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前言
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专论,是对1929年3月发表的《宪法的守护者》(《公法学论丛》(Archiv des offentlichen Rechts),Neue Folge,XVI,S.161 bis 237)这篇论文所进行的改写与补充。此外,发表于1929年与1930年这段期间的论文与演讲当中的某些论述,也被整合到此一主题的体系脉络中。
倘若欠缺对于具体宪政情势的图像,那么也就不可能对这样的研究对象做科学性的探讨。这其中自然隐含了一项极其困难而充满危险的课题。其并非导因于可以预见的、基于政党态度的扭曲——这应该是属于思想自由所带来的一般风险;毋宁说,该现象系导因于当前德国宪法状况所造成的极度混淆态势,这些状况只能在一个大规模的变迁范畴中被掌握。今天,若有人只想花几页的篇幅来谈论“德意志帝国之现状”(de Statu Imperii Germanici),并且尝试提出一完整的图像,他所观察到的必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由各种系统、系统片段以及倾向所构成的混合体。的确,今天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中,宪法都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便在法国,晚近也有巴泰雷米(J.Barthelemy)认为(在对“经济利益联盟”(Union des Interets Economiques)的一篇演讲中),国家改革的要求已经成为当代最实际的课题,我们也应以此为探讨出发点。不过,在德国,藉由单纯的“帝国改革”(Reichsreform)作为改变当前联邦国家体制的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在对当前具体宪政情势进行认知时,最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就是,联邦主义的组织型态与其他建构国家意志的原则,同时结合并交错着。我尝试将它们分别标举为“多元主义政党国家”(pluralistischer Parteienstaat)与“多角势力”(Polykratie),并且处理由此产生的“国家在内政上中立性”问题;之所以这么做,绝非出于对“发人深省”或“引人入胜”之论题的渴求,而是完全基于探讨对象本身所给定的必然性,所不得不为者。
我的残酷命运和疑虑降于一基础未固之国家
(Res dura et regni novitass me talia cogunt)
我必须挺身而战
(Moliri)
卡尔•施密特
柏林,1931年3月
倘若欠缺对于具体宪政情势的图像,那么也就不可能对这样的研究对象做科学性的探讨。这其中自然隐含了一项极其困难而充满危险的课题。其并非导因于可以预见的、基于政党态度的扭曲——这应该是属于思想自由所带来的一般风险;毋宁说,该现象系导因于当前德国宪法状况所造成的极度混淆态势,这些状况只能在一个大规模的变迁范畴中被掌握。今天,若有人只想花几页的篇幅来谈论“德意志帝国之现状”(de Statu Imperii Germanici),并且尝试提出一完整的图像,他所观察到的必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由各种系统、系统片段以及倾向所构成的混合体。的确,今天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中,宪法都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便在法国,晚近也有巴泰雷米(J.Barthelemy)认为(在对“经济利益联盟”(Union des Interets Economiques)的一篇演讲中),国家改革的要求已经成为当代最实际的课题,我们也应以此为探讨出发点。不过,在德国,藉由单纯的“帝国改革”(Reichsreform)作为改变当前联邦国家体制的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在对当前具体宪政情势进行认知时,最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就是,联邦主义的组织型态与其他建构国家意志的原则,同时结合并交错着。我尝试将它们分别标举为“多元主义政党国家”(pluralistischer Parteienstaat)与“多角势力”(Polykratie),并且处理由此产生的“国家在内政上中立性”问题;之所以这么做,绝非出于对“发人深省”或“引人入胜”之论题的渴求,而是完全基于探讨对象本身所给定的必然性,所不得不为者。
我的残酷命运和疑虑降于一基础未固之国家
(Res dura et regni novitass me talia cogunt)
我必须挺身而战
(Moliri)
卡尔•施密特
柏林,193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