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浮世精绘:苏州弹词长篇中的江南社会 平装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分享到:

定价:¥68.00

  • 著者:185499 
  •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本印时间:2022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75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659-4
  • 读者对象:对苏州评弹、江南地方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和一般读者
  • 主题词:苏州弹词文化史华东地区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见树又见林,从苏州弹词长篇中一览明清江南社会

本书从社会文化史角度入手,以苏州弹词传统长篇为研究切入点,将传统长篇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与社会其他要素、环境等的互动详细展开,运用史实与弹词文本,亦庄亦谐,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此外,本书另辟蹊径,从弹词书目的角度阐明苏州弹词的艺术本质,提炼出了研究传统长篇“流动性”的方法,对“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具有补益价值。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付楠,江西南昌人,任教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史,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出版艺术评传《别开生面书岁华•赵开生》,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长篇是苏州评弹艺术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长篇经历了艺人、文人、听客、出版商等众多群体的集体建构,形成了以相对固定的情节为骨架和开放式的故事框架为编创空间的特殊叙事模式,这使长篇成为一种集文学性、生活性和教化功能于一身的通俗文学样本。《浮世精绘:苏州弹词长篇中的江南社会》以弹词传统长篇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着眼于“书内”,探讨了传统长篇主要情节中衍生出的关于科举、忠奸、两性的话题,并展示了经过艺人二次创作后融入其中的世俗生活图景;另一方面则立足于“书外”,考察了传统长篇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流变历史。

显示全部目 录

分序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传统长篇
二、江南社会
三、传统长篇中的共性表达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苏州弹词的研究成果
二、其他戏曲、曲艺的研究成果
三、江南区域社会史研究成果
第四节 弹词传统长篇与江南社会的互动
第一章  书中骨:传统书目中的官绅生活描写
第一节 书目中的官员群体
一、官员形象
二、忠奸斗争:书目中的官场生态
三、书目中所反映的官员职能
第二节 书目中的士绅
一、书目中的士绅形象
二、士绅的家庭生活
三、士绅的权力表现
第三节 论功名——书目中的科举意识
一、小民看科举
二、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的科举状况
三、科举对江南区域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众生相:弹词传统长篇中的市井人群和世俗社会
第一节 传统弹词长篇中的浮世众生
一、僧道和民间宗教人群
二、市井商贩及相关从业人员
三、婢从仆役
第二节 弹词长篇中的明清社会风俗
一、岁时民俗:端午节
二、宗教风俗:吕仙崇拜和“吕仙诞”
三、丧葬礼俗
第三章  压制与适应:弹词传统长篇的演化道路
第一节 受压制的火种:清代说书的表演情况
一、清代说书表演的兴盛
二、清代官府对说书表演的查禁
第二节 雅化和转移:弹词艺人和传统长篇的应对
一、雅化的适应:马如飞和《珍珠塔》
二、改头换面和另寻他处:苏州申氏家族与《玉蜻蜓》
第三节 到上海去:传统长篇的新机遇
一、“吴宫花草移植沪上”
二、租界环境的包容性
三、传统长篇的多形式移植
四、弹词文本出版的兴盛情况
结语  “流动”的评弹传统书目
余论  评弹对社会的影响——以20世纪50、60年代评弹作品为主的考察
参考文献
致谢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弹词长篇中有不少的“恶僧”形象,如《双珠球》中的恶僧超凡本就罪行累累,更是故意灌醉朱求冒充赴约,企图对陈美云下手,然后因身份泄露杀死婢女海棠;《描金凤》中的报国寺恶僧强掳妇女、囚禁淫乐,甚至将微服私访的白巡抚扮成活佛塑像准备烧死灭口;《玉夔龙》中的白雀寺众僧则更加夸张,不仅杀人越货、强掳妇女,还将白雀寺变成朝中奸党造反的据点之一。这些恶僧形象丑恶,所犯罪行也差不多千篇一律,即杀人和淫辱妇女,是对僧人所代表的佛教戒律最大的颠覆。这种对僧人的丑化行为既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现实的折射,也是宗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从法海形象的演变过程或能观察地更为清晰。《白蛇传》中的法海是僧道角色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案例,因为白蛇故事的原型始于唐代,当中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法海形象的原型是《西湖三塔记》中的奚道士,这一故事收录于明嘉靖朝钱塘人洪楩所编的《清平山堂话本》中,根据任访秋的研究,《西湖三塔记》可能创作于元代至明初时期,此时的奚道士是一位法力高强、救男主角性命于恶妖之手的正面形象。到了晚明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法海取代了奚道士出现,故事内容开始趋近于现今的《白蛇传》,但法海也是接受了男主角许宣的求救才出手降服青白二妖,所以依然是正面形象。直到乾隆三十六年的方成培改编本《雷峰塔传奇》出现,才奠定了如今白蛇故事的基调和大概框架,这一改编本是在广泛吸收民间艺人创造成果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方本增加了《端阳》《求草》《断桥》《捷婚》等为白蛇增加人情味的回目,使白蛇的形象转变为温婉贤淑的完美妻子形象,并加重了白蛇与许仙婚姻美满、情投意合的细节描写,才使得法海的形象变得冷酷无情起来。法海形象变化的原因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基本可以总结为晚明“重情”的思想风潮和对传统伦理秩序的反叛。但若是与上文所列举的“恶僧”形象相比对,就会发现法海形象的反面化和这些“恶僧”形象的普遍出现时间相差并不远。《描金凤》的最早演出者是咸同年间艺人赵湘州,《双珠球》是道光年间艺人颜春泉根据唱本改编,《玉夔龙》的最早刊本是道光元(1821)年废闲主人本,由于弹词文本的流传改编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可塑性,这些故事的出现年代肯定要远远早于上文所列的时间。而且对僧人恶行的描写在明中期之后的文学创作中有很多例子,如《水浒传》和冯梦龙编写的“三言”中都有不少,弹词长篇只是承接了这种文学脉络。可以说“恶僧”“淫僧”形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广泛出现,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佛教世俗化现象强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