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瓜饭集 平装

分享到:

定价:¥39.00

  • 著者:599 
  •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本印时间:2009年0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66页
  • 开本:24册数:1
  • ISBN:978-7-100-06225-1
  • 读者对象:适合大众阅读
  • 主题词:瓜饭集
  • 人气:147

显示全部序言

          自 序
        ——永不忘却的记忆
我家老屋的西墙下,有一片空地,长满了杂草,面积不大,倒有个名字,叫“和尚园”。每到秋天,大人在这里种的南瓜就会丰收,那硕大的金黄色的南瓜,一个个在南瓜叶底下露出来,它就是我们一家秋天的粮食。
  尽管我儿时的生活贫困到了极点,但我的精神生活却觉得非常丰富。我因抗战开始,小学五年级就失学,在家种地。当时我有个同伴,与我年纪一样大,小名叫“阿桐”。我们自己摸索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读书。起先我们读《三国》、《水浒》一类的书,后来像《唐诗三百首》、《古诗源》这类的书也读,而且我们还一起讨论,不懂的句子还一起揣摩,特别是唐诗。我们还一起背诵,连《古诗源》上的一些诗也背。这样的日子我们延续了有二三年,自觉其乐无穷。但有一天,阿桐却告诉我,他妈妈给他找到了工作,到很远的地方去当学徒,这样,我们就不得不依依分手了。临别时,我居然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送给他,反正都是孩子,像不像诗也没有考虑,诗较长,我一直能背诵。后来,我读完农村初中,到无锡读高一,我还把这首诗抄给顾钦伯老师看,不料竟得到他大大的夸奖。我疑心是老师哄我,我给顾老师说,这是我好多年前小学五年级失学后在农村时瞎写的,不是现在写的。哪知顾老师反而更加夸奖,说我十多岁就写出这样的诗来,真了不起,他没有瞎夸奖;他特别指出诗中“簇上春蚕老,垄头麦油油”等好几处的诗句,说确是极好的古诗格调。我每想到儿时的这一段生活,总是要让我为之神往。所以至今我虽然86岁了,但我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农民。
  上初中时,丁约斋老师告诫我们,写好了作文自己必须读三遍到五遍,才许交上去,最好能背诵。每到交作文时,他都要问你读了几遍。这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是难事,因为我与阿桐一起读书时,就经常背诵古诗,自己学写了诗,也反复背诵,所以丁老师的这个要求,非但不难,我还很乐意这样做。由此养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无论写什么,写完后总要读好多遍,即使是后来写很长的论文,我也坚持反复读。我自己想,自己写的文章如果连自己都不想再读,那别人是一定不会感兴趣的。后来我读鲁迅的书,才得知鲁迅先生也是这样谆谆嘱咐青年们的。
  1954年我到北京时是30岁,实在是知识贫乏得很,我感到北京是一个大学校,我要不到北京来,我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刚到北京时就担任了大一的国文,那时压力真大。生怕讲不好课,就拼命读书,认真备课,天天总要到深夜一二点甚至二三点才睡。我当时孤身一人到北京来,背着这么重的压力,真有些凄然的感觉。那时我在西郊人民大学,为赶头班校车进城上课,早上5点必须起来。上校车时天还黑着,深秋的北京已经很凉了,头顶上的月亮却很亮。我有一首诗说:
    一别故乡三万里,归心常逐白云飞。
    酒酣始觉旧朋少,梦冷正怜骨肉微。
    月上高城添瘦影,风来塞北薄秋衣。
    茫茫南国秋风起, 日暮高堂望子归。
这首诗,正是我当时孤凄心情的写照。
  在重重的课程压力下,我克服了凄清的心情,勤奋读书,每天到深夜,数十年如一日。1959年国庆节,我写的剧评在《戏剧报》发表,得到了田汉老的赞赏,为此而请我吃饭,还有吴晗、翦伯赞等几位老专家同席,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之后,我主编的《历代文选》又得到毛主席的赞扬,吴玉章校长为此而专门找我谈话,把他的书送给我,给我鼓励,更使我觉得要自觉的奋勉谨慎。后来,郭沫若院长因为讨论《再生缘》作者陈云贞的事,约我见面,我直说了我的疑点,他反而签名送给我书。还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了我,特别是“文革”最艰危的时刻,郭老让人带信向我问好。他是知道了我已在受批斗的消息后才让人带话给我的,这当然含着很深的厚意。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周扬有一次召集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与会的有张光年、何其芳、蔡仪、王朝闻和我,还有一位我记不起了,连周扬一共只有七个人。会议是讨论文风问题,他批评了当时的文章连篇累牍地引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话而没有自己的意见,说这种文风要改革。说着说着,他却转过身来指着我说:你的文章好,写得畅快。这使我非常紧张,觉得当着这么多大家的面,怎么好这么说呢?会议是一次轻松的座谈,与会专家也各抒己见,都是赞成他改革文风的意见的。
  我最难忘的是“文革”后期,社科院的李新、黎澍两位老人下决心要把我调到社科院历史所去,而且终于调成了,我也去上班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人大被“四人帮”解散的事,又把我扯了回去,但两位老人对我的拳拳爱护之心,我是永远铭记在心头的。
  所以,我每到夜深不寐的时候,想想前尘往事,觉得当时重大的课程压力和社会上许多专家领导的爱护关怀,是使我奋发努力的一种巨大力量。直到今天,我依然不敢懈怠。
  几十年来,我还有一种乐趣,是与学界的好友论学,早些时候是杨廷福、江辛眉、祝肇年等几位,还有戏曲界的不少朋友,稍后又得到启功、周绍良、许麐庐、周怀民、刘海粟、朱屺瞻、唐云、谢雅柳、徐邦达、杨仁恺诸老的交游,特别是启先生还专程到我家里来聊天作客,在学问和艺事上不断给我鼓励,使我在生活中,又展开了另一个领域,我至今还仍旧乐此不疲。
  上世纪80年代中,我开始了中国大西部的考察,从1986年到2005年,20年间,我十次去新疆,三次上帕米尔高原红其拉甫和明铁盖达坂,其海拔高度是4900米和4700米。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并积数年之功,绕塔里木盆地走了一圈。还穿过原始胡杨林到了塔里木河边,同去的人还在塔里木河里洗澡。特别是2005年我已83岁,我于8月15日到明铁盖达坂,为玄奘立东归之路的碑记,并且终于到了玄奘记载的公主堡,弄清了玄奘下明铁盖后确切的路线。同年9月27日,我又从米兰进入罗布泊,穿过罗布泊到达了楼兰,然后又从楼兰再穿罗布泊到龙城、土垠、LE遗址,再到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到敦煌。全程历时17天。在罗布泊、楼兰、龙城宿营7天。这是我最为快意的一次考察,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考察。这20年,在我的学术领域里,真正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我对《红楼梦》的研究,从1975年开始至今已历30多年,始终没有间断,这当然有更多的学术知友和同好,因为这个领域可说的人和事太多了,不是短短的篇幅可以尽其大概的,所以这里只好暂时不谈。
  总之,我30岁到北京,今年86岁,在北京半个多世纪,是北京培育了我,是北京老一代的和同代的学者们教育了我,是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云激荡了我,风雨洗涤了我,我收在这本书里的一些人和事,应该说都是助我成长的力量,当然还有更多的无法收进书里的人和事,有的已在另外的书里铭记了,有的是永远藏在我的心头,譬如我幼年的书伴阿桐,我那长满南瓜的和尚园,我的好多位启蒙老师,这一切,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2008年9月13日于瓜饭楼

显示全部后记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有三个内容,一是我童年生活的回忆,二是我对游历过的地方的怀念,三是我对师友的眷念。这些文章,都是用散文写的。我国传统的散文概念是很宽泛的。除了诗、词、赋之类的韵文和特殊的文体外,都可以称之为散文,辞赋到了后来,也发生了变化,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都已经是散文了。
  我上述三方面内容的文章,并非尽在于此,这只是一部分,特别我对师友怀念的文章,还有很多,已收入《师友集》了。谢谢老友柴剑虹先生为我编辑了这本书,谢谢海英、海风为我检搜这些文章,我现在记忆力衰退,视力也模糊,要编这本书实在太困难了,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是编不起来的。
  我还要谢谢商务印书馆和江远同志,能为我出这本小书。

                      2008年9月14日旧历中秋节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斋名瓜饭楼。1924年2月生,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汉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华炎黄文化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名誉主编、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冯其庸长期以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艺术史以及中国大西部历史文化的研究,尤以《红楼梦》研究著名于世;他的书画和摄影作品亦独具风格,为当世所重。已出专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石头记脂本研究》、《梦边集》、《秋风集》、《剪烛集》、《墨缘集》、《瀚海劫尘》、《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冯其庸书画集》、《冯其庸山水画集》等28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和《红楼梦大辞典》、《八家评批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中国艺术百科辞典》等大型图书38种。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作者冯其庸先生,名迟,字其庸,斋名瓜饭楼。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汉画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以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艺术史以及中国大西部历史文化的研究,尤以《红楼梦》研究著名于世;他的书画与摄影作品亦独具风格,为世所重。该书是作者的散文作品集,内容包括童年生活回忆,游历考察散记以及对师友的眷念。

显示全部目 录

自序
  ——永不忘却的记忆
我的母亲
大块假我以文章
  ——往事回忆
我的读书
稻香家世
乡思
访青藤书屋
绿杨城郭忆扬州
秋游扬州
锡州大楼赋
扬州散记
梅村四记
颐和园之美
  ——《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序
西域纪行
我与刘海粟大师
回忆郭沫若同志
文章尚未报白头
  ——怀念苏局仙、谢无量、张伯驹、顾廷龙、沈裕君先生
哭钱仲联师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送别启功先生
从大医裘沛然想到施叔范和秦伯未
旷世奇人张伯驹
  ——丛碧老人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
怀念默涵
怀念冯牧
忆光年
云鹤其姿 松筠其品
  ——我所认识的杨仁恺先生
记杨廷福、江辛眉二三事
无限沧桑哭慧良
  ——我与“武生泰斗”厉慧良的四十年交往
陈从周《园林谈丛》 序
无尽的怀念
  ——《漱石集》后记
《瀚海劫尘》序
《阮堂诗词选》序
此情成追忆
  ——《八家评批红楼梦》重校后记
庄生晓梦迷蝴蝶
  ——读杜世禄画的感受
四十年梨园忆旧
乾坤清气一鸿儒
  ——《饶宗颐先生书画集》序
清气满人间
  ——读《马凯诗词存稿》
问苍茫大地 浩劫几千秋
  ——丁和西域摄影集《流沙梦痕》序
铁马金戈入梦来
  ——《屈全绳将军诗集》序
我读懂了《天书》
长沙八老书画展序
书天遗老人法书后
学人之书 格高韵古
  ——读张颔老《侯马盟书》及其书法
 附录:翰墨结缘 诗书名家                 (李经国)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