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文献语言学论集 平装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

分享到:

定价:¥11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本印时间:2024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19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388-9
  • 读者对象:文献学、语言学领域专业学者、研究人员,对文献词汇、语法、语音、文字、方言研究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 主题词:文献学语言学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本书以理论探索与研究实践为线索,通过阐明“文献语言学”之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目标,集中呈现立足本土、专注文献、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文献语言研究领域新兴学科——“文献语言学”之内涵与外延。

★钩稽理论缘起,厘清学科边界,一部全面展现当代文献语言学学科理论与研究范式的综合性文集。
★聚焦研究热点,精选前沿论文,从词汇训诂、语音音韵、历史语法、文字方言等多个领域展示文献语言学的研究路径与学科特色。
★总结学科意义,明确主要任务,是推动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从仪型西方转向立足本土、实现“冷门绝学”当代新生的实践指导之作。


 

显示全部前言

前言(节选)
華學誠
如果説《文獻語言學》集刊是第一種以文獻語言學爲主題的學術刊物,那麽本書就毫無疑問是第一部以文獻語言學爲主題的論文結集。
文獻語言學作爲一個學科概念被提出來,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陸宗達先生及其弟子王寧先生的功績;文獻語言學作爲一個學科建設的理念被提出來并予以全力推進,則是我們學科團隊多年來的努力。2015年我們學科團隊開創了三項具有重要歷史影響的工作:創設“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論壇”、創辦《文獻語言學》集刊、舉辦“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如今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届,并衍生出“文獻語言學青年論壇”,第八届論壇今年將在中南民族大學舉辦;《文獻語言學》已經連續出版17輯,今年上半年出版第18輯,2021年開始進入CSSCI行列、2022年被評爲首批AMI核心集刊;系列講座得到海内外老一輩學者和一流中青年專家的支持,迄今已經舉辦了119場。上面這些枯燥數字的背後,是整個團隊不懈的努力和無私的奉獻。這些年來大家能够一直堅持并願意默默地做出努力和奉獻,原因無他,就是爲了共同的學術理念:建設并發展文獻語言學學科。2023年我們在北京語言大學創辦了以文獻語言學爲特色的中國古典文獻學本科專業并正式招生,2024年我們自設“文獻語言學”二級學科獲得教育部核凖正式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文獻語言學學科建設與發展迎來了多年努力奮鬥的初步成果,令人十分欣慰。
王雲路教授主持編纂大型“中國語言學前沿叢書”,邀約我主編一種,於是便有了編選這本《文獻語言學論集》的構想,并邀游帥、梁慧婧、魏兆惠幾位門生一起完成。現在這個集子編出來了,按照叢書的要求,每種論集的主編需要在集子前面説幾句話,我也有話想説,除了上面關於推動文獻語言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簡單回顧之外,我想重點説一説我所理解的文獻語言學,最後簡單説明一下這本論集編選的思路。
關於文獻語言學,我和張猛教授合作的論文《文獻語言學學科論綱》曾經給出了一個較爲詳細的定義:“文獻語言學是立足於海内外傳世文獻、出土文獻,綜合運用文獻學、傳統小學、現代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旨在解决文獻中的語言文字問題、研究語言文字的結構規律和演變發展規律的一門中國歷史語言學科。”爲了更加簡明,這個定義曾概括如下:“文獻語言學是以文獻爲主要資源,綜合運用中外語言文字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及其歷史和内在發展規律的科學。”這個定義基本闡明了學科屬性、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標等,近幾年也被很多作者所引用。但是,文獻語言學學科理論的系統建構則是個十分重大且極爲繁重的任務,并不是一兩篇論文所能解决,也不是一兩人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學界同仁共同努力,期望早日見到《文獻語言學引論》《文獻語言學概論》《文獻語言學通論》之類的學術專著問世。根據我們的瞭解,現在大家最關心也最迫切希望解决的是,如何劃定文獻語言學的學科邊界,特别希望能够解釋清楚它與傳統語言文字學、漢語史學科的關係。就這一問題,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理解,敬請學界朋友和其他讀者展開討論、批評,甚至批判。
一、新學科提出的主要背景
古代語言,包括記載它們的甲骨文以及各種古文字,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也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的歷史瑰寶。重視語言文字研究,把語言文字置於崇高地位,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已經知道語言文字是發展的,任何新時代的來臨都“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漢代人就認識到前人能够“垂後”、後人可以“識古”的文字是“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圍繞經典闡釋,聚焦於文字分析、訓詁考據、語音研究的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綿延不斷2000多年,成果豐碩無比。但理論探索,特别是系統的理論建構,則始終是它的短板。
衆所周知,100年前中國的語言文字研究走上了西方語言學主導下前進的道路,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特别是語法研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在這一模式下,中國語言文字,主要是漢語言文字内在規律的探索和理論體系的建構,仍然存在許多無解的難題。實踐證明,將中國的語言文字研究納入西方語言學的分析體系之中,終究是方枘圓鑿、治絲益棼。即使是語法研究,一味“儀型西方” 也是没有出路的,語言學家們早已洞察到這一點。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於20世紀30年代就敏鋭地發現了這一問題,并“論證了依附西方語法來建立漢語語法體系是流弊甚多而走不通的絶路”;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也曾指出,《馬氏文通》“以後的五十年來,還不免停滯在‘拉丁文法漢證’或‘拉丁文法今證’的階段”。遺憾的是,這種學術反省被歷史打斷了,“改革開放”之後引進西學成爲時尚,幾乎所有學科不問青紅皂白均唯西學馬首是瞻,王力、羅常培式的反省被視爲抱殘守缺而被邊緣化了。
西風儘管日盛,西學畢竟局限,對於中國古籍中最基本的文獻問題和語言文字的釋讀、闡釋問題,它們都無能爲力,遑論基於這種精細研究的理論建構。我國一代代學者默默耕耘,潜心古學,不斷探索立足於中國實際而又能吸收融合西學精華的學科之路。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陸宗達先生和他的弟子王寧先生吸收黄侃先生的思想精華提出了“文獻語言學”,卓識絶倫。這一重要觀點在新世紀以來,特别是在近些年來,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開始得到推闡并發揚光大。劉君惠先生亦曾談到:民族文化根本的載體是民族語言、民族文字、民族歷史;語言文字是民族特徵的本質要素,語言文字之學具有特殊的民族風格、特殊的研究方法和特殊的歷史發展道路。誠哉此言!繼承傳統,融合現代,結合中國古代文獻實際而提出的文獻語言學,正是這樣一種具有中國特質的學科,也是研究我國古代文獻語言的正確道路。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华学诚,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训诂与历史词汇研究、文献语言学研究,著有《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潜斋文献语言论集》等。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文献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执行主任、《文献语言学》主编、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宣部国家出版基金评委、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委、《语言研究》《励耘语言学刊》《中国训诂学报》《中国古典学》等刊编委。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方言学文献集成》首席专家。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文献语言学论集》为首部关于文献语言学学科理论及实践的综合性文集。所谓“文献语言学”,即“立足于海内外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综合运用文献学、传统小学、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解决文献中的语言文字问题、研究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和演变发展规律的一门中国历史语言学科”。该学科上承章黄之学,启自训诂大家陆宗达,又经本书主编华学诚等当代语言学人不断阐发与实践,近年来成果丰硕。本书针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缘起、学术定义、学科边界、未来发展以及该学科在词汇、语法、语音、文字、方言等领域的具体研究案例,精选最近十年学界发表的专业学者之优秀论文,集中展示文献语言学理论探索的成果以及该学科在文献学与语言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中的特色。

显示全部目 录

華學誠
001  前 言
上編 文獻語言學之理論探索
  魯國堯
013  簡論“文獻語言學”
  馮勝利
026  文獻語言學
  華學誠 張 猛
043  “文獻語言學”學科論綱
  汪維輝
071  語文學的功底 語言學的眼光
  魏德勝
082  文獻詞彙學的幾個基本問題
  華學誠
126  文獻語言學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華學誠
132  古籍整理與文獻語言學
  華學誠主持 馮勝利 王立軍 董志翹 孫玉文主講
140  文獻語言學:理論、方法與未來
下編 文獻語言學之研究實踐
董志翹
193  漢文佛典與揚雄《方言》研究
王立軍
230  訓釋繫聯焦點詞的詞彙語義特徵與上古漢語核心詞研究
王雲路 楊 淼
254  也談“將進酒”
游 帥
271  “砍大山”考源
孫玉文
285  理想的聲韻調配合表和漢語語音史研究
  楊 軍
310  《經典釋文》音注性質考察的方法
  李子君 馬進勇
326  韻書名義、體式、類型及特徵
  梁慧婧
372  《重訂司馬温公等韻圖經》中的方俗音
  張富海
398  據古文字確定幾個魚部一等字的開合
  宋紹年
406  學術呈螺旋式發展的一個案例
  張 猛
415  “否則”型轉折複句與“邢氏困惑”
  邵永海
443  《韓非子》中的“NP之所VP”結構
  梁銀峰
465  重論上古漢語語氣詞“者”的語法功能及其來源
  魏兆惠 徐瑋琳
494  明代北京話文獻的挖掘及對語言研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