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 平装

分享到:

定价:¥28.00

  • 著者:3035,3036 
  • 出版时间:2008年11月本印时间:2008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12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5874-2
  • 读者对象: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相关政策制定人员及研究人员
  • 主题词: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保护绩效研究
  • 人气:253

显示全部序言

  持续了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使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经济建设中占用大量农地(尤其是耕地),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削弱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统计资料看,1978—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3 394.32万公顷下降到12 244.43万公顷,年均减少44.23万公顷。且从1996年开始出现加速减少趋势,八年间耕地净减少7 60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95.28万公顷,人均耕地降到0.094公顷。
  为保护农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实行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通过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的制度。农用地的用途管制包括农地非农化的管制和农地农用的管制两方面,坚持“农地、农有、农用”的原则,限制农地非农化,鼓励维持农用。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按建成区和规划区的不同有不同的管制规则。
  在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的产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且土地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剧增,我国人地关系呈人增地减趋势。在这种国情下,在土地管理方面,由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利用的比较利益差别悬殊,单纯采用价格杠杆调节,常常出现不发生作用或作用不明显的现象,即出现了所谓“市场失灵”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供给,借鉴国际上处理类似事件的成功经验,采取政府干预手段,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就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方面的重大变革。它对保护我国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粮食供给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
  土地用途管制的目的在于合理保护耕地资源,严格控制农用地转做他用,寻求既保护耕地和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安全,又保障非农用地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已实施了十年,应该说在保护耕地,控制农地非农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政府寻租行为、政策措施协调性不强、法律责任不明确以及技术保障缺乏等原因的限制,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居高不下的推动下,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耕地保护中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这项制度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如何坚持?因此,定量研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我国耕地保护中的绩效,分析耕地保护绩效的区域差异,揭示绩效的潜力空间,探讨提高耕地保护绩效的对策措施,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的欧名豪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的张全景教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下,选择“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及其区域差异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形成了专著《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一书。该书从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动趋势与耕地保护的时代背景入手,在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内涵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构建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保护绩效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定量测算了全国的耕地保护绩效及其省际间的差异,并以山东为例对省区层面的耕地保护绩效进行了测算。该书还从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特征、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耕地保护的制度成本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保护绩效发挥的障碍因素,并从完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等方面探讨了提高耕地保护绩效的对策。
  近一时期全球性的粮食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只能依靠我们自己解决。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耕地保护的压力仍然非常巨大。作为一名老土地科学工作者和两位作者曾经的导师,我欣然为本书作序,一是希望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要以南京农业大学雄厚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背景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国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的理论创新;二是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者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决策水平。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 万 茂
                       2008年5月5日

显示全部后记

  呈现给读者的这本著作,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及其区域差异研究”(项目编号20050307036)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修改完善而成的。
  在本书交付出版之际,真诚感谢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万茂先生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在课题研究、报告撰写及本书成稿过程中,参考引用了曲福田教授、黄贤金教授、程烨教授、李秀彬教授、蔡运龙教授、吴次芳教授、张凤荣教授、严金明教授、陈利根教授、周曙东教授、钱忠好教授、Eric J.Heikkila教授等著名学者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他们深厚的学术智慧和先进的学术理念给予我们很多启迪,帮助克服了不少思想障碍。衷心感谢姚士谋教授、倪绍祥教授、叶依广教授、刘友兆教授、吴群教授等对书稿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董祚继、周建春、吕亚生、王伟宏、陈海燕、刘宪水、马敬杰、王兆祥等同志在资料收集中给予的热情帮助,感谢李景刚、张效军、姜海、庞英、高艳梅、赵海霞、张飞、余敦、李边疆、臧俊梅、何格、付光辉等博士以及张宇、孔伟等硕士在资料整理和课题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感谢代合治、刘坤、刘志刚、袁顺全、吕宜平、于伟、韩桂梅、陈秀杰、李吉霞等在实证资料收集中给予的帮助。
  此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基金的资助,得到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处、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处的帮助,商务印书馆的颜廷真博士帮助我们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编辑修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受作者能力和资料不足的限制,本书肯定存在诸多不足甚至谬误之处,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作 者
                          2007年10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从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动趋势与耕地保护的时代背景入手,在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内涵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构建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保护绩效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定量测算了全国的耕地保护绩效及其省际间的差异,并以山东为例对省区层面的耕地保护绩效进行了测算。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分析界定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耕地数量变动态势与保护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第二节 近年来中国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分析
 第三节 中国耕地保护的时代价值
 第四节 耕地保护的三大时代压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再认识
 第一节 中国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三节 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内容——土地用途分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绩效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规划之效益的一般性分析
 第二节 土地供给与需求规律
 第三节 土地用途管制的耕地保护绩效分析
 第四节 土地用途管制的耕地保护机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耕地保护绩效的定量研究
 第一节 虚拟变量与虚拟变量模型
 第二节 全国土地用途管制的耕地保护绩效定量分析
 第三节 耕地保护绩效的省际差异
 第四节 耕地保护绩效的潜力空间分析
 第五节 山东省耕地保护绩效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影响耕地保护绩效的障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耕地保护的准公共物品性质
 第二节 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的缺陷
 第三节 产权不明的农地制度安排
 第四节 沉重的耕地保护成本
 第五节 强劲的地方政府供给驱动
 第六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缺陷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提高耕地保护绩效的对策探讨
 第一节 优化农地产权制度
 第二节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第三节 构建与土地用途管制相配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四节 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第五节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山东省济宁市耕地保护指标预测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总人口预测
 第三节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第四节 建设用地总规模预测
 第五节 耕地占用量预测
 第六节 耕地保有量预测
 第七节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保护率预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