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 平装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大学教材系列

分享到:

定价:¥60.00

  • 著者:187747 
  •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本印时间:2005年08月
  • 版次:1印次:1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04080-8
  • 人气:0

显示全部序言

序 言

  对国外学术名著的移译无疑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源泉之一,说此事是为学的一种基本途径似乎并不为过。地理学界也不例外,中国现代地理学直接就是通过译介西方地理学著作而发轫的,其发展也离不开国外地理学不断涌现的思想财富和学术营养。感谢商务印书馆,她有全国惟一的地理学专门编辑室,义不容辞地担当着这一崇高使命,翻译出版的国外地理学名著已蔚为大观,并将继续弘扬这一光荣传统。但鉴于以往译本多以单行本印行,或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类,难以自成体系,地理学界同仁呼吁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丛书,以便相得益彰,集其大成,利于全面、完整地研读查考;而商务印书馆也早就希望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双方一拍即合,这就成为这套丛书的缘起。
  为什么定位在“当代”呢?可以说出很多理由,例如,当代著作与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关联最紧,国外当代地理学思想和实践日新月异,中国地理学者最需要了解国外最新学术动态,如此等等。至于如何界定“当代”,我们则无意陷入史学断代的严格考试中,只是想尽量介绍“新颖”、“重要”者而已。编委会很郑重地讨论过这套丛书的宗旨和侧重点,当然不可避免见仁见智,主要有以下基本想法:兼顾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优先介绍最重要的学科和流派,理论和应用、学术专著和大学教材兼而有之,借此丛书为搭建和完善中国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助一臂之力。比较认同的宗旨是:选取有代表性的、高层次的、理论性强的学术著作,兼顾各分支学科的最新学术进展和实践应用,组成“学术专著系列”;同时,推出若干在国外大学地理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影响较大、经久不衰的教材,组成“大学教材系列”,以为国内广大地理学界师生提供参考。
  由于诸多限制,本译丛当然不可能把符合上述宗旨的国外地理学名著与教材包揽无遗,也不可能把已翻译出版者再版纳入。所以,真要做到“集其大成”、“自成体系”,还必须触类旁通,与已有中文版本和将有的其他译本联系起来。对此,这里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清单,姑且择其大端聊作“引得”(index)。商务印书馆已出版了哈特向著《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哈维著《地理学中的解释》、詹姆斯著《地理学思想史》、哈特向著《地理学的性质》、阿努钦著《地理学的理论问题》、邦奇著《理论地理学》、约翰斯顿著《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和《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威尔逊著《地理学与环境》、伊萨钦柯著《今日地理学》、索恰瓦著《地理系统学说导论》、阿尔曼德著《景观科学》、丽丝著《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萨乌什金著《经济地理学》等,商务印书馆已启动出版但不列入本译丛的有苏珊•汉森主编的《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约翰斯顿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辞典》等,都可算“当代地理学”名著;国内其他出版社在这方面也颇有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苑出版社出版的《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
  当然,此类译著也会良莠不齐,还需读者独立判断。更重要的是国情不同,区域性最强的地理学最忌食洋不化,把龙种搞成跳蚤,学界同仁当知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说到这里,作为一套丛书的序言可以打住了,但还有些相关的话无处可说又不得不说,不妨借机一吐。
  时下吾国浮躁之风盛行,学界亦概不能免。其表现之一是夜郎自大,“国际领先”、“世界一流”、“首先发现”、“独特创造”、“重大突破”之类的溢美之词多到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地步;如有一个参照系,此类评价当可以客观一些,适度一些,本译丛或许就提供了医治这种自闭症和自恋狂的一个参照。表现之二是狐假虎威,捡得一星半点洋货,自诩国际大师真传,于是“言必称希腊”,以致经常搞出一些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概念来,正所谓“创新不够,新词来凑”;大家识别这种把戏的最好办法之一,也是此种食洋不化症患者自治的最好药方之一,就是多读国外名著,尤其是新著,本译丛无疑为此提供了方便。
  时下搞翻译是一件苦差事,需要语言和专业的学养自不待言,那实在是要面寒窗坐冷板凳才行的。而且,既然上述浮躁之风盛行,凡稍微有点地位的学术机构,都不看重译事,既不看作科研成果,也不视为教学成果。译者的收获,看得见的大概只有一点稿费了,但以实惠的观点看,挣这种钱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然而,依然有仁人志士愿付出这种普罗米修斯似的牺牲,一个很简单的想法是:戒除浮躁之风,从我做起。为此,我们向参与本丛书的所有译者致敬。

                           蔡运龙
                         2003年8月27日
                        于北大蓝旗营寓所

显示全部后记

译 后 记

地理学的人文化和社会化,是当今地理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其研究重点正在从人—地关系研究转向人—社会关系研究。长期以来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重视自然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人文地理学已经开始走向以人文主义为主导的、重视社会人与社会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横跨地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社会地理学,正在成为地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社会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基本功能的空间组织形态与空间结构形成过程的学科。二战后,社会地理学在德、美、英、日等国发展很快,现已形成乡村社会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两大分支。其中,城市社会地理学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人文地理学中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城市地理学对社会问题的日益关注,其二是社会地理学对城市问题的日益关注。因此,与其说城市社会地理学是城市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不如说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核心。尽管如此,对城市社会地理学进行系统解说的著作并不多。
本书是国际上出版最早的最为地道的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入门教材。第一版于1982年由朗文出版社出版,接着在1987年和1995年出了第二版与第三版,在欧美获得很高的评价,连续成为朗文地理学系列中的最畅销书之一。本书为2000年由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出版的第四版。可以说,它是城市社会地理学最新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教材。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不偏重于描述方法、计量方法、行为方法、结构方法、人文方法等多种多样地理学方法中的某个范式,而是对城市研究的所有方法进行了总体概述。它不仅成为地理学科的重要著作,而且是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城市人类学、城市住房研究、行为模型研究、城市社区研究、心理学研究、民族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
作为商务印书馆“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大学教材系列”中的一本,本书无疑将成为推动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之作。众所周知,中国的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课程开设不多,更缺乏系统性的教材。因此,本书的出版不仅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而且将推动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全面开展。令人可喜的是,近年国内城市社会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渐成气候,有关大学的相关专业也在陆续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相关研究课题也在增多,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方兴未艾。
本书的译校工作由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心的柴彦威、刘志林、龚华、刘璇、翁桂兰、尚嫣然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的张景秋、孙颖共同承担。详细分工如下:
第一章,翁桂兰、柴彦威译,张景秋校;
第二章,尚嫣然、柴彦威译,张景秋校;
第三章,翁桂兰、柴彦威译,张景秋校;
第四章,孙颖、张景秋译,柴彦威校;
第五章,孙颖、张景秋译,柴彦威校;
第六章,龚华译,张景秋校;
第七章,龚华译,张景秋校;
第八章,尚嫣然译,张景秋校;
第九章,刘璇译,柴彦威校;
第十章,刘璇译,柴彦威校;
第十一章,刘志林译,柴彦威校;
第十二章,刘志林译,柴彦威校;
第十三章,翁桂兰译,张景秋校;
专业术语汇编,尚嫣然、翁桂兰译,柴彦威校。
在本书翻译出版的过程中,商务印书馆的李平、田文祝、朱竞梅博士给予了诸多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心
                       柴彦威
                  第二十个教师节于北大燕园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城市社会地理学进行系统解说、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会地理学教材。它不偏重于多种多样地理学方法中的某个范式,而是对城市研究的所有方法进行了总体概述。本书不仅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重要著作与教材,而且是城市经济学、城市人类学、城市住房研究、城市社区研究、心理学研究、民族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多学科的重要参考书目。
作者保罗•诺克斯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城市问题与规划系的著名教授及建筑与城市研究学院的院长,史蒂文•平奇则在南安普敦大学地理系任职。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社会地理和社会空间辩证法
 1.1 地理学中的不同方法
  1.1.1 数量方法
  1.1.2 行为方法
  1.1.3 结构主义方法
  1.1.4 后结构主义方法 
  1.1.5 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含义
 1.2 社会空间辩证法
 1.3 城市空间:一些基本的特征
 1.4 宏观地理背景
  1.4.1 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发展背景
  1.4.2 经济变化和城市重构
  1.4.3 人口变化的烙印
  1.4.4 城市与文化变迁
  1.4.5 政治变化和社会空间辨证法
第二章 变化中的城市经济背景
2.1 前资本主义、前工业化城市
 2.2 工业城市的增长
  2.2.1 工业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早期模型
  2.2.2 马克思主义和工业化城市
 2.3 现代城市
  2.3.1 福特主义和工业化城市
  2.3.2 走向后福特主义城市
 2.4 后工业化城市
  2.4.1 全球化
  2.4.2 知识经济和信息城市
 2.5 结论
第三章 城市的文化
 3.1 什么是文化?
 3.2 后殖民地理论和城市
 3.3 空间、权力和文化
 3.4 后现代主义和城市
  3.4.1 洛杉矶和“加利福尼亚学派”
 3.5 结论

第四章 社会空间分异模式
 4.1 城市形态学和城市的物质结构
  4.1.1 房屋类型、建筑用地和街道布局
  4.1.2 形态形成
  4.1.3 环境质量
  4.1.4 城镇景观和建成环境的地方风格
  4.1.5 城市区域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实地观察法
 4.2 差异与不平等: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模式
  4.2.1 因子生态研究
  4.2.2 社会福利模式
第五章 空间和制度框架:公民、国家与市民社会
5.1 公共制度与私人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5.1.1 市民身份、父权制与种族主义
  5.1.2 法律与市民社会
  5.1.3 城市治理的变化特性
 5.2 法律意义的城市空间 
  5.2.1 大都市区分化及其空间上的后果
  5.2.2 财政失衡与社会空间不公平
  5.2.3 财政重商主义
  5.2.4 市政月服务分配和社会空间不平等
 5.3 民主政治及其空间架构
  5.3.1 城市治理中关键人物的空间性:选举产生的官员和城市官僚
 5.4 社区权力结构与地方政府的作用
  5.4.1 当代城市的政治经济
  5.4.2 地方政府和社会空间辩证法
 5.5 城市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第六章 住房供给的构成与城市环境的社会生产
 6.1 住房子市场
  6.1.1 私有住房的增长
  6.1.2 私人租房的衰退
  6.1.3 公共住宅的发展
  6.1.4 自愿部门:住房供应的“第三只手”
 6.2 建成环境的社会生产中的主要行为者
  6.2.1 土地所有者与城市形态形成
  6.2.2 建筑商、发展商与利益追求
  6.2.3 设计带来的歧视:建筑师与规划师
  6.2.4 抵押金融商:基于商业利益的社会与空间偏向
  6.2.5 房地产代理商:操纵和强化邻里单元模式
  6.2.6 公共住房管理者:分类与评分

第七章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社会性
 7.1 西方文化中的城市生活
 7.2 城市生活方式与社会理论
  7.2.1 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世界与私人世界
  7.2.2 自我意识:公共世界与私人世界中的认同与经历
 7.3 城市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网络
  7.3.1 关于社会互动的城市生态学理论:作用和结果
  7.3.2 城市环境中的社会互动
第八章 隔离与集聚
8.1 社会封闭、种族主义和歧视
 8.2 少数群体的空间隔离
  8.2.1 定义和测度问题
  8.2.2 外部因素:歧视和结构作用
  8.2.3 集聚: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8.2.4 侨民区、少数群体飞地和特殊人群聚居区
第九章 邻里、社区以及地方的社会结构
 9.1 邻里和社区
  9.1.1 团结性的脆弱
  9.1.2 郊区邻里:社区变迁
  9.1.3 社区与邻里:定义及分类
 9.2 城市地方的社会建构
  9.2.1 城市生活世界:时空惯常化和相互主观性
  9.2.2 结构化和地方的“成形”
  9.2.3 通过空间实践的地方建构
  9.2.4 地方、消费和文化政治
 9.3 建成环境的社会意义
  9.3.1 空间和地方的利用:符号主义和编码的意义
  9.3.2 建筑、审美及社会空间辩证法
第十章 城市中的环境与行为
 10.1 越轨行为的有关理论
  10.1.1 决定论
  10.1.2 拥挤理论
  10.1.3 异化
  10.1.4 合成理论
  10.1.5 亚文化理论
  10.1.6 结构主义理论
  10.1.7 多因素解释:违法犯罪的例子
 10.2 认知和感知
  10.2.1 城市意象的指示性方面
  10.2.2 城市意象的评价性方面
第十一章 身体、性取向和城市
 11.1 性别、异性恋父权制和城市的具化表现
 11.2 性取向与城市
  11.2.1 卖淫与城市
  11.2.2 同性恋与城市
 11.3 残疾人与城市

第十二章 居住迁移与社区变化
 12.1 家庭迁移模式
  12.1.1 迁入模式
  12.1.2 城市内部迁居  
  12.1.3 居住迁移的决定因素
  12.1.4 迁居决策
  12.1.5 寻找新住房
 12.2 居住迁移与邻里变化
  12.2.1 高社会地位的迁移、过滤和空房链
第十三章 城市变化与冲突
 13.1 服务业和便利设施的可达性
  13.1.1 医疗服务的可达性
  13.1.2 可达性的聚集模式:以俄克拉何马市为例
  13.1.3 集聚模式的集聚效应
 13.2 城市重构:不平等和冲突
  13.2.1 服务业和便利设施的分散化和可达性
  13.2.2 再开发与更新
  13.2.3 服务部门重构 
  13.2.4 社会极化
  13.2.5 非正式城市经济
  13.2.6 城市社会的可持续性
专业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