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平装人类学视野译丛

分享到:

定价:¥50.00

  • 著者:737,739,741,743 译者:
  •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本印时间:2015年11月
  • 版次:1印次:2页数:499页
  • 开本:16册数:1
  • ISBN:978-7-100-05714-1
  • 读者对象:社会学、人类学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 主题词:人类学四大传统
  • 人气:1385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该书是第一本对欧美人类学到历史进行跨国研讨的著作,内容引人入胜,对于任何想了解人类学来龙去脉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资源。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人类学视野译丛总序</STRONG></FONT>

  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需要人类学视野,越来越急迫地关怀世界议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需要人类学视野。有鉴于此,我们把编译这套丛书既作为一项专业工作,也作为一项社会使命来操持。
  这套丛书与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是姊妹关系,都是想做基础性的学术工作。那套书主要翻译人类学大家的原创性代表作,尤其是经典的民族志;这套书定位于介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例如人类学的概论、多国的学术发展史、名家生平与学术的评介、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我们相信人类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我们这个译丛要做的是着眼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来介绍人类学的基础性知识。若希望人类学在中国发挥基础性学科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人类学同仁还要坚持从基本工作着手。
  人类学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这虽然在学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一个常识并已经落实在教育与科研的体制上,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需要证明的观念,更不要说相应的制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少数学者的呼吁中。指出发达国家的学科设置事实也许是不够的,我们还可能需要很专业的证明。不过,我们在此只能略做申论。
  因为人类学,人类才在成为一个被思考的整体的同时成为个案调查研究的总体。从来的学术都不乏对天地、天下、普遍人性的思考,但是现代学术在以世界、全人类为论域、为诉求的时候,是以国际社会为调查对象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性是由人类学从经验研究和理论思考的两个面向的世界性所支撑的。通过一百多年的经验研究,人类学把不同种族、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文化的人群在认知上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具体多样的人文世界。人类学的整体观既指导了社区个案研究,也培育了把各种各样的小社区、大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思想方法。人类学曾经借助进化论把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人群表述为一个分布在一个时间序列的不同点上的整体,也借助传播论把具有相同文化要素的异地人群联结起来,后来又借助功能论、结构主义支持不同人群的普遍人性——这些特定时代的学术都是在经验上证明并在认知上型塑“人类的一体性”。在经验研究和思想方法上,“世界的世界性”、“人类的整体性”这些对于我们所处的全球化时代、我们纠结其中的地球村社会至关重要的观念,可以说是人类学的知识生产的主要贡献。正是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奠定了现当代主流社会科学的学术基础。
  人类学是扎进具体的社会人群研究人类议题的学科,或者说,人类学是以具体社会作为调查对象而以抽象的人作为关怀对象的“社会”科学。这样的特点使人类学常常是关于文化的学术,这种学术在不同的情况下被称为“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者“社会文化人类学”。在一个社区里,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等是总体事实的方方面面,当一般人类学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时候,它对于专门领域的研究也相应地发达起来,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如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法律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心理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就水到渠成。以此观之,人类学已经是浓缩在具体社区经验观察中的社会科学。相对而言,社会科学诸学科就仿佛是放大了观察范围的人类学。社会科学诸学科与人类学的知识传统相结合,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又成为与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
  人类学之所以能够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既在于人类学提供了特有的视野(看社会的视角)、胸怀(对人类的关怀)、方法(田野作业与民族志),也在于人类学提供了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政治、经济、法律、教育、语言、心理等等如何运作的标本和研究范例。
  所以不难理解,一个知识共同体想要有健全的社会科学,就必须要有发达的人类学。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与它们的人类学的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中国社会科学的若干严重局限源自人类学的不发达。我们的学术研究往往流于泛泛之论而缺少充分的个案呈现,窒碍于社会问题本身而难以企及一般性的知识兴趣,局限于国内而缺少国际的眼光,如此等等。而人类学学科的擅长恰恰是提供好的个案研究,提供具有多学科介入价值的个案研究,并培育学者具备从个案到一般性议题的转换能力。同样还是人类学,积累了以异域社会为调查对象的知识传统,培育了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人类普遍关怀的能力。没有人类学的发展,我们的经验研究扎不进社会生活,我们的理论思考上升不到人类共同体抽象知识的层次,结果是我们的研究在实践上不实用,在学术上缺乏理论深度。
  当然,中国社会科学的问题不是人类学的发展就能够解决的,人类学的欠缺更不是通过这个译丛的若干本书的阅读就能够弥补的。但是,我们还是相信,编辑这个译丛对于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有助益的。
  人类学是学术,也是一个活色生香的知识园地,因为人类学是靠故事说话的。对于公众,人类学著作承载着对异族的兴趣、对异域的好奇心,大家意兴盎然地进入它的世界,结果会开阔视野、扩大眼界,养成与异文化打交道的价值观和能力。因此,在学术目的之外,我们也相信,这个系列的读物对一般读者养成全球化时代的处“世”之道是有用的。                       

                            高丙中
                          2008年4月9日

显示全部前言

  组成本书的20章源于题为“人类学的四大传统”的一个讲座系列。这些讲座是2002年6月在德国的哈雷(萨勒河)为庆贺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所的落成而组织的。我们的研究所在大约三年之前就已经在临时的办公地点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在我们搬进现在的永久建筑之前,几乎没有谁想到要举办什么仪式。通过把落成典礼与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年度大会相结合,我们确保我们的研究同事中相当多的人有机会与那些在本研究所的创立中发挥了作用的部长们、校长们以及其他显赫人物见面。不过我们也有意把人类学的维度纳入我们集体的成年仪式,于是就有了举办这样的系列讲座的想法。
  我们当前的研究项目中的压倒性多数都是关于当代社会转型并以田野作业方法为基础的,但是在我们看来,一个新的、带有明显的国际情怀的大型研究中心的创立,似乎是对人类学的历史进行新的考察的绝好机会。因为这简直就是一种仪式的排练,所以我们能够自在地进行实验,甚至玩角色反串。于是,我们邀请了亚当•库珀(Adam Kuper)这位最著名的人类学历史学家在盛大的开幕仪式上就一个很当代的话题发表演讲。(他选择了谈论关于原著民的土地权主张的争议,题目是“土著的回乡”,其刊出的版本可以参见《当代人类学》的2003年6月号。)为了安排落成典礼之前的讲座系列,我们决定找这样四个杰出的人类学家,他们尽管算得上对人类学史的著述有所贡献,但是主要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们鼓励每个演讲人采用一种基本上是依据时序走进人类学的一个传统的方式,但是在其他的方面则完全让他们自由发挥。太棒了,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因此在十天的期间里,一个由众多外国客人壮大声势的听众队伍在这个项目中获得了极好的享受。
  每次讲演都像是一场鸡尾酒会,都奠定在专精的学术性之上,并以多姿多彩的方式激起耐人寻味的个人记忆、逗乐的离题插曲,以及十分严肃的科学的、道德的和政治的批评。为了本书的出版,我们决定把每个人(作者)的讲演放在同一编里,尽管它们当初在哈雷发表的时候是分散进行的。随每个人的演讲之后,是简短的问答时间。每一轮四场演讲之后,是一场扩大的讨论会。我们从头至尾以这种方式凸显了人类学的四种传统之间的多层面联系,我们也由此使自己意识到,我们只选择这四种显然是不全面的,带有很强烈的“西方”成见。现在每个洲都存在充满活力的人类学学派。就以我自己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观点来说,特别遗憾的是,我们的框架使我们没有余地把俄罗斯丰富的人类学传统纳入考虑之中,或者把中国和印度的新近发展纳入考虑之中。也许最重要的是,我们不断地质疑以这种方式呈现学科历史的这个想法本身。空间的限制使我们不能把这些生动讨论的记录纳入本书,但是读者有必要意识到它们出现过。四个演讲人在他们的修改本里已经部分地吸纳了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
  我认为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学发展的多种轨迹确实深深地打上了它们的“民族性”背景的烙印,也就是说,打上了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的环境和不同的知识语境的烙印(当然,我们在这里把“人类学”作为一个伞状的概念,包含民族学、民族志,也包含民俗学、博物馆学等等的领域)。这在我们的研究所所处的东中欧比在别的什么地方都更明显。德国学者在18世纪发展出开拓性的研究议程,创造了众多的关键术语,此后很久一个统一的德国国家才形成。在这里,就像在欧洲的其他地方一样,人类学的领域一直都被打上了民族主义的鲜明烙印,即使是在其人类学的遗产后来被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锲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源于2002年在德国的哈雷举办的题为“人类学的四大传统”的一个讲座系列。四位演讲人均是各国杰出的人类学家。书中内容包括:英国和英联邦的人类学,德语国家的人类学,法语国家的人类学,美国的人类学。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部 英国和英联邦的人类学
第一章 人类学在英国的兴起(1830—1898)
第二章 从托雷斯海峡到航海者(1898—1922)
第三章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 (1920—1945)
第四章 黄金时代(1945—1970)
第五章 英国学统的持久遗产(1970—2000)

第二部 德语国家的人类学
第一章 前奏和序幕:从早期的旅行见闻到德国的启蒙运动
第二章 从民族主义民俗学的诞生到学术性传播论的建立:从国际主潮中分流
第三章 从帝国时代晚期到魏玛共和国过渡时期的结束:
    有创造力的小趋势,大大小小的人类学学派         
第四章 纳粹时期的德语人类学:合谋、迫害和竞争构成的复杂情节
第五章 四个德语国家的人类学:二战后发展到1989年的核心因素

第三部 法语国家的人类学
第一章 涂尔干之前的渊源
第二章 涂尔干及其时代
第三章 莫斯和其他涂尔干主义者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发展
第四章 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第五章 实践、阶序和后现代主义

第四部 美国的人类学
第一章 博厄斯学派和文化人类学的发明
第二章 二战后的扩张、唯物主义和心智主义
第三章 把人类学引入现代世界
第四章 反叛与再发明
第五章 20世纪末的美国人类学

引用书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