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马克思究竟如何理解西方思想史上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
定价:¥60.00
马克思究竟如何理解西方思想史上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
上帝存在论证是西方哲学史和宗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它的目的是为有神论信仰提供理性支撑。本书按照本体论论证、宇宙论论证、目的论论证、道德论证和实用主义论证分章论述不同的上帝存在论证,不同哲学家对其的维护或批判,以及马克思对之的批判。实事求是地展现了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宗教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反映,上帝只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投射,只有抛弃虚幻的幸福(宗教),改变世界,才能实现现实的幸福。
上帝存在论证在基督宗教思想史和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有神论信仰获得理性支撑的关键途径。马克思对这些论证的批判性回应是确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信念的前提。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有理有据地回应关于上帝存在的一些主要论证,那么大众的无神论信念势必受到一定威胁。
关于上帝存在哲学论证可分为先天论证(a priori argument)和后天论证(a posteriori argument)两大类别。本体论论证属于先天论证,它试图从理性自身而非对世界的经验观察中推导出上帝存在的结论。人们通常认为中世纪的安瑟伦最先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但他的论证立即遭到高尼罗的反驳,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亦对它进行了批判,笛卡尔则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捍卫了它,斯宾诺莎又在《伦理学》中赋予了它新的观念,莱布尼茨则在《人类理智新论》中支持了它,休谟在《自然宗教对话录》中攻击了它,但最著名的攻击也许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可是黑格尔又极力地恢复了本体论证明。关于上帝存在的后天论证包括宇宙论论证、目的论论证、实用主义论证等等。
关于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则难以全部直接归入先天或后天的框架。后天论证要依赖于对世界的经验观察而获知的前提。后天论证的类型可以有很多,但我们关注的只是马克思所回应的一些重要论证。宇宙论论证可被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阿奎那之“五路”论证的前三路皆属宇宙论论证,休谟、康德、罗素等人从不同角度批判了宇宙论证明,但莱布尼茨、克拉克(Kelly James Clark)、斯温伯恩(Richard Swinburne)、克雷格(William Lane Craig)等人又从不同角度恢复了该证明。目的论论证可在《圣经·诗篇》中找到最初的原型,但因近代哲学家威廉·佩利的“钟表论证”而闻名,佩利的论证在提出之前就遭到了休谟的猛烈批判,后来又遭到达尔文进化论的痛击,但斯温伯恩又力图恢复它的声誉。道德论证可被追溯到《圣经》的相关记载和柏拉图的“善的理念”,但由康德最先明确提出反对,继而遭到诸多批判,但当代神学家刘易斯(C. S. Lewis)又更新了道德论证的形式,而希克(John H. Hick)则有力地打击了道德论证。实用主义论证亦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相关论述,但比较著名的是帕斯卡尔的赌注论证、詹姆斯·贝蒂(James Beattie)的安慰论证、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准许希望论证、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信仰的意志论证,亦有不少思想家诉诸证据主义来反对相关论证。
上帝存在的种种论证随着传教士的传教活动而进入中国,明末清初不少汉语宣教文献中都能找到相关论证。罗明坚在《天主圣教实录》中化用了传统的宇宙论论证和目的论论证;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给出了多种形式的目的论论证和宇宙论论证;在庞迪我的《天主实义续编》、艾儒略的《万物真原》、汤若望的《主制群徵》、孟儒望的《天学略义》中都可以找到诸多关于上帝存在的后天论证;利类思的《超性学要》作为对阿奎那《神学大全》的第一个汉语节译本,完整地翻译了阿奎那的“五路”论证。但本体论论证在汉语宣教文献中一直缺位,其先天论证思路与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似乎有较大的隔阂。
国外学者和来华传教士对上帝存在的种种论证确有大量极其细致的探究,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发现有国外学者依据马克思的文本系统地回应各种有神论论证,马克思是如何批判性地理解这些论证的,仍然是一个未受到应有关注的领域。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宗教思想的关注,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的种种论述;二是从宏观层面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三是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在有着广泛影响的解放神学运动中表现最为显眼,但我们不能依据马克思的思想与基督宗教在叙事结构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就将马克思主义宗教化,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主题,但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宗教。
马克思关于上帝论证的哲学批判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却是国内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主题。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宗教学,翻译和引介了一些重要著作;70年代末出版了中国学者编纂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文选;八九十年代陆续出版了多部宗教学原理性质的专著;最近二十来年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术成果比较丰硕的时期,学界出版多个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的论述摘编,创办研究无神论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期刊和学术集刊,都较大地推动了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提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发展历程和总括性的文本解读方面成果相当丰硕;二是在聚焦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诸如“宗教本质”“无神论”“宗教价值”“鸦片隐喻”“宗教中国化”“相适应”“宗教五性”“宗教和谐”“宗教政策”等主题,学界都有着十分广泛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马克思对上帝存在论证的哲学批判。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