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29辑)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

分享到:

定价:¥9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本印时间:2023年12月
  • 开本:32页数:394页
  • ISBN:978-7-100-22774-2
  • 读者对象:高校文史研究师生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旨在探讨中国文化的渊源流变,兼顾中西文明的交汇因缘

刊古籍文献专论,务求征实;
读史观澜,疏通致远。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广恩,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著作及古籍整理著作8部,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文献》《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多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校级奖励。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是由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刊于1990年。该刊创立伊始,其根本宗旨即很明确:整理研究历史文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创刊以来,本刊坚持这一宗旨,坚持为国家实施文化战略政策服务,贯彻严谨、笃实的学术作风,矢志不懈地努力将本刊打造成为传播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平台。本刊立足古籍文献,综合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研究方向,旨在观照中国文化的渊源流变,兼顾中西文明的交汇因缘。

显示全部目 录

文献考辨
读《宋史》“太祖朝”札记  /顾宏义 
曹植诗赋互渗的表现及其阶段性特征  /雷恩海  欧阳一锋 
《八家后汉书辑注》献疑数则  /张寅潇 
《玄中记》的著录、版本与书籍性质  /曾肖 
缪荃孙《藕香零拾》本《静轩集》校勘辨析举隅  /唐倩若 
明儒黄佐诗文系年考辨  /刘敬宜  陈广恩 
新出《宋元学案补遗》抄本残卷校读记  /赵灿鹏 
专题研究
清同治三年天主教“会稽置产”案分析  /康志杰 
朝鲜王朝蒙学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  /刘永连  赵利雯 
唐代中后期的公私书画收藏  /李芳瑶 
唐末五代成德节度使王氏家族史事考证  /向传君 
宋代宗庙祭礼与雅乐运用  /刘茜 
《童幼教育》与中欧教育会通的最初尝试  /陈才俊 
从英属海峡殖民地到法属印度支那  /吴青  平兆龙 
岭南文化研究
颠覆林大钦:论潮州歌册《翁万达全歌》的民间话语流动  /詹晓悦 
论明代中后期右江区域格局的流变  /麦思杰 
罕见文献
《全宋文》失收南宋类书序跋辑考  /王京州  武文杰 
晚清驻日公使何如璋致周恒祺书札七通考释  /刘兴亮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征稿启事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童幼教育》是晚明来华天主教耶稣会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1566—1640)用中文撰写的教育著作。据考证,此书大约出版于1632年。高一志1604年抵达广东澳门,1640年去世于山西绛州,在华传教长达36年。他不仅在晚明西方来华传教士中“以著作宏富及文笔畅达见称”,撰写出版中文著作甚多,成为其时在华“最优越的耶稣会士写作家之一”,堪称学贯中西的“大汉学家”,而且是“第一个有志于向中国简单介绍西方教育体系的人”。他撰著的中文著作广涉哲学、宗教、伦理、教育、修辞学等人文学领域,其中《童幼教育》《励学古言》《修身西学》《齐家西学》《治平西学》等教育著作,对西方教育思想在明末清初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教育的思想启蒙影响颇巨。《童幼教育》被学术界视为“中国和欧洲之间教育学的最早接触”,该书“第一次将西方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思想介绍到中国”,是“第一本较为系统地传播西方中世纪儿童教育方面的专著”和“最早引入西洋古典人文学及基督(宗)教伦理观念的儿童教育书”,故被誉为“明清之际儿童教育论著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该书还是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士“首部系统介绍当时西方人格教育的专著”。《童幼教育》的宗旨是向中国士绅推介欧洲古典及文艺复兴教育思想, 所以虽以“童幼”命名,然阐述之理念并非限于儿童教育。
一、《童幼教育》的撰著与问世
高一志1566 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省特罗伐雷洛市(Trofarello)一个地位显赫、信仰虔诚的贵族家庭。他出生之时,正值新创立的天主教修会耶稣会大肆兴办学校、热衷发展教育之际。伴随高一志成长的时代,也是耶稣会制订的旨在培育青少年道德与理智的“教育计划”日臻完善的时期。高一志在都灵的耶稣会学校接受 了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1584年,18岁的高一志正式加入耶稣会,潜心研习灵修、哲学与神学逾12年,并领受司铎圣职。1597年,高一志在米兰布雷拉学院毕业时,因学习成绩优异而被聘为该院教授,主讲哲学、神学、修辞 学等人文学课程,直至1603年从意大利出发前往中国传教。在米兰布雷拉学院的这段教学经历,为他后来向中国士绅传播西方学术并取得卓越成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