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工资、就业与劳动供给——对中国农民工低收入处境的理论分析平装浙大学术精品文丛

分享到:

定价:¥22.00

  • 著者:3181 
  • 出版时间:2008年07月本印时间:2008年07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27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5873-5
  • 读者对象:人力资源方向师生及研究人员
  • 主题词:工资就业劳动供给
  • 人气:138

显示全部后记

  这部由作者本人博士论文扩充和修改而成的原创性专著,始终秉承并贯穿“无日己是,无日遂真”以及“尚亨于野,无吝于宗”的学术理念,希冀在构建低收入者工资和就业决定理论新框架的同时,对中国农民工的现实问题作出新阐释,以此改进农民工的处境。至于是否达到了这一目标或者达成多少,则应由读者来评判。
  值书稿杀青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姚先国教授,他的豁达、睿智和人文关怀使我受益匪浅;感谢浙江工商大学何大安教授,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张旭昆教授、张小蒂教授、陈凌教授、汪斌教授、顾国达教授、许庆明教授、叶航教授和何文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张俊森教授、李宏彬教授和韩军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和刘学军博士,以及浙江大学黄志岭博士、李晓华博士等师兄弟(妹),他们对论文提出了各种形式的宝贵建议和帮助。我还要特别感谢浙江大学人文社科处罗卫东教授和楼含松教授、感谢商务印书馆张洪波编审,没有他们的推荐、支持和帮助,本书的出版将很有可能被推迟。当然,书中的疏漏乃至错误均应由作者本人负责,笔者诚心求教于方家。
  本书的研究和撰写还得到了浙江省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民工劳动供给研究”(N05 LJ04)、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工资可伸缩性条件下的失业研究”(05N01)、浙江省社科基金2006年课题重点项目“低收入者工资决定机制研究”、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06年公开招标课题“中国当前工资决定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招标项目“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管理研究”(702330O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浙江大学学术精品丛书基金的资助,特此谢忱。

                              郭继强
                     2007年8月18日于杭州潮鸣苑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基于低收入者存在最低必需支出约束这一被主流经济学家忽视的现实,拓展和修正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典型劳动供给模型所描述的劳动供给曲线。将拓展后的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相结合,构建了一个低收入者工资和就业决定的一般理论框架。

显示全部目 录

1.导论
  1.1 问题的领悟
  1.2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1.3 以理论探索为主旨的章节安排
2.低收入者工资与就业研究的理论脉络
  2.1 最低必需支出的理论考察
  2.2 对低工资中存在向下倾斜劳动供给曲线的理解
  2.3 既有工资和就业理论留下的若干研究空间
3.低收入者劳动供给曲线
  3.1 经典劳动供给曲线的条件约束
  3.2 最低必需支出约束下的拐点分析
  3.3 关于低收入者劳动供给曲线的刷新式理解
  3.4 对经典劳动供给曲线“例外”情况的再认识
  附录:低收入者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4.劳动供给的经验或实证分析
  4.1 上海农民工的劳动供给
  4.2 中国城市居民的劳动供给
  4.3 关于中国劳动供给行为的一般理论概括
5.中国农民工的低工资现象
  5.1 经典劳动供求理论果真能解释农民工的低工资现象吗
  5.2 最低必需支出约束下的劳动供求
  5.3 农民工劳动供求与保留工资陷阱
6.对若干工资决定著名理论的重新认识
  6.1 若干工资决定著名模型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承接
  6.2 低收入者工资决定模型
  6.3 寻求对若干著名工资决定模型的统一理解
  6.4 低收入者工资与就业决定的相关性
7.工资可伸缩性条件下的失业
  7.1 伸缩性与失业问题
  7.2 基于劳动供给拐点的就业决定模型
  7.3 理论实证与现实分析
  7.4 中国就业政策的理论回顾
8.马克思工资及失业理论的现代经济学理解
  8.1 问题的引出
  8.2 基于向下倾斜劳动供给曲线的工资和就业决定模型
  8.3 对马克思有关工资和失业论述的现代经济学解读
  8.4 分析结论及其启示
9.中国农民工工资决定的城乡双锁定
  9.1 乡城人口流动的经典理论概览
  9.2 农民工城乡工资耦合中的双锁定工资模型
  9.3 农民工城乡双锁定工资的现实分析
  9.4“民工荒”与保留工资抬升
  9.5 关于刘易斯模型的几点评论
10.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与启示
  10.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