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自由儒学:儒家政治伦理的现代重建 精装尼山文库

分享到:

定价:¥138.00

  • 著者:187971 
  • 出版时间:2024年03月本印时间:2024年03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62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036-0
  • 读者对象:中国哲学,尤其是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者、爱好者
  • 主题词:儒家政治伦理学研究中国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一本书了解儒家的自由主义观念

近年来,笔者撰写了多篇“自由儒学”文章,引起学界的关注。一方面,在现实层面上,近代以来,传统儒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西方自由主义;另一方面,“自由”并不是西方独有,也是中国人的价值诉求,当代儒家有必要回答这一问题,为现代自由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从而创建当代儒家的自由理论。
基于全新的考虑,本书拟定了五个基本问题,梳理了儒家自由问题的脉络,它们分别涉及:自由儒学的方法论问题、历史文化渊源、现代思想资源、内涵探索和跨文化思考。以上五个部分的文章算是我对“自由儒学”思考的阶段性小结。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郭萍,1978年生,山东青岛人,哲学博士,师从当代训诂学家许嘉璐先生、当代儒学与中国哲学代表人物黄玉顺先生。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兼任《当代儒学》执行主编,主要从事儒家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近年聚焦于儒家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提出并初步建构了“自由儒学”(Liberty Confucianism)理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现已出版相关专著《自由儒学的先声——张君劢自由观研究》(2017年版),并在《哲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自由儒学”导论》《“自由儒学”纲要》《自由何以可能——从“生活儒学”到“自由儒学”》《儒学现代转型的“引桥”》《澄清不同层面的“群己权界”》等多篇相关论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建构“自由儒学”的第一本自选集,共收录了二十一篇文章,按其性质和内容划分为相互关联的五编,呈现出了“自由儒学”的基本思路和内容层次。
第一编讨论了自由儒学的方法论问题,以黄玉顺生活儒学为基础,开展出以自由问题为核心的儒学思想。第二编自由儒学的历史文化渊源,从殷周讨论到了宋明儒学,以及儒家契约概念。第三编涉及其现代思想资源问题,讲述了晚清以来新儒家对自由观念的理解。第四编讲到中国自由观念的内涵探索,涉及自由儒学的一般特点、当代展开等问题,也回复了国内外对自由儒学的一些争论。第五编是自由儒学的跨文化思考,讨论了它与西方思想、西方思想家之间的一些议题,最后回复了不同伦理传统对话的共同场域问题。

 

丛书简介:
尼山文库以理论研究和儒学与中华文化的义理凝练与阐释为特色,第一辑自推出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现全力推出第二辑,欢迎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编 自由儒学的方法论问题
自由何以可能?——从“生活儒学”到“自由儒学”
《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当代重建的启示——关于“重写儒学史”与“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的思考
传统儒学与现代自由的紧张及可能出路
儒家自由主义与自由儒学——论儒家与自由主义对话的两种思想形态
第二编 自由儒学的历史文化渊源
殷周之变:中国自由观念的起源
守成与开新——从两宋儒学的内在紧张看儒学的现代转向
儒学现代转型的“引桥”——宋明儒学的时代性再认识
宋儒“立极”与“立身”的开新面向
儒家的契约观念——基于“自由儒学”的解读
第三编 自由儒学的现代思想资源
澄清不同层面的“群己权界”——基于严复《群己权界论》的分析
群己权界:儒家现代群治之方——兼论严复自由理论的儒学根基
自由与境界——唐君毅心灵境界论解析
自由儒学:“生活儒学”自由之维的开展
第四编 自由儒学的内涵探索
中国自由观念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关于“自由儒学”理论建构的准备性思考
“自由儒学”导论——面对自由问题本身的儒家哲学建构
“自由儒学”纲要——现代自由诉求的儒家表达
儒家自由观念在当代的新开展
“儒家人格主义”之省察——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评议
儒家岂能拒绝自由?——驳陈明先生对自由儒学的质疑
第五编 自由儒学的跨文化思考
儒家的自由观念及其人性论基础——与西方自由主义的比较
理性的困惑:跨文化伦理何以可能?——与史蒂文•卡兹教授商榷
人类共同伦理何以可能?——不同伦理传统之间对话的共同场域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主权在民”是儒学自有的函项
个体自由权利不仅仅指私领域不容干涉,而且意味着个体拥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力。这在儒家看来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孟子即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则以“致良知”说开启了将这一观念落实为现实的可能。所以,嵇文甫认为,王阳明将圣人的资格放宽了,“聋圣人,哑圣人,工圣人,农圣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圣人,都该为阳明所容许”,于是许多下层社会的分子,都有机会闯入圣人的门墙了。这就表明,人人可为圣人不只是理论言说,而且是实际践行。我们知道,传统社会中,只有尧舜周孔等极少数精英才可称为圣人,而只有圣人才能“制礼作乐”,这意味着只有极少数精英才有权力制定社会规范、政治制度,决定国家大事。在这个意义上,圣人才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故朱子有言:“权者,圣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权,犹人未能立而欲行,鲜不仆矣。”而孟子的观点已然表露出对传统伦理的革命,阳明心学将此推向现实,无疑是表明人人具有参与公共事务、制定规范制度的权力,每个个体都是权力的拥有者。据此而言,当今的“主权在民”观念本就是儒家思想的函项。
事实上,按照儒家“身—家—国”的推扩序列来看,在现代社会中,唯有确保个体的自由权利,积极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个人才能真正作为社会主体对自己负责,对家庭、国家负责,即如孟子所言,唯有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才能“兼济天下”。

文摘:
《易经》对人生在世的确认
《易经》古歌中所开显的是前轴心期人们的本源生活情感,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情感截然不同,但它揭示了一个一般性的事实,即:一切哲学的建构都是由人“在世”(In-der-Welt-sein/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首要的存在实情”决定了的。这是因为人之初生“在世”是未经自我选择的一种原初所予(primordial given)的生活情境,人首先必然地身处这样本源性的生活中,源始地与他者“共同在世”(Mitsein)着。此境只是“生—活”(growing-living)、“存—在”(Being)本身的显现;此境中的“人”还只是前主体性的、浑然无觉的“自在”,而不是主体性的有觉的“自由”。


新儒学的发展需要在学理上有所批判和超越
大陆新儒教虽然以批判现代新儒学登场,但其反自由的立场并不能指引当代儒学的积极开展,而其理论本身也并未达到现代新儒学的高度。因此当代儒学的开展更需要参照现代新儒学,一方面要对其自由民主的价值立场加以继承,另一方面要对其做学理上的批判和超越。

当代儒学对“内圣”的重建
当代的思想前沿已经“转向生活世界”,“面向生活本身”,揭示了主体乃源于生活本身,而生活本身总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才有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生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主体也不断转化。那么,现代性社会是个体性的生活方式,由此造就的社会主体乃是个体,这需要在当代儒学中应有相应的体现,也即当代儒学的主体性观念,不论是绝对主体性(内圣)还是相对主体性(外王)都应确证现代性的主体:个体。当代儒学唯有通过“内圣”的重建,确立个体主体的绝对地位,才能为现代政治自由(外王学)奠定本体论基础,也才能根本解决儒学与现代自由的紧张。

当代儒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愿景
当代儒家学者积极倡导“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的转型,并以“多元共存、和谐共生、未来共享”为主旨开展全球文明对话,以期促动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互鉴。此类努力不仅是对基于“中心—边缘”文明格局的各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超越,而且也集中表达了儒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共同愿景。

推动儒学现代转型
两宋儒学的内在紧张实质指引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趋向,即固守前现代价值与开启现代价值。……当下我们有必要从顺应和发展现代生活的意义上,认清两宋儒学的两面性及其思想的时代效用,对其中有利于发展现代价值观念的思想因子进行新的诠释,赋予其新的理论形态,推动儒学现代转型的进程。

 “去生活”与“自由”
“去生活”就意味着主体性的自由。“去”作为一种自觉能动的趋向、趋势或潮流、势态,意味着一种主体性的突显和绽出。所以,“去生活”实质上指向一种主体性的建构,即建构“自由儒学”。

中国的自由观念
中国的自由观念更多体现为一种德性自由,这源于中国人对“德”的重视。……德性自由还是一切具体自由的根本依据。例如儒家特别讲求自觉的道德践履,这种道德自由之所以可能,根本在于人是德性的存在者。人作为主体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践履具体的“德行”,而且具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德性”,也就是本体论上的普遍主体性。

“自由”一词的原义
汉语“自由”一词始见于汉代的史书和典籍中,起初只是“自”“由”两个单音节字的连用,而后渐渐作为一个复合词流行开来。……“自”字释义。见《说文解字·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可见,“自”本义指鼻子。……“由”字释义。“由”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字形为,表示一滴油正流入器皿中,体现为衍行之貌。……仅根据“自”“由”二字的字义所合成的语义来看,“自由”一词的本义就是“由自”“由己”,指自己行走开道,表达的是个体性的践履和自我的创生行为,由此突显出的是行与不行以及如何行都取决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