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研究 平装

分享到:

定价:¥19.00

  • 著者:2807 
  •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本印时间:2009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69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6043-1
  • 读者对象:经济与地理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 主题词: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研究
  • 人气:172

显示全部序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和城镇化已步人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显著特征是:除了农村的产业和人口迅速向各级城镇转移和集聚之外,还伴随着大量农地转化为各类建设用地。根据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紧缺的国情,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人口和产业的转移和集聚,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城乡土地的转换和合理利用。因此,该书探索的内容,对进一步拓展我国城镇化研究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初读之后,发现内中有许多亮点和启示,完全可供读者欣赏、借鉴。
       根据城镇化的机理,城镇化阶段城乡建设用地的变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大量的农民进城,必然导致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数量的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乡村建设用地的数量相应下降。鉴于城镇建设用地比乡村建设用地更为集约,总体上看,城镇化过程中虽然城市占用了部分农地,但如果考虑到有更多的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在减少或转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的总量应该减少而不是大幅度增加。因此,研究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规律,必须包含城乡两大部分。如果我们撇开乡村建设用地,孤立地只研究城市用地的规模和增减,就无法正确判断我国城乡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当前城乡土地利用出现的种种问题:该书将城与乡的建设用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并不多见,值得充分肯定。
       在研究城乡建设用地数量增长时,为了有效控制城市发展规模,遏制城市无限蔓延,分析城镇用地数量和人均占地面积的变化是我国近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仅仅局限于这部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无论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以及南北之间,城乡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和人均用地水平都有很大差别。因此,为了揭示土地使用的地域差异,本书作者以县区为统计单元,较全面地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的分布状况,发现多密度中心的分布格局,这对于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刀切”去制定区域土地供应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者借鉴索罗模型等方式研究发现,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在城乡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过程中,由于这段时期全国上下都在大搞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矿用地的数量和比重迅速上升,成为我国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因素。要遏制城乡建设用地过快的增长势头,贯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方针,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调整用地结构,挖掘现有的工矿用地的使用潜力,并对新的工矿建设项目和土地供应更要严加控制。作者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的对策措施,实际上已体现在相关部门制定的土地政策中。
       在中国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的动因研究中,发现交通建设成为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的“闪光点”。众所周知,土地的开发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的区位,其中,交通通达度是区位条件的核心。从宏观层面看,我国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城镇化差异实质上是由区位条件的差别造成的。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项目投资和土地开发的吸引力,必须交通先行。同样,在城市的空间发展过程中,交通对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开发亦具有引导的作用,这一点作者在对北京的案例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在“若要富,先修路”的思想支配下,近年我国交通建设突飞猛进,成为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在用地结构中,交通用地的比重迅速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土地供应政策对交通设施、道路建设的用地需求予以支持和保障,但目前部分地区也出现过度的、超越现实条件的交通建设,其结果不仅会降低道路的使用效率,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中,如何科学地掌握交通用地的“度”,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此外,该书也非常关注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以及土地城镇化的问题。书中的分析结果表明,表征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状况以及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城镇工矿用地比重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对数分布关系,和人口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自身也有“S”形曲线的演变趋势,这些结论对未来优化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当然,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的分类和统计口径,乡村建设用地的合理转换,低效利用的工矿用地如何挖潜改造,如何从用地的角度控制大城市无序蔓延,都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在这本著作出版之后,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著作继续问世。
                                               董黎明
                                             2009年2月18日于北大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系我在攻读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的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之所以作这样一个研究,也是我长期从事土地利用、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研究的心愿。在大学本科读书的时候,有幸参加了我的导师董黎明先生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镇土地经济评价研究”,当时对全国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区划。其后,又参加或承担了天津、厦门等城市基准地价评估、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制定、土地收购储备研究、土地开发整理研究、全国工业建设项目控制指标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项目。同时,在城市规划领域也参加了北京、哈尔滨、济南、浙江嘉兴等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战略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等工作。特别是随着全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开展,有幸承担了全国规划纲要专题“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工作,使我产生了一个更强烈的愿望:从全国尺度上。对学术研究较少涉及的一个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长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增长的地域差异和驱动力量,分析其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增长过程中用地内部结构变化的关系,等等。
       身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亲身感受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呈现快速发展的浪潮:许多研究和自己观察也发现,城镇化、工业化对建设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间城市(镇)用地、独立产业用地等对用地增长影响非常显著。因此,从突出重点、把握城乡建设用地增长主导因素的角度出发,这一研究重点考察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这两个用地类型的增长问题,并没计了城镇工矿用地比重(即城镇工矿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的指标,而这一指标和人口城镇化率具有相似性。在某种意义上看,相当于表征土地城镇化水平的指标,进一步研究城镇工矿用地比重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以及自身可能存在的演进趋势,这样的思路设计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城镇化研究领域的内容。
       一旦确定了研究思路,困难随之而来,如何选择研究时段?如何获取数据?几经思考,确定了1996—2004年这一跨世纪的时段,这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土地管理措施不断强化的时期,发展与保护、增长与控制等问题不断涌现;同样的,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在数据的积累上也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几经努力,终于实现了这一心愿。这一心愿的实现,实在是得益于许许多多师长、朋友、同事、同门、学生和亲人的支持、关心和帮助。在此,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董黎明教授和师母刘春莉老师。董先生深邃敏锐的学术洞察、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师母的宽厚、仁慈,让我受益终生,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笔精神财富。
       感谢远在台北的导师华昌宜教授,在北京长城饭店的花园里、在美丽的燕园中,您和我倾心讨论研究选题、写作,让我茅塞顿开。感谢胡兆量教授,迄今已20多年的师生之谊,您的醍醐灌顶,让我走出研究的迷惘。感谢冯长春教授、吕斌教授和孟晓晨副教授三位博士论文指导小组老师给予我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衷心感谢王恩涌教授、周一星教授、蔡运龙教授、王仰麟教授、莫多闻教授、陶澍教授、陈效逑教授、许学工教授、曹广忠副教授、陈耀华副教授在相关研究工作以及个人成长中予以的帮助和指点。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集中研究了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问题。着重分析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分布格局与增长态势,城乡用地增长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规模增长的动因研究,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的调控和引导对策探讨等问题。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第二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的相关研究进展
 第一节  国内外对土地利用变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内外对土地利用变化及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动因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对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的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世纪之交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分布格局与增长态势
 第一节  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第二节  城乡建设田地规模增长与结构变化态势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长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研究
 第一节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布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
 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与人口经济增长的协调状况
 第三节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第四节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