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铁道游击队 平装经典名著大家名作

分享到:

定价:¥35.80

  •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本印时间:2019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68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7308-7
  • 读者对象:中学以上学生,文学研究师生,对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 人气:785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铁道线上的英雄史诗


名人推荐:
铁道游击队的壮丽史诗,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碑,是抗日军民万众一心用血肉之躯铸成的一座无形的丰碑。
——原铁道游击队长枪三中队指导员 张静波
           
作家(知侠)的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我不能忘本,我是一个苦孩子长大的,我要为人民群众而写,我要为新中国而写”。这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真正人民作家为人民而写、为祖国而写的一腔热血的火热情怀和博大胸襟。
——诗人、书法家 朱树松
 

《铁道游击队》是一部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它以文学化的文字为媒介重塑了真实地发生在铁道线上的“飞虎队”的故事,将血雨腥风又诡谲复杂的历史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我们仿佛亲身去那个特殊的年代走了一遭。在和平年代,我们更该读这样的经典,以忆苦思甜,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本丛书大家名译(作),品质卓越, 突出典藏价值,无论从内容到装帧设计,均高品质呈现。
内容上选取著名作家作品及翻译家经典译作,完美呈现文学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核心。理念上此套丛书以“价值阅读”为导向,开启全新的名著新阅读模式,旨在让名著阅读更贴近人生成长,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内容编排上,将“价值阅读”这一核心理念,全方位的贯穿在书的各个环节:品质关键词、重点段落哲理启示、哲理名言摘录记忆。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对作品的理解,书中还设置了无障碍阅读、人物关系表等基础板块。在装帧设计上,选取绿色环保瑞典进口纸印刷,极具典藏价值。
本丛书还得到了教育界和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极力推荐,百余位教育专家、省市教研员审定,百余位文学家以及著名评论家对该丛书给予厚望并为之寄语,百余家大众媒体争相报道。
 

显示全部序言

浩荡在字里行间的英雄气息
——重读《铁道游击队》
我小时候是个《铁道游击队》迷。连环画有好几个版本,记得有一本还包了牛皮纸封面;电影只要在我村和我村附近演,我就看,看了几十遍,好多经典台词,说上句,我都能很准确地接上下句。当然,最钟爱的是电影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上初中时,在村大队饲养棚里看过半本残缺的《铁道游击队》小说,曾经为这部来自民间的传奇故事所感动。再后来,看了同名电视剧。
在刘知侠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深入采访了刘知侠夫人刘真骅老师,听她讲述刘知侠的故事,又查阅刘知侠同志在战争年代发表在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后成为华东局机关报,今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上的战地报道,对前辈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而重读纸页发黄的《铁道游击队》,依然被刘知侠那质朴语言书写出的英雄气息所感染,它唤醒了我童年看黑白电影和翻连环画时的记忆,脑海中晃动着英雄们潇洒而壮烈的身姿。
经典都是经过时间淘洗的。《铁道游击队》1954年初甫一面世,在读者中就引起强烈反响。新书上柜不久便告罄,当年再版。刘知侠一举成名。可动乱年代,小说成了“大毒草”,被否定,被销毁,刘知侠也成为“黑线”人物,蒙受冤屈和凌辱。时间过去了六十多年,《铁道游击队》以其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民间性列为红色经典。可以说,刘知侠和《铁道游击队》一起经受住了风霜考验。
这是一本亲历过战争洗礼的坚强战士倾心描摹出的“委托书”。刘知侠在小说“后记”中说,“《铁道游击队》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写出的”。让刘知侠最难忘的是,日寇投降后,游击队员们新年会餐,他们把一桌最丰盛的酒菜,摆在牺牲了的战友的牌位前边,平时喝酒喜欢猜拳行令,可是这一次却都沉默着喝闷酒,他们隔着酒桌望着牺牲了的战友的牌位,以最古老的形式悼念。他们有两个愿望,一是立个纪念碑,一是希望刘知侠把他们的事迹写成书。刘知侠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是学习军事的,经历过各种残酷的战争场面,一个个战友的英雄壮举,感染着他,感动着他,激励着他,把共产党人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的凛然正气写出来,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刘知侠的书写,是建立在数不清的英雄故事之上的。他把看到、听到、想到、悟到的,都记下来。刘洪、王强、李正、彭亮、小坡、芳林嫂等,是刘知侠给战友们命名的代号,他们每个人身上都积淀着游击队员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这是血写的文字,不是书斋里虚构出的“烽烟”,没有象牙塔里长出的“战壕”,更没有穿越的“手撕鬼子”一样的荒唐透顶的游戏笔墨。刘知侠不是无病呻吟,为写而写,而是如骨鲠在喉,不得不写。知侠所写,是战友间心与心的交流,是没有杂质的、是透明的、是有温度的、是掏心窝子的话,不能说字字如钉,但拳拳之心可鉴也。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铁道游击队》就是血写之书,内里的光泽透过历史的烟尘熠熠闪光,这夺目的光泽,无法掩盖,也掩盖不了。在《铁道游击队》中,最根本、最深层、最永恒的是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山河破碎、国破家亡,面对这一切,是共产党站出来,让拥有家国情怀的普通人聚拢在一起,杀鬼子、除汉奸、扒火车、反扫荡,捍卫家园。刘知侠写出了中国人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骨气和底气,写出了中国人捍卫国土、维护尊严的激情与豪情,写出了共产党作为主心骨在敌后战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信仰的“礼敬书”。一群自由散漫、目不识丁的“煤黑”,像自由散漫的万千雨点,因了党的唤醒,就有了主心骨,滴入民族独立的滚滚洪流中。他们一点点地挣扎着、痛苦着、成长着、超越着,逐渐从赌钱、喝酒、打架,向想正事、干大事、谋长远转变,从关心自己到关心他人,超越一己之悲欢;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小写的人,变成大写的人。“他们的拳头,已不是仅在一时愤怒之下才紧握了。他们身上已灌输了永不会枯竭的力量,拳头不但有力地打击出去,而且知道打在什么地方了。”为了信仰,为了主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头断血流敢牺牲。字里行间充盈着对信仰力量的歌颂,充盈着对健康成长者的礼赞,充盈着对人生大境界的礼敬。
刘知侠可谓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的一名战士。刘真骅老师一直珍藏着刘知侠的烈士证。她回忆说,1991年9月3日,青岛市政协召开老干部国际形势座谈会,刘知侠发言时,对“东欧剧变”局势忧心如焚,慷慨陈词,他去拿杯子,拿了两把没拿着,有位老同志说,知侠你别这么激动,咱们还有群众哪!刘知侠说:“对!群众!群众!……”就这样突发脑出血,倒在了讲台上……刘真骅说,知侠爱说自己是个老兵,这个老兵死在了战场上,这个作家死在了呐喊中,像他的战友一样成为烈士。这就是刘知侠,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只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刘知侠周身有一种气场,放射出一个强者的生命光芒。他历经磨难,但一点儿也不缺“钙”,精神就是他的“钙”,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他铁骨铮铮。
这是一首向善向上、乐观透明的“战地浪漫曲”。“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同名电影的主题曲,恰是小说的主旋律。刘知侠用现实主义结构作品,但是不乏浪漫格调。游击队员们的时光,没有哪怕一分钟是行尸走肉的,浑身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坡被捕,做苦役,趁敌不备,逃跑时被两个鬼子发现了,一列车已经跑过大部分,只剩下最后几节了,“只见小坡的身影一闪,随着一阵锵锵开去的火车,就不见了”。小坡扒火车的动作是何等敏捷啊,“身影一闪”!当鬼子正纳闷时,“小坡已经躺在火车上的麻袋堆里,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在快乐地唱着他久已不唱的‘铁流两万五千里……’了”。顽皮的小坡,在铤而走险中多了些浪漫意味,刘知侠还原了硝烟弥漫背景下的人性之美。
《铁道游击队》书写的是英雄传奇,颇有意味的是,围绕这本书,又产生了新的传奇。在“文化大革命”中,刘知侠被关押,为了保命,他用刮脸刀将双人床单割成条(不敢撕,门外有看守),把床单条绑到暖气片上,从文联机关的三楼顺下,因床单条不够长(还差两三米)他毅然跳下,把脚崴了,他跛着脚趁天色未明逃到《铁道游击队》中“芳林嫂”的原型之一刘桂清家。狼狈的刘知侠,全身竟没有一块地方不是青紫色的,刘桂清这位战争年代掩护铁道游击队的“芳林嫂”,在动乱年代又伸出了温暖的手,挽救了刘知侠。
革命历史,是一种传承共产党人优秀红色基因的正能量,它既是“定位仪”,也是“平面镜”,更是“教科书”,能够帮助共产党人明晰自己的历史方位,清醒客观地看待自己,获取深邃的历史智慧,获得为人民事业而奋斗的无穷力量。刘知侠始终以战士的姿态,理直气壮地讲革命故事,理直气壮地写革命传统,理直气壮地歌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像当年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坚守阵地一样,坚守着这片精神高地。他如一团火,代替他死去的和活着的战友在说、在诉。《铁道游击队》《红嫂》《战地日记》等就是一部部滚烫的“信史”,“信史”如无人书写,英雄就湮灭无闻。刘知侠不朽,在此矣。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刘知侠成长于革命的队伍中,来自英雄的战壕里,惺惺相惜,他对英雄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他不但“身入”“心入”,更重要的是“情入”,是爱入骨髓,他用满腔热血写就了《铁道游击队》这部英雄赞歌。
我想,《铁道游击队》的一次次出版,是对包括刘知侠在内的革命先辈们的最好纪念,让浩荡在字里行间的英雄气息在天地间流传,这当然也是刘知侠同志所最愿意看到的景象。
逄春阶  
2018年6月3日上午于济南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铁道游击队》是现代作家知侠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发生的英雄故事。以刘洪、王强为首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煤矿铁路的掩护,在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他们的事迹感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简介:知侠(1918—1991),本名刘知侠,河南省卫辉市人。1938年3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军事,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38年发表作品以来,著述400余万字,著有《知侠文集》五卷。1954年1月出版的《铁道游击队》是其成名作和代表作,被译成英、法、俄、日等多国文字,曾两次被搬上电影银幕,多次被拍摄成电视连续剧。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还有《飞虎队》《红嫂》《侦察兵》《铺草》等。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王强夜谈敌情 001
第二章 老洪飞车搞机枪 016
第三章 合伙开炭厂 031
第四章 来了管账先生 045
第五章 政委和他的部下 058
第六章 小坡被捕 077
第七章 血染洋行 090
第八章 山里来了紧急命令104
第九章 票车上的战斗118
第十章 初会微山湖132
第十一章 夜袭临城145
第十二章 敌伪顽夹击159
第十三章 进山整训173
第十四章 出山188
第十五章 渔船上203
第十六章 小坡和王虎217
第十七章 地主232
第十八章 在湖边站住脚了247
第十九章 打冈村264
第二十章 六孔桥上281
第二十一章 松尾进苗庄296
第二十二章 站长与布车312
第二十三章 拆炮楼331
第二十四章 微山岛沦陷349
第二十五章 她的遭遇364
第二十六章 三路出击380
第二十七章 掩护过路395
第二十八章 胜利413
后 记434
新版后记438
《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439
延伸阅读464
本书名言记忆464
读书笔记465
读《铁道游击队》有感465
主要人物关系467
品读思考468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第四章 来了管账先生
导读:炭厂生意越来越兴隆,大家脸上都露出欢喜的神情,穷困暂时离他们远些了。老洪给大家开会,提醒大家开炭厂的真正目的。喜欢单独和敌人斗争的李九被敌人杀了之后,老洪更加意识到,一定要有组织有领导地干,要加强教育,提高队员的政治觉悟,要相信集体和依靠群众。他越发期盼山里的组织派人来了。
炭厂开张不久,栅栏门外,经常停满了从四乡来买炭的小车。厂里整天是人声嘈杂,烟雾腾腾的。彭亮掌着过煤大秤,林忠、鲁汉上煤抬筐,小坡筛炭渣,王强操着他的拿手老行,在烧着几个焦池。老洪拿着香烟,在让着常来买炭的老主顾,像一般炭厂掌柜一样,请大伙到屋里:
“吸烟吧,喝茶呀!”
显然,炭厂的生意是很兴隆的。每当晚上,他们洗过脸,吃着咸鱼炖豆腐和麦子煎饼,脸上都露出欢喜的神情,穷困暂时离他们远些了。过去和他们同一命运的人们也来要求参加了。
一天晚上,老洪叫小坡把栅栏门关好,把所有的人召集起来。在豆油灯下,他低低地,但却很有力地说:
 “兄弟们,不,同志们!以后当我们在一起开会时,我们就要以‘同志’相称了。”
 “是呀!”小坡高兴地说,“半月前我就偷偷叫彭亮同志了!这是个多么亲热的称呼呀!”
 “是的,应该称同志,这称呼够味!”
 “静一下,听老洪讲下去!”王强知道这是开会,截住了大家,小屋里又静下来。
 “同志们!我们的炭厂最近的生意很不错,这样做下去,我们会赚很多钱的。”
 “是呀!天一亮,小车就拥上门呀!”
 “我抬了一天炭筐,汗都来不及擦。”这是鲁汉粗哑的声音。
接着老洪把含笑的眼睛,变得严肃些,对大家说:
 “可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咱们这买卖是什么人开的,是怎样开起来的。要是忘记这一点,像一般商人那样糊里糊涂过日子,那我们就会在高兴当中脑袋搬家。”
随着他最后的话音,人们脸上都换上了严肃的表情,眼睛都望着老洪坚毅的面孔,炭店里霎时变得非常沉静。虽然大家都不说话,但是从人们的眼睛里可以看出,好像大家都在表示:“老洪,你说吧!我们听着。”
 “同志们,我们不是商人!”老洪坚定地说,“我们从来也没打算坐在柜台上去赚别人的钱。我们从小都是在炭渣里长大,捡炭核,下窑挖煤,扒火车,哪一天不是和把头、炭警、坏蛋翻筋斗,挨饿受气地过穷苦日子!现在鬼子又来了,过去抓着咱头皮的有钱人跑了,有的趴在东洋皮靴上叩头当了汉奸。压在我们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和穷困斗争,还得和鬼子干。看看日本鬼子在咱枣庄怎样杀人,把我们的煤和粮食,一列车一列车地抢走,多么痛心呀!只有我们穷苦的工人,才知道祖国财富的可爱,也只有咱们工人,受尽了困苦,才真正懂得仇恨。”老洪的眼睛在发着愤怒的火焰。他继续说:“同志们,难道凶恶的敌人,会让咱们笑着脸皮,平安地每天吃麦子煎饼和咸鱼炖豆腐吗?不会的,谁要这样想,谁就错了。”
 “对!”
 “对!一点也不假!”
人们都点着头。彭亮想起父亲死在刺刀下,妈妈吃着黑地瓜菜团,他的眼皮发红了。他继续听着老洪讲:
 “我们过去靠斗争过日子,今后还得斗争,而且斗争要更坚决勇敢。我们现在开炭厂,做买卖,只是和敌人打马虎就是了,难道咱们还真做买卖人吗?大家来参加时,你们都表示过决心。我从山里来,也为了和大家一起组织起一支武装,在这两条线上干一场。共产党教育了我,使我的眼睛亮了,能够站在穷兄弟面前讲了上边那一席话。以后咱们人多了,山里还会派人来的,到那时大家的眼睛都会放亮了,朝着一个光明大道前进。可是现在怎么斗争呢?”
老洪停了一下,望着大家。
 “老洪,你说吧!要怎么干,咱就怎么干,谁也不会给穷兄弟丢脸!”彭亮领头说。
 “上次我们搞了敌人一部分枪,交给山里。上级奖励了我们两支短枪,加上原来一支,共是三支短枪。现在我们是七个人,以后还要发展,枪是不够的。现在我们不是用炭块和车警搏斗了,我们对付的是全副武装的鬼子,没有枪怎么能行呢?要是每人腰里都能有一支短枪,有事就好应付,不行咱就裂。如果现在不打算好,以后遇事就干瞪眼。说要搞枪,就马上搞。枪从哪里来呢?当然向敌人那里搞。最近我们要想办法搞一下。不过不能白着眼等机会呀!眼前也有个救急办法。咱们的炭厂最近不是很赚钱吗?以后还会赚钱的,遇机会还要搞车弄钱的,钱就是救急办法。我提议这钱的用处有两个:一个是分一半给家属,使家里日子能过得去,多的可在家里存起来,以防万一。另一半买枪,鬼子来时,中央军跑了,从一些逃兵手里,可以买到枪,大家认为怎么样?”
 “同意!”
 “同意!”
 “因为这是大家的事,那么咱们表决一下吧!”
七个人的右手一齐举起来,老洪从大家乌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上,看到了力量。他脸上浮起了笑容,亲切地说:“同志们,放下吧!”
第一次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会后,彭亮和小坡、林忠在议论着:
“咱们的老洪,真和往日不一样了呀!过去咱们穷兄弟谁会讲句话呢?穷兄弟到一起,一看脸色就知道是受气了,还是饿着肚子,还用嘴去说吗?真是受不住了就骂一声‘奶奶的’,握着拳头拼了。就说老洪吧,他过去老是蹲在墙角上,半天不说话,可是你看现在,他讲起话来多有劲呀!每一句都像小锤一样敲在我的心上。”
“他不仅会讲话了,”小坡也点头说,“他干事也和过去不大一样了呀!那次从铁闷子车上搞枪,这个事只有老洪能办到。可是,一搞下来,我和他正收拾着枪,鬼子的小摩托卡嘟嘟地开来了。探照灯直往我们照,老洪把机枪架起来,他要我压子弹,他在瞄准了。当鬼子摩托卡开到跟前了,我趴在那里光等着机关枪响,可是没有响,老洪并没有开枪,如果开枪,我们在暗处,鬼子在明处,还不是一打一个准。可是老洪并没有那样做。事后我问他为啥不打,他对我说,打是能打个痛快的,可是机枪一响,大兵营的鬼子开过来,我们人倒好跑,可是枪呢?三四捆步枪,还有机枪、子弹,我们两个人是背不动的,要是丢了枪,那么,我们忙了这一夜,为了什么呢?就为痛快地打两梭子机关枪吗?小兄弟,你再想想。看咱们的老洪想得多周到哩。要是过去的老洪,看到鬼子的摩托卡,机关枪在他手里,早嘟嘟起来了。老洪是和过去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