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诸说之疑
1939年9月3日,担任德意志第三帝国外交部长的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约见英国驻柏林大使内维尔·亨德森爵士。此前,两国刚刚相互宣战。会见期间,这位大使称:“究竟哪一方应受到谴责,应该留给历史去评判。”里宾特洛甫则回应道:“历史早已证明了谁是谁非。”一个小时后,同样的一幕发生了,这一次轮到了法国大使罗伯特·库隆德尔。他被告知:一旦开战,法国将被视作侵略者。这位大使则回答道:“对此,历史终将做出评判。”针对上述对话,刘易斯·纳米尔爵士的评论是:“所有人都希望由历史做出评判。”
历史果然没有让人们失望。关于“二战”的起源,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穷尽心智加以探讨,也有不少论著出版。但这一主题依然令人着迷,也吸引着读者持续关注。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一代人正在逝去,但他们的许多后人仍在对这场战争的遗产进行反思。那一段历史仍在今天的政治辩论中不断被提及。“绥靖”“慕尼黑”仍是政治人士演讲和报纸专栏中掷地有声的字眼,“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仍是政治攻讦中常用的词语,犹太人惨遭屠杀的场景仍然萦绕在现代欧洲人的心头,挥之不去。
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之下。这场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根据不同数据估计,仅死亡人数就达到了4000万—5000万人——给世界人口尤其是欧洲人口留下了持久的创伤。东欧的人口迁移改变了中世纪以来业已形成的人口分布版图,以至于在过去几百年来一直由德意志人居住的领土上如今则生活着大量的波兰人和俄罗斯人。大战给欧洲造成的物质破坏虽然已较快得到修复,但给许多大城市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就连设法逃避了战争风暴的国家也深受其扰,如瑞典和瑞士这两国的历史所呈现的那样。
如此规模的重大事件,必然引起人们持续的关注,也要求人们给予合理的解释。因此,对发生在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理所当然,也无需申辩。本书细探的范围被限定在欧洲。平心而论,这个范围虽然已足够大,但比起探究全球范围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推进。然而,欧洲并非与全球隔绝。英国和法国都曾是庞大的帝国,所拥有的领地和承担的义务遍及全球。苏联同样也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它囊括了俄国在19世纪中期之后在中亚和东亚新近获得的大片领土。它有近8000公里的陆地边界深入亚洲,相比之下,其位于欧洲的边界只有2400公里。这三个国家都非常关注日本在远东权势的增长,也都面临着帝国在20世纪反复出现的问题,亦即处于它们统治之下的各个民族所掀起的民族主义运动——英国在印度和中东、法国在叙利亚和北非以及苏联在高加索和乌克兰就处于这种境况之中。对于这三大国中的任何一个来说,要想研究它在欧洲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大战起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没有全球视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