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本土阐释学的精彩演进 精装

分享到:

定价:¥68.00

  • 著者:2696 
  • 出版时间:2025年11月本印时间:2025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31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222-5
  • 读者对象: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史学史、文献学,文学理论研究的高校师生,对历史、文学感兴趣有一定学术基础的读者
  • 主题词:史学史阐释学研究中国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中国本土阐释学——公羊学的精彩演进。 

“阐释学”这一领域近年来颇受国内学者关注,所涉及的大多是国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应形成阐释学的中国学派,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阐释学体系。为此,不但要深入研究西方阐释学的学术成果,同时必须深入发掘和总结本国的资源。就这个领域而言,儒家春秋公羊学这一“中国本土阐释学”恰恰不能缺席。作为今文学派主要代表,其学说体系上起先秦,上下推演长达两千年,以其抱持的历史进化和倡导变革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独树一帜,于西汉及晚清这两个中国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大盛于世,对于社会进程和学术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构成史上之奇观。在本书中,作者首次界定春秋公羊学说是中国本土阐释学的优秀代表,掌握丰富史料,站在时代高度,逐次阐释理论问题,其论述视野开阔,议论酣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本书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学术创新意义,而且能够激发民族创造力,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国学术精华走向世界。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其泰,男,1939年10月出生,广东丰顺人。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陈其泰史学萃编》(九卷)、《中国史学史•近代卷》、《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历史学新视野——展现民族文化非凡创造力》、《百部经典•文史通义(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通向马克思主义》等著作十余种。主编《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分获北京市第九届、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著《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五卷本,共240余万字,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所著《陈其泰史学萃编》荣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人民日报》、《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1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阐释学属当前学术热点,为此必须首先重视发掘和总结本国的学术资源,而春秋公羊学说是“中国本土阐释学”的优秀代表,它上下推演长达两千年,理论成果繁富,具卓越智慧和深邃哲理。在本书中,作者逐次阐释了春秋公羊学的政治性、变易性、解释性三大特征;历代公羊学名家结合不同的时代条件对“大一统”“三世说”“通三统”“夷夏可变论”等重要命题所作的理论阐释;公羊学说在西汉和晚清时期两次风靡于世的社会基础,以及在政治、文化领域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晚清公羊学双轨并进的哲理启示;公羊学变易观何以成为晚清接受西方近代进化论的桥梁;公羊学说的现代意义等重大理论问题。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今文公羊学说的独具风格和历史命运
阐释学视野下公羊学“三世说”的精彩演进
晚清公羊学盛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晚清公羊学复兴的社会文化条件与演进特色
经学史上的独特景观:论晚清公羊学的理论创造活力
晚清公羊学双轨并进及其哲理启示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渊源和演进
公羊学说与晚清历史文化认同的推进
传统历史阐释学激活当代学术
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
创造性阐释司马迁杰出思想
西汉人心目中的《春秋》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今文公羊学说的独具风格和历史命运
一、理解公羊学说的钥匙
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公羊学说作为今文经学派的中坚,曾经在思想领域和政治领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而其历史命运之陡升陡降,近乎离奇。在西汉时代,今文公羊学说盛行于世,不但学者宗从,而且受到帝王的尊奉;到东汉末以后,它却消沉达一千余年。到了清朝中叶,才有学者重新提起,随之崛起,至嘉道年间,由于封建社会已到衰世和外侮的逼迫,今文公羊学说经过进步思想家的改造,成为批判专制、唤起人们危机意识的武器。晚清维新派人物更把它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糅合,锻造成倡导维新改革的理论纲领,公羊学在社会上风靡一时;而晚清“新学”的传播,也得力于公羊学说对旧思想体系的冲决作用至巨。
今文公羊学说在19世纪末最后一次波涛涌起,距离今天时间并不算遥远。可是,近几十年来,对于这一在历史上曾两度成为“显学”、与中国历史进程和学术变迁曾经大有关系的学说,除有一二学者加以探讨、评论外,则绝少有人提起,甚至还使人感到陌生得很。产生这种情况,固然与时过境迁、往事容易淡忘有关,而远为深刻的原因是,公羊学说在理论上具有独特性,如果以长期流行的古文经学眼光对待,会感到不好理解甚至怪诞诡异。它的理论发端是极其古朴的,而经过长期的推演,却发展成复杂的体系;它具有进步的、富有哲理性的学说精华,却包含在“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的外在形式之中,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有独创性的命题。这就必须仔细地寻绎公羊学家的论著,深入地作具体分析,解开其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探究和诠释其独特的命题。
近代著名的今文学大师康有为对此曾有过很恰切的比喻:如同不懂四元、借根、括弧等就无法解开算学题一样,若对公羊学的“大一统”“张三世”“通三统”等无所知,就无法理解公羊学说。掌握其理论命题这把钥匙,结合不同时代条件的变迁,方能对这一联系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儒家学派之演进脉络,以及它所经历的戏剧性命运,作出一番清理和总结。 
二、公羊学主体的形成及其学术特色 
公羊学说的源头,在于《春秋》之“义”;而《公羊传》对《春秋》大义的解释,便构成了公羊学说的核心。《春秋》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又是我国最早的编年史,它记载自鲁隐公至鲁哀公共二百四十二年史事,只用了大约一万五千字,文字最少的一条只有一个字。传统的说法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册修成《春秋》,如司马迁所说,孔子“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历来绝大多数学者对此没有怀疑。记载如此简略的《春秋》,在两千多年中国学术史、政治史上却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春秋》简略的文辞寓含着孔子的褒贬书法,孔子借此表达他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理想,这就是《春秋》重“义”的特点。如《史记》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公羊传》即以口说相传,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 
与公羊学派的认识相通的,是儒家巨擘孟子,他对《春秋》重“义”作了精辟绝伦的评价,认为《春秋》的“义”具有纲纪天下的作用,孔子修《春秋》是“行天子之事”。孟子将孔子修《春秋》的事业与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这些人物对中国统一之历史功绩相并列,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深刻地说明,《春秋》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因目睹王室衰微,原有的政治秩序陷于崩坏紊乱,恐惧日后情形将越发不可收拾,他要挽狂澜之既倒,于是采取修《春秋》的方式,以褒贬为手段,重整纲纪,匡正君臣上下关系,明是非,别善恶,要使社会恢复到他所希望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下有道”局面。孔子这样做,是针砭世事以垂法后人,具有极大的政治威力,因此才使“乱臣贼子惧”。孟子又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进一步说明修《春秋》的意义在于继承“王天下”、实现中国统一的大事业,在史事、史文、史义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史义”, 此乃行天子之事,为后世立法。 
《春秋》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但从其简略的文字难以理解),是依靠《春秋公羊传》专门解释其中的“微言大义”,凸现《春秋》纲纪天下的作用,并由此形成了公羊学说的核心,在儒学中独树一帜。《公羊传》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按古人所极言,“其旨数千”。举其最为关键者,有如下四项。 
首先是“大一统”观念,它被放在全书的首要地位,上升为儒家的重要理论,因而在历史上产生了难以比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