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西方哲学家中的中国之友——马勒伯朗士、莱布尼茨与伏尔泰思想研究 平装

分享到:

定价:¥68.0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马勒伯朗士、莱布尼茨、伏尔泰,西方哲学家中的中国之友。

中华文明是古老的文明,并且是唯一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明。但由于地理相距遥远,我们在思想上对西方文明的影响稀微,西方的哲学家们也甚少提及中华文明。本书正是以此为灵感,挑选了西方哲学家中对中国有着浓厚兴趣的中国之友,从他们的生平、思想与著作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西方哲学史,并在中西文化的异同中看到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文聘元,湖南桃江人,1969年生,1988年至1995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分别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已在国内外出版作品共计约60部,一千余万字,其中香港及台湾出版著作22部。代表性著作有《直面人性——弗洛伊德传》(1997年,作家出版社)、《西方哲学的故事》(200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哲学——对世界的解释》(两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话说西方》(共十二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西方哲学》(共四卷,香港明报出版社,2003年)、《你所不知的西方文学故事》(台湾西北国文化际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8月)、《三重精彩——笛卡尔的生平、著作与思想》等。曾担任国家十•五重点出版项目《隋唐文明》工作委员会委员。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马勒伯朗士、莱布尼茨与伏尔泰三位哲学家的思想。第二部分不但包含了19世纪黑格尔对中华文明与中国哲学的蔑视与攻击之辞,更包含了对中国与西方思维模式的整体性分析,指出了共有三种思维模式,即联觉思想、逻辑思维与实证思维。全书通过一条共同的线索——与中国的关系——将三位哲学家串联在一起,分析比较中国与西方哲学思想异同,更在此基础上弘扬中华文化,是一部面向中国之未来的作品。

显示全部目 录

马勒伯朗士
第一章 马勒伯朗士与中国
第一节 马勒伯朗士与中国
第二节 简单人生
第二章 上帝、心灵与可感之物
第一节 对万物的分类
第二节 心灵如何认识万物
第三节 认识与上帝
第三章 如何理解上帝
第一节 上帝:孤独的存在
第二节 并不绝对自由的上帝
第三节 幸福在于上帝
第四章 朱子与马勒伯朗士
第一节 神与中国人
第二节 理与神之异同
第三节 运动、认识与快乐
第四节 奇异的契合
莱布尼茨
第五章 莱布尼茨的人生与著作
第一节 宫廷里的万事通
第二节 挫折与惨淡
第三节 莱布尼茨与微积分
第四节 莱布尼茨的著作
第六章 莱布尼茨哲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万物源于充足理由
第二节 论自由意志
第三节 自由与必然
第七章 单子论
第一节 单子与原子
第二节 单子的八大属性
第八章 前定和谐
第一节 究竟什么是前定和谐
第二节 这是最好的世界
第三节 应该如何认识前定和谐
第九章 灵肉与善恶
第一节 灵与肉
第二节 身与心
第三节 何为恶?
第四节 为什么这世界应该有恶?
第十章 语言与逻辑
第一节 语言:人类最古老的纪念碑
第二节 数理逻辑的先驱
第十一章 论天赋观念
第一节 为什么有天赋观念?
第二节 天赋观念的两个重要特点
第十二章 空间和时间
第一节 对空间的理解
第二节 对时间的解释
第十三章 对中华文明的崇敬与赞美
第一节 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认识
第二节 汉语
第三节 理学与二进制
第四节 莱布尼茨之继承者沃尔夫与中国
伏尔泰
第十四章 伟大的启蒙者伏尔泰
第一节 伏尔泰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伏尔泰的人生
第十五章 伏尔泰对上帝的理解
第一节 如何理解上帝?
第二节 为什么要有上帝?
第三节 对宗教迷信与狂热的批判
第十六章 论知识
第一节 知识源于经验
第二节 反对天赋观念
第十七章 自由、平等与气候决定论
第一节 平等与自由
第二节 气候决定论
第十八章 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赞美
第一节 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第二节 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第三节 中华文化的局限性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讲到伏尔泰对中国的了解,最直观的就是他一个有名的剧作《中国孤儿》了,1755 年上演,直到现在还算得上是名剧。它的副标题是“五幕孔子伦理学”,所宣扬的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其情节是以我国元朝剧作家纪君祥作的元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为蓝本写就的,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将军屠岸贾残杀了本来权倾赵国的赵盾一家,只有其子赵武漏网,屠岸贾想要斩草除根,于是全力搜捕,但其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牺牲自己、历尽艰难,最后设计救出了赵家遗孤,由程婴抚养成人,最后终于报仇雪恨。

    这个故事在中国看上去有些老土,但在西方人眼里就不一样了,它其中展现的为了他人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忠诚与侠肝义胆都是西方人所缺少的,对他们自然有相当的冲击力。这个剧本也说明了伏尔泰是肯定中国文明的,当然,他不止是肯定而已,而是大加赞美,并且猛烈地批判了一切否定中国文明之伟大与悠久的谬见。伏尔泰对中国的第一项肯定是认同中国历史的悠久,反驳怀疑论调。

    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悠久历史是坚信不疑的,在《风俗论》中,他简洁有力地说:“不容置疑,中华帝国是在4000 多年前建立的。”这里的四千多年与中国人一向自谓的五千年也差不多了,比中国考古学上面从甲骨文开始算起的三千多年要早了千年之久。这是伏尔泰对中国文明悠久历史的基本看法。

    但是,即使在伏尔泰所处的那个时代,就已经有很多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没有那么久,他们提出来的最主要的根据当然是没有考古学的发现,没有实物的证据证明中国文明有四千多年或者五千年那么久,甚至说中国文明是源自埃及或者腓尼基之类,伏尔泰对此可以说极为反感,在《哲学辞典》的《论中国》条目里,他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

    在西方的一个省份,过去叫做克尔特的那里,人们的奇谈怪论竟然发展到说中国人仅仅是埃及的殖民地人,或者说是腓尼基的殖民地人。人们竟还认为,就像证实许多事物一样,证实了一位埃及国王被希腊人称做米那的就是中国国王大禹,亚托埃斯就是中国国王启,不过是更换了几个字母罢了。而且人们更进一步竟然这样推论:

    埃及人有时候在夜间点燃火炬,中国人也点灯笼,所以中国显然是埃及的一块殖民地。耶稣会教士帕尔南曾在中国生活过二十五载,又精通中国语言和学术,他既不失礼而又蔑视地驳斥了这一切想象之谈。所有到过中国的传教士和中国人,凡是听到有人对他们说西方人们改变了中国这个帝国,尽都付之一笑。帕尔南神甫回答得还较认真一点。他说,你们说的那些埃及人到中国去势必要路经印度。当时的印度是否有人?要是有的话,又怎么能让一支外国军队过境呢?要是印度当时还没有人的话,埃及人岂不就会留在印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