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出入高下穷烟霏——复旦内外的师长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38.00

购买电子书:
  • 著者:120772 
  •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本印时间:2022年03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84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255-8
  • 读者对象:文学爱好者、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及研究者等
  • 主题词: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 人气:78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转益多师亲风雅——陈尚君与复旦内外师长的学缘

 

复旦名师陈尚君,提取过往学术经历中之值得反复咀嚼的片段,写前贤今哲,谈治学感悟,体会人生,传承学术,育人薪火。

 

显示全部序言

自  序

本书用为题目的这句诗,出自唐韩愈《山石》,写他黄昏投寺到次日登程告辞的经历,唐宋时极负盛名。金元好问批评秦观云:“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即认为这样的诗方可称作丈夫诗。清人方世举《韩昌黎诗编年笺注》更依据韩愈《洛北惠林寺题名》,知此诗所写为贞元十七年(801)七月二十二日事,同行有友人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所投寺即惠林寺。不妨先将全诗抄录于下: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前八句写黄昏到寺,寺景如画,寺僧殷勤接待,引导观看佛画,且为整理床席,安排晚餐,虽不丰盛,已足温饱。下二句写夜宿感受,安静而有月光入室,契合住寺之氛围。再后六句写清晨离开之感受,烟雾弥漫,变化倏忽,道路曲折高下,景观烂漫红绿,幻变无穷,山中远离尘嚣,作者感受在此生活的随率惬意。最后四句引发议论,美好如此,正是人生最好乐园,何必重回俗世,为事务所局束呢?
韩愈因此一夜经历而感慨人生,我也乐意摘其一句以概述自己的学术经历。就此句诗言,“出入”是偏正结构,这时是“出”,其实也就是昨天“入”的山径。山路时往高处行,时向低处绕,曲折多变,坎坷不平。早晨离开时,雾气笼罩,“无道路”是说道路看不清楚。烟霏是在流动变化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释此句七字“极浓缩精炼,显示出诗人一会儿往高处攀登,一会儿往下行走,一会儿走出烟雾,一会儿又隐入烟雾的情景,一‘穷’字写尽诗人‘高下出入’于‘烟霏’的淋漓兴会”。韩愈的感受,其实也是每个生活在现世的人必然会有的感受。出生无法选择,求学求职求偶是可以选择的,但谁又能保证你的每一次选择就正确呢?烟雾弥漫的现世,你能看清的永远只是眼前一瞬。学术可能是更复杂的人生,任何人初入此途,都会感觉眼前无路,坎坷艰难。当然会有朋友,会有同学,会有老师,会有亲人,谁能引领你走出迷途呢?读禅宗灯录,可以看到很多高僧都曾有遍参山林、未得机缘的经历,后来之得契法会,言下大悟,是经久不歇遍访名师后的偶然遭际,是“出入高下穷烟霏”后的最终收获。借此句诗,我愿略述自己的学术经过与感慨,更为自己曾亲炙名师,并在读书与交往中得与前贤今哲欣会请教,感到庆慰。
我现在任教于复旦大学,专业是古代文学,特别致力方向是唐一代文史研究与基本文献建设。我家先人没有涉足文史研究领域者,我本人的求学经历也颇多坎坷,何以走上这条道路,自己也不能完全说清楚。首次踏进这所大学,是1966年秋大流动时期,此前仅读初中一年级,知道有大学,并不知道大学如何分科,如何教学,还有人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此后融入广阔天地,知道有《唐诗三百首》时已经快二十岁了。同一个单位有来自南通中学的不少高中生,经常说到他们的老师严迪昌与古典诗词,因此跟着读到《中国文学史》与《苏东坡集》,还有各种中外名著,不少是残本。严先生后来以治清词名家,认识他已经在2000年以后,谈及往事,颇多感慨。
……
随时间推移,年事渐增,方悟如我之一辈,虽出身稍晚,恰遇天地翻覆之大时代:一则社会稳定,国家升平,有四十年得以从容学术,前辈难奢望也。二则对外开放,海禁大通,得以从容海外,见不同气象之研究;广涉异域,沟通别种之文化。眼界大开,新说纷呈,学术更多元也。三则科技日新,观念日新,从写作手段到文献检索,从善本公开到信息及时,无论做何路学问,都是千载难逢的机缘。我个人之工作也经历几段不同之变化。初期如前述,在本校而安静求学,得指点而稍悟学理。其后则广交海内外学术同道,向不同领域前辈多方请教,更难得的是多次在海外访学与任教,学术兴趣也有显著变化。
收入本集中之文章,为历年因各种不同原因而写就,略分四辑。前三辑收前贤,末辑收今哲。从清末走来诸位,唐文治先生于我为师祖,本师少年时受他照拂,感恩终身,故冠于前。次为复旦前辈诸师,尤于本师朱东润先生的学术介绍与论述为详,包括整理遗著之说明,生殁纪念之撰文,公私原因之约稿,及回想往事之感触,其间偶有重复,识者谅之。三为复旦以外之师长,涉及众多不同之领域,部分认识,大多仅在著作中领会治学方法与学术风采。必须说明的是,本人向来无意于从事所谓学术史的研究,也不在意于自己所做工作之预流与否,坚持认为研究前人学术,何如自己开拓学术径路,学术取径可以有大有小,但能言之成理,发前人所未言,就应得到尊重。曾与王水照老师谈到本专业各高校学风之差别,感佩他校名师卓立,后辈相沿,学术相承,易成流派,而本校则各成面貌,取向多元,如我大约是比较极端的个案。是否恰当,向无把握,略述感受,希与圈内圈外朋友分享,更期望听取赐教。
……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尚君,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任重书院院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师从朱东润先生,专治唐代文学与文献。著作有《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唐代文学丛考》《贞石诠唐》《唐诗求是》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为陈尚君教授的学术随笔,凡六十七篇。书名借韩愈《山石》中“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诗句为题,比喻人生遭际,借此叙述其学术经过和感慨。书中有关于其导师朱东润教授的文章多篇,述朱东润先生文学批评、传记文学之成就;另有对王水照、王运熙、刘大杰等复旦中文系老师学术回忆的文章约六篇;还有对陈先生数十载治学年轮中有感之文史大家,如岑仲勉、唐文治、余嘉锡、陈寅恪、傅璇琮、程千帆等治学思路的思考。以学术之笔写回忆之文,将学术、史趣与文笔融合,使得本书内容丰富,耐人寻味。

显示全部目 录

自 序 / 1
夫子何为者 栖栖一代中
——纪念唐文治先生诞辰150 周年 / 3
唐文治谈古文作法 / 18
想到唐文治先生 / 22
章太炎先生:晚年坚守国家民族大义 / 23
章太炎先生的最后五年 / 25
最后的雅集 不朽的完人
——张元济先生的朋友圈和人生志业 / 29

师友琅琊馆学记 / 37
朱东润先生的治学方法
——以《梅尧臣传》为例 / 55
朱东润先生1939 年的学术转型 / 66
探索中国传叙文学发展道路的珍贵记录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八代传叙文学述论》导言 / 78
朱东润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程
——以先生自存讲义为中心 / 99
述朱东润师文存的整理 / 118
修补战火烧残的学术 / 123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 / 126
《朱东润文存》:一位特立独行者的学术和文学 / 130
《大纲》校补本的新内容 / 137
《元好问传》新本整理后记 / 141
元好问的大节 / 144
朱东润师《八代传叙文学述论》自序附记 / 148
朱东润师《楚辞探故》未刊稿两篇附记 / 152
朱东润师《后西征赋》述要 / 154
刘季高先生《斗室诗集》整理说明 / 170
学问是天下最老实的事情
——哀悼王运熙老师 / 172
金针得度后的举一反三 / 179
复旦大学中文系“十老”得名的由来 / 184
随李庆甲先生办会 / 186
《蛾术薪传》编后记 / 190

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弁言 / 195
唐史双子星中稍显晦黯的那一颗
——纪念岑仲勉先生诞辰130 周年 / 204
岑仲勉先生《元和姓纂四校记》的成就和整理本 / 218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 / 223
述陈寅恪先生批读《韩翰林集评注》 / 231
《陈寅恪文集》与近四十年学术转型 / 236
瞿蜕园解读刘禹锡的人际维度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评述 / 242
张煦侯及其《通鉴学》 / 264
冯振与无锡国专 / 273
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成书过程和学术成就 / 277
逆境中成就大事业
——读《全宋词审稿笔记》以纪念王仲闻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 290
杜甫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萧涤非先生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初读记 / 303
钱锺书先生批评拙辑《全唐诗续拾》的启示 / 310
方志彤先生《诗品作者考》阅后的一些感受 / 319
严耕望先生唐史文献研究方法发微 / 323
柴德赓先生《新五代史》点校本是前期工作的记录 / 336
范祥雍先生:校勘学的目标是追求还原古籍的可靠文本 / 340
回忆孙望先生 / 343
想到程千帆先生 / 347
施蛰存先生给我的一封信 / 351
回忆我与杨承祖先生的交往点滴 / 355
吴熊和先生:亲切温和的词学大家 / 361
花开花落皆安命 但开风气不为师
——悼念傅璇琮先生 / 364
唐代文史研究的典范著作
——评傅璇琮先生《唐翰林学士传论》两种 / 374
傅璇琮先生著作获思勉奖点评 / 394
陶敏先生:将一生献给唐代文学研究 / 397
陶敏先生《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程》附记 / 404
陶敏先生的遗著 / 406
赵昌平先生的唐诗研究
——《赵昌平文存》序 / 410
我知杨镰 / 418
摸清明代文学的家底 / 423

亲身经历唐诗研究的黄金时期 / 429
学术承传的意义
——祝贺王水照先生八十大寿 / 440
气象恢宏的文话总汇
——读王水照先生编《历代文话》有感 / 444
重读《古小说简目》 / 448
刘学锴先生的温庭筠研究 / 452
读陈允吉师新著《追怀故老》 / 456
讲清杜甫离开草堂的缘由 / 461
初读《林继中文集》 / 465
他山攻玉 各拥玲珑
——《日本唐代文学研究十家》的学术示范意义 / 469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自  序

 

本书用为题目的这句诗,出自唐韩愈《山石》,写他黄昏投寺到次日登程告辞的经历,唐宋时极负盛名。金元好问批评秦观云:“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即认为这样的诗方可称作丈夫诗。清人方世举《韩昌黎诗编年笺注》更依据韩愈《洛北惠林寺题名》,知此诗所写为贞元十七年(801)七月二十二日事,同行有友人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所投寺即惠林寺。不妨先将全诗抄录于下: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前八句写黄昏到寺,寺景如画,寺僧殷勤接待,引导观看佛画,且为整理床席,安排晚餐,虽不丰盛,已足温饱。下二句写夜宿感受,安静而有月光入室,契合住寺之氛围。再后六句写清晨离开之感受,烟雾弥漫,变化倏忽,道路曲折高下,景观烂漫红绿,幻变无穷,山中远离尘嚣,作者感受在此生活的随率惬意。最后四句引发议论,美好如此,正是人生最好乐园,何必重回俗世,为事务所局束呢?

韩愈因此一夜经历而感慨人生,我也乐意摘其一句以概述自己的学术经历。就此句诗言,“出入”是偏正结构,这时是“出”,其实也就是昨天“入”的山径。山路时往高处行,时向低处绕,曲折多变,坎坷不平。早晨离开时,雾气笼罩,“无道路”是说道路看不清楚。烟霏是在流动变化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释此句七字“极浓缩精炼,显示出诗人一会儿往高处攀登,一会儿往下行走,一会儿走出烟雾,一会儿又隐入烟雾的情景,一‘穷’字写尽诗人‘高下出入’于‘烟霏’的淋漓兴会”。韩愈的感受,其实也是每个生活在现世的人必然会有的感受。出生无法选择,求学求职求偶是可以选择的,但谁又能保证你的每一次选择就正确呢?烟雾弥漫的现世,你能看清的永远只是眼前一瞬。学术可能是更复杂的人生,任何人初入此途,都会感觉眼前无路,坎坷艰难。当然会有朋友,会有同学,会有老师,会有亲人,谁能引领你走出迷途呢?读禅宗灯录,可以看到很多高僧都曾有遍参山林、未得机缘的经历,后来之得契法会,言下大悟,是经久不歇遍访名师后的偶然遭际,是“出入高下穷烟霏”后的最终收获。借此句诗,我愿略述自己的学术经过与感慨,更为自己曾亲炙名师,并在读书与交往中得与前贤今哲欣会请教,感到庆慰。

我现在任教于复旦大学,专业是古代文学,特别致力方向是唐一代文史研究与基本文献建设。我家先人没有涉足文史研究领域者,我本人的求学经历也颇多坎坷,何以走上这条道路,自己也不能完全说清楚。首次踏进这所大学,是1966年秋大流动时期,此前仅读初中一年级,知道有大学,并不知道大学如何分科,如何教学,还有人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此后融入广阔天地,知道有《唐诗三百首》时已经快二十岁了。同一个单位有来自南通中学的不少高中生,经常说到他们的老师严迪昌与古典诗词,因此跟着读到《中国文学史》与《苏东坡集》,还有各种中外名著,不少是残本。严先生后来以治清词名家,认识他已经在2000年以后,谈及往事,颇多感慨。

……

随时间推移,年事渐增,方悟如我之一辈,虽出身稍晚,恰遇天地翻覆之大时代:一则社会稳定,国家升平,有四十年得以从容学术,前辈难奢望也。二则对外开放,海禁大通,得以从容海外,见不同气象之研究;广涉异域,沟通别种之文化。眼界大开,新说纷呈,学术更多元也。三则科技日新,观念日新,从写作手段到文献检索,从善本公开到信息及时,无论做何路学问,都是千载难逢的机缘。我个人之工作也经历几段不同之变化。初期如前述,在本校而安静求学,得指点而稍悟学理。其后则广交海内外学术同道,向不同领域前辈多方请教,更难得的是多次在海外访学与任教,学术兴趣也有显著变化。

收入本集中之文章,为历年因各种不同原因而写就,略分四辑。前三辑收前贤,末辑收今哲。从清末走来诸位,唐文治先生于我为师祖,本师少年时受他照拂,感恩终身,故冠于前。次为复旦前辈诸师,尤于本师朱东润先生的学术介绍与论述为详,包括整理遗著之说明,生殁纪念之撰文,公私原因之约稿,及回想往事之感触,其间偶有重复,识者谅之。三为复旦以外之师长,涉及众多不同之领域,部分认识,大多仅在著作中领会治学方法与学术风采。必须说明的是,本人向来无意于从事所谓学术史的研究,也不在意于自己所做工作之预流与否,坚持认为研究前人学术,何如自己开拓学术径路,学术取径可以有大有小,但能言之成理,发前人所未言,就应得到尊重。曾与王水照老师谈到本专业各高校学风之差别,感佩他校名师卓立,后辈相沿,学术相承,易成流派,而本校则各成面貌,取向多元,如我大约是比较极端的个案。是否恰当,向无把握,略述感受,希与圈内圈外朋友分享,更期望听取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