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壬寅答客问:为学四十年 精装

分享到:

定价:¥78.00

  • 著者:711 
  •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本印时间:2025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07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523-4
  • 读者对象:法政学人,对当代学术史、八十年代文化思潮、社科学术方法等议题感兴趣的青年学子和大众读者
  • 主题词:梁治平自传
  • 人气:6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从八十年代“文化热”到当代法律多元主义,从“法辨”到“洪范”,梁治平以三百答问回溯四十年学术生涯。个人问学与时代思潮交织,以个体亲历与细节讲述补白学术史,坚持在边缘思考,真诚也睿智。
精装首版,见证学者淡泊致远的精神底色。
编辑推荐:
1. 当代重要学人回顾四十年学术生涯,既是个人治学史,也是当代学术史的侧写。  
   作者梁治平是改革开放之后重要的学者,学术生涯跨越四十年,研究领域涵盖法律史、法律文化及社会变迁,著作等身,其代表作如《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法辨》等已成为社科研究经典,影响超越法学学科。
2. 独特的内容形式与个体视角  
   全书以问答形式呈现,以时间为经,借300组问答,梳理作者治学心路,兼具个人回忆与学术史价值。 以个体视角和个人经历还原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社科学术思潮的变迁,补白学术史细节,撕去标签化叙事,展现真实的思想交锋与时代变迁。
3. 跨学科价值与时代意义  
   不仅聚焦法学,还涉及八十年代文化热、学科建设、学人互动等议题,对法政学人、社科研究者及文化史爱好者均有启发。通过个人经历折射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知识生态,为当代青年提供历史参照与学术方法借鉴。
4.兼具学术启发与人文关怀
   作者语言平实,充满自省与坦诚,文字平易、淡泊而睿智。对人对事均抱持平之论,谦抑而客观,温文亦不失诚恳。
 
5. 布面装帧,多帧手稿首次呈现  
 布面烫印,32开精装,文前彩色插页高清呈现重要手稿,随文附多帧学人通信手稿等珍贵资料。

 

显示全部序言

自 序
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是由两种机缘共同促成的。
去年 2 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汪晖教授来信,说他们主办的一份刊物《区域》想组织一期专号,“邀请一些代表性的人文学者谈他们的治学道路和思想变化”,因为“这一代经历过‘文革’、改革和此后变迁的学人的道路或许对于新一代人会有启发”。这是促使我动笔的直接契机。而我之所以爽快地接受了汪晖教授的邀约,还有一个间接的原因,那就是在过去许多年里,在一些公开(主要是访谈)和私下场合,总有人(多是一些年轻朋友)问起一些与我学术经历和思想变化有关的问题,一些我身在其中自觉平常但在外人、后人看来值得记取却无由得知或知之不详的大小事项,其中有些还涉及当下的某些学术史记述,这让我觉得,有机会把这些东西写下来,或许对后来者会有一点参考价值。事实上,读者在这里看到的对话,有许多就是当初聊天的内容。本书最后采取答问形式,自然也与此有关。
不久前与一些年轻朋友闲话,有人提到扬之水的《〈读书〉十年》,对书中记述的人与事不胜艳羡,觉得那个时代的种种“统统只有不可思议”。我们这代人便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经历了许多后来者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正在退出历史的一代人,他们的经历,在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看来,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充满戏剧性,这为他们后来的表现,尤其是其中佼佼者的那些不凡的成就,增加了一些传奇甚至神秘的色彩。其实,对于亲历那段历史(首先是《读书》前史)的人来说,当时的生活并无浪漫可言。单从教育角度讲,这一代人先天不足,年长一点的学业中断,年少者则干脆无所学,青春尽付蹉跎,尽管后来有少数幸运者抓住了重新受教育的宝贵机遇,但在那个劫后余生、百废待兴的年代,即便上了大学,也谈不上有何种正规的学术训练。在那种情况下,有志于学者,若非天赋异禀,聪明过人,或幸遇名师,学有传承,便只能各自摸索,靠刻苦勤奋,也靠偶然机遇,或能有所成就。我既不属于前两种人,亦非特别勤奋者,为学只凭兴趣,既不固守某个领域,也不勉强去做自视为辛苦的事情,故难为专精之学,亦不以此为追求。如果说,像我这样的人最后也能做出一点为读者所认可的成绩,除了幸运,可能只是因为自己还保有一点自知之明,尚能诚实对己,做事也不失认真的缘故吧。
谈“治学道路和思想变化”,在我这不是第一次,但以这一次时间跨度最大,内容也最完整。我不敢说这些记述究竟有什么价值,或对后来者会有什么启发,我只能说,通过讲述自己数十年的所学、所思、所为,它确实记录了一个“经历过‘文革’、改革和此后变迁的学人 [ 走过 ] 的道路”。不过这条为学之路,即使放在当时,更不用说现在,并不典型。就在最近,一位年轻学人问我:“您八十年代就已成名,当时您对自己的未来有怎样的抱负和规划?”坦白说,这问题让我有点困窘,因为他带有歉意的问话方式表明,如果我回答说当时没什么想法,似乎就有故作清高之嫌。但事实上我确实没有那种称得上抱负的人生规划或学术规划。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大概自从过早地发现并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种书斋式的生活方式之后,我的“人生规划”也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跟着自己的兴趣,循着问题,读书、做研究。这时的“规划”,也无非是下一个研究。若这下一个研究不是在二三年之内,而是在几年之后,那也就是个想法,最后能不能实现,并无一定。在此过程中,一切行止,进退取舍,只要无害于个人的独立与自主,也都是随机缘而定。总之,我在这条路上就像一个独行的旅人,没有同众人一道,沿惯常的路线,跟随导览行走观光,而是为这里或那里不知名的风景所吸引,兴之所至,走上一条又一条僻静小路。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我在这里或那里的经历,也是这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当我把途中所见向旁人讲述,也会引发他们的兴趣。
有朋友读了《答客问》初稿,对书中涉及他人时着墨太少感到不满足,他希望我能像德鲁克作《旁观者》那样,多写一点我认识和接触的新、老学人,他觉得那一定很精彩。但我不是德鲁克,没有他那样的经历,也没有他观察与刻画人物的本领。事实上,我不但不擅社交之事,对于学术交往也缺少热情。因为这个缘故,过去数十年里,我虽不乏结识硕学前辈的机会,却没有去利用,而于已相识者,也总是疏于问候。同辈之间也大抵如此。当然,更重要的是,我要写的并不是《旁观者》那样的书。德鲁克说他写那本书的目的是要刻画一些特别的人,我却相反,有意把讲述范围限制于个人的为学经历,涉及所参与的事业或机构,也限于与己有关的部分;提及他人,则能简就简,以叙述合乎自然为满足。有意思的是,在做了这样的说明之后,我发现,尽管《答客问》与《旁观者》的写作策略相反,但其立意却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反对集权之下的整齐划一,都推重多样性和多元化。德鲁克强调“第三部门”的重要性,我讲求“民间机构”的意义,二者具体指向不同,表达的却是同一种关切。
在结束这篇序言之前,还想提到一位前辈学人,他就是几年前故去的何兆武先生。我知道何先生的大名很早,念大学时读何先生与李约瑟二人合译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对其深厚的学养印象深刻。以后自己也走上学术一途,又身在北京,对他了解更多,也略知其行止,下意识里感觉与他相去不远,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我从未想到要去结识他。钱锺书先生曾有一个妙喻,说有那样一种人,吃了鸡蛋觉得味美,就想知道下蛋的母鸡长什么样子。我显然不属于这一类人。不过,写这本小书的时候,我却不止一次想到何先生,想到他的两本书,《上学记》和《上班记》,以及那里所讲述的他的人生遭际与态度。还记得我读此二书时甚为感慨,竟有一种冲动,想要写写这个与世无争的一介书生所经历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特别是令他感觉困惑的这二者间的悖谬关系。但是此刻,我想到的是《上班记》结尾的最后一句话,他说:
我不是一个建功立业的人,一生满足于旁观者的角色,不过是浮生中一个匆匆的过客。这就像演戏一样,何必人人都上台表演,做个观众不也很好?正如《浮士德》中灯塔守望者一边唱一边说的两句话:“To see I was born, to look is my call.”(我的一生就是来观看的。)
如果能够做一个纯粹的观者,能够在思想里找到安慰,我以为,就足够了。
我以为,我们是真正的同道。
2023 年 9 月 29 日写于燕山忘言庐
10 月 15 日改定于之江月轮山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梁治平,男,1959年生于湖北孝感。著名法学家。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曾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现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与高研院双聘教授。以读书、教书、著书为务凡四十年。研究多围绕法律史、法律文化以及当代中国的法律与社会展开。2002年,参与创办洪范法律与经济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主编《洪范评论》十余年。著有《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1991)、《法辨》(1992)、《法律的文化解释》(1994)、《清代习惯法》(1996)、《礼教与法律:法律移植时代的文化冲突》(2013)等,并有两卷本自选集:《法律史的视界》(2013)和《法律何为》(2013),译有《法律与宗教》,并主编多种丛书。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壬寅答客问:为学四十年》是当代著名法学家梁治平教授于2022年(也即壬寅年)对自己四十年(自198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读书治学生涯的回首与整理。书稿以问答形式展开,以时间为序,针对治学生涯不同阶段有重要影响的经历与事件细论原由,重思得失。此种回溯,以作者个人治学理路为线索,但思考与回应则不局限于个人经历与专业,更涉及对近四十年来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学人互动、学术思潮与社会文化兴替的洞察。作者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有重要影响的法政学人,其学术研究与实践,发端早、起步高、涉猎广,这一回溯从个体视角展开,撕去若干大而无当的标签,补白诸多学术史的细节,名为问答录,实则一部学人心史,相当具有可读性,也适足启发。

显示全部目 录

自序
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
第三个十年
晚近十年
附录
  法律、社会变迁与文明再造
  法律文化与法律多元
  “地方性知识”:一个概念的传播和运用——从个人经验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