼明乐备
为政为民
人物为重
文以载道
纪杂志异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