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云淡风轻话平生 精装

分享到:

定价:¥48.00

  • 著者:183196 
  •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本印时间:2020年03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88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8168-6
  • 读者对象:美国史爱好者、回忆录感兴趣者、历史人文爱好者
  • 主题词:回忆录中国当代
  • 人气:94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张友伦教授九十华诞述怀之作

1.本书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友伦90年的学术和人生抒怀之作。站在时代的高度,讲述个人的经历,从张先生的际遇读者可一窥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之变迁。
2.此书为张先生口述之作,随书附有相关的图片,行文充满亲切感和生动性。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张友伦,1931年生,四川成都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1959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留学,归国后执教于南开大学,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1986—1996),现为该研究会顾问。曾先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堪萨斯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共运史和美国史。著有《美国西进运动探要》《当代美国社会运动和美国工人阶级》《美国农业革命》等书。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张友伦教授的自传体回忆录,由张先生口述,李剑鸣和原祖杰两位教授整理,最后经张先生亲笔修改审定。全书分为“早年生活”“留学苏联”“南开岁月”“赴美访学”“学术生涯”等五部分,涵盖张先生近九十年的人生经历。张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80、90年代几度赴美国访问研究,在国际共运史和美国史两个领域都卓有建树。他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见证了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折射出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全书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文风朴实,亲切耐读。

显示全部目 录

自 序 1
一 早年生活
当年的成都 30
祖宅和家世 90
三个姐姐 14
幼年和上学 21
成都会计专科学校 29
西南文教部 34
二 留学苏联
选拔与培训 49
赴苏联途中 54
列宁格勒大学 60
艰难的开头 66
顺利毕业 73
留学生会 780
课余生活 840
艾迪克一家 880
苏联姑娘 960
苏联印象 100
三 南开岁月
等候分配 109
初到南开 113
婚姻与家庭 117
下乡整社 124
半工半读 130
参加“四清” 132
60年代中后期 135
帮部队写书 141
美国史研究室 144
所长任上 154
郑天挺先生 161
杨生茂先生 167
四 赴美访学
接待美国学者 177
初次赴美 182
明尼阿波利斯 185
学术活动 190
回 国 197
第二次访美 200
《美国历史杂志》 205
堪萨斯大学 206
与美方的合作 208
五 学术生涯
“外国历史小丛书” 213
美国史研究 214
编写《美国历史词典》 219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222
治学感悟 227
为人与养生 236

附 录
附录一 做两代学人之桥梁、立承前启后之功勋 243
 学术经历 243
 学术贡献 249
 学术风格 276
附录二 张友伦教授著述存目 280
 文章(不含书评、译文和序言) 280
 著 作 284
后 记 287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过去,我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很少回忆、思考。这次访谈,得到他们两位的启发和提示,才对自己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回顾我走过的近90年的人生道路,事情经过不少,固然也有悲欢离合,也曾在歧路前徘徊。但从总体上说,我这一生是比较顺利的,没有多少大起大落。正是因为顺利,所以也就显得平常。
我出生地主家庭,家境比较宽裕,在当时的大环境里,特别容易失足,沦为浪荡子弟。父亲在我童年时,就利用暑假两次送我上私塾,接受私塾先生杨老师的管教。杨老师国学根底深厚,能书善画,对学生很关心,也很严格。除了“四书”,他还让我熟读《座右铭》和《陋室铭》,并告诫我长大了也不要忘记。其时我根本不懂两文的意思,只是死记硬背。直到我上中学后,父亲才给我讲解两文。原来两文提倡宽厚待人、为人低调,提倡安贫乐道,不要追求虚荣和享受。我觉得很有道理,愿意奉为自己今后行为的准则,而且行之以恒。这就是杨老师为我指点迷津,教我做一个正直的人。
日本入侵,国难当头,也曾触发我忧国忧民的良知。我喜欢看小说、读演义,对中国过去遭欺凌、受屈辱的历史,也曾义愤填膺。抗战结束后,同大家一样,我对国家的前途也是十分担心的。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大家已领教过多年,对它完全不抱希望。由于国民党的严厉禁止,我对共产党的情况也知之甚少。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共产党在成都的影响已经扩大,地下党和进步人士的活动相当频繁。我从他们那里初步了解到共产党的性质、主张和政策。但是,我出身的阶级却是革命的对象。我父母已经年迈,一旦被扫地出门,我却没有机会和能力供养他们。我从成都会计专科学校毕业,害怕因为出身的缘故,不会被安排工作,一度忧心如焚,彷徨不安。但最终我被分到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这对我的人生道路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在西南文教部工作的三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也最值得回忆的三年。我虽然只做了一些分内的工作,却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先后解决了入团和入党的问题,接着又得到了赴苏联留学的机会。此前我不过是一名出身不好、表现平常、胸无大志、对前途没有信心的青年学生;从此以后,我确立了人生的正确目标,走上了事业的正途。从苏联回国以后,我一直在南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虽然从我擅长的共运史转到美国史,中间经历了一些艰苦的努力,但大体上比较平顺地一直工作到退休。
前面提到的《座右铭》,虽然是旧时候的道德标准,但至今仍有可取之处,我为人处世的原则,多半是从那里吸取的。不说长道短,不逞强好胜,不计较得失名利,这些为人准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也就是在西南文教部工作的时期,我逐渐养成了比较淡定的性格。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事情,虽然心里不平衡,但能自我缓解,很快就能恢复平静。我的人际关系也一直比较好,自己的心情也比较平稳,这对于身心健康都有好处。这也是我多年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
推己及人。我是在许多人帮助下顺利走过来的,一旦有了能力和机会,我也很愿意帮助别人。我在南开执教以后,带过不少学生,作为老师,本来就有引导、帮助的责任。这都是分内之事,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更不需要回报。我指导过的许多学生,早已成名成家,直到现在还在费时、费力、费财为我做许多事情,包括为我祝寿、出版纪念文集和组织这次访谈。我除了表达深切的谢意以外,内心也颇为不安。现在借写这篇序言的机会,祝愿他们身体健康、事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