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自我创造的技术:人的危机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精装

分享到:

定价:¥7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本印时间:2022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176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1380-6
  • 读者对象:关心当代教育、文化状况与发展的公众,教育、文化和艺术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与爱好者等
  • 主题词:艺术教育中国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艺术是直指人心的感受力实践,教育是一种自我创造的精神生产,它们其实是同一件事。

本书是“Panel 21”计划出版的第一部学术文集,围绕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主题,以多元化的教育实践和多层次的理论思辨,构建与阐释艺术教育的超学院意涵,重新思考教育和传播、劳动与作品、物体性和事件性、生产和消费之间复杂纠结的关系。本书所谈的艺术和教育,并不是“艺术界的艺术”和“大学的教育”,而是更为根本的、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艺术/教育,即一种自我创造的技术。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艺术教育及策展实践,倡导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有为之学,先后发起“Panel 21: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中国艺术教育论坛”(中国艺术院校“院长论坛”)等艺术教育研究平台。
近年来,先后策划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展览30余项,组织大型学术会议40余项;出版《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镜子与面具:关于现实与实在的视觉分析》等多部著作,编辑出版“行动之书”“展示文化丛书”“跨媒体艺术丛书”等学术图书30余种。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21世纪的艺术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发展与技术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人的发展更瞠乎其后。我们需要重新回归艺术和教育的本源——“关心自己”,并且重启一种“自我的技术”。
如此,艺术/教育尤为重要。作为人类的一种智性模式,艺术于实践中创生出一种身心发动的知识,一种感同身受的知识,一种有情有义的知识。而艺术/教育,正是开启与传播这种知识的心灵事业,正是创造愿景、构造未来的社会力量。
为此,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发起了一个长期计划——“Panel 21: 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旨在引导心灵转向,推动社会更新。
本书是“Panel 21”计划出版的第一部学术文集,邀请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家、哲学家以及教育者,围绕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主题,重新思考艺术与教育、创造与传播、生产与消费、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共同探讨在当前新的社会情境与文化生态下,艺术/教育的理念、方式及意义,如何进行自我更新与重构,如何重新回归塑造“普遍意义的人”的教育理想。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自我创造的技术:作为人的保存与发展的艺术教育  高世名
人的危机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高世名
雕塑、培育负人类世[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 卢睿洋 译
危机?什么危机?谁的危机? [德]乌特•梅塔•鲍尔 / 阿德 听记、李佳霖 编译
“距离—亲近”与“想要给予” [美]史蒂文•亨利•马多夫 / 刁俊春 译
建构时间 [英]费莉希蒂•艾伦 / 唐晓林 译
艺术的智性  曹意强
教养凝视:用视觉艺术夺回公共空间 [德]傅无为 / 张博 译
艺术教育如何面对支配?  黄建宏
无条件的艺术教育 [瑞士]贾可•西塞尔 / 唐晓林 译
为研讨班注入活水 [荷]亨克•斯拉格 / 李佳霖 译
对话的共同体:在实践、教学与批判思考之间 [瑞典]玛伊•哈萨格 / 李佳霖 译
人工想象力时代的美育  许煜
艺术教育须向三种以上的未来开放  陆兴华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在过去的50年间,艺术和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当代艺术系统的迭代,艺术教育的方式和意义也转化出新的内涵。艺术教育的社会现场日益多元,美术馆、双年展等各类公共展示平台作为艺术教育的社会化空间,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术馆不再仅仅是艺术品的库房加展厅,随着策展力量的强势介入,这个传统意义上的缪斯栖息地,正在变成艺术公共化的重要场所——它已然变身成为一个剧场、电影院、教室、车间、议会和广场的综合体。在这个新的超出学院的艺术/教育体系中,艺术不再只是博物馆、双年展、博览会、拍卖场中的那些物件,更重要地,艺术是我们从消费主义的Matrix中自我解放的行动,是自我构造的路径。同样,艺术教育也就不止于技艺的传授、观念的交流,更意味着传播情境的展开、公共性的构建以及艺术社群的生产。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今天,要想理解艺术教育的超学院意涵,我们就必须重新思考教育和传播、劳动和作品、物体性和事件性(objecthood and eventhood)、生产和消费之间复杂纠结的关系。
然而,艺术/教育超出学院围墙的实践,并不意味着就得成为当代艺术圈所谓的“社会参与”。我认为,那些热切卷入社会运动的艺术家需要自我追问的是——“运动之后”是什么?一切运动都在期待着某种革命式的反转或开端。革命是对事物进程的打破,无论这革命为的是更大的平等、更彻底的自由、更充分的民主。然而,当那个被历史神圣化的时刻迟迟不来,我们陶醉其中的“暴雨将至”逐渐风流云散,一切革命的期许终究会被日常生活腐蚀、击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