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知识学 平装

分享到:

定价:¥98.00

  • 著者:182777,189688 
  • 出版时间:2025年09月本印时间:2025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20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405-2
  • 读者对象:跨学科学者,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学生、学者
  • 主题词:知识学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本书既是一部关于知识学的系统性专著,也是一部知识的百科全书。

 

显示全部序言

这是一本研究知识的产生、流动、转化、进化等运动规律及其作用的著作。
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火炬,是穿透迷雾的灯塔,照亮了人类改造世界、探索未来、追求真理的道路。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追问“人如何认识真理”,点燃了人类对知识本质的永恒思索。从结绳记事到量子计算,从洞穴壁画到人工智能,人类对知识的求索始终交织着理性与激情、沉思与畅想。今日,身处信息爆炸的知识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归本源叩问: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它如何被创造、流动、转化与进化?又在何种维度上定义着个体生命的价值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本书尝试以系统性、跨学科的视野,构建一幅从微观认知到宏观文明的“知识全景图”。
全书以知识为核心脉络,分九章四十七节展开层层递进的探索。开篇的“知识概观”从哲学、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多元视角,锚定知识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坐标,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解读。通过对“知识元”“知识形态”“知识功能”的解剖,发现知识不仅是静态的符号堆积,更是动态的认知网络;它不仅存在于书本与数据库,更内嵌于人类感知、思维与社会互动的深层结构中。而“知识阶层”则以 DIKW 模型直观展现了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的知识四重阶梯。
第二章至第五章构筑知识本体论的基础大厦,解析知识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结构的生成规律。“知识产生”一章,将知识置于生产实践、生活实践乃至灵感顿悟的鲜活土壤中。从先民农业种植到二十四节气,从“日心说”到牛顿三定律,再到今天社交媒体中亿万用户共创的信息生态,都深刻体现了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再到形成理论知识的量变到质变的上升过程。“知识流动”一章,则以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再分流,形象比喻了知识在发展中汇集无数人智慧,再到发展出众多新分支的过程,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阐述了知识的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知识转化”与“知识进化”两章,将讨论推向文明进步的高度。当农业社会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蒸汽机的轰鸣,当基因密码的破译转化为生命科学的革命,知识的“形态跃迁”始终是文明迭代的底层引擎。不仅如此,正如生物进化一样,知识也在不断进化,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进化周期,面临着自然选择,有竞争、有融合,甚至出现异化。知识进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映射着人类的发展过程。古往今来的人类创造知识、吸收知识、传播知识、发展知识,在知识的产生、流动、转化、进化中,造就了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
对于人类个体而言,知识可以怡情,可以明理,可以善身,但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还是生产要素,而且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本书第六章至第九章转向应用维度,探讨知识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转化。“知识经济”“知识保护”两章,以经济学的严谨与法哲学的深邃,搭建起理解知识资本化的多维坐标系,从新增长理论的技术内生模型,到知识产权的伦理悖论;从市场失灵中的政策博弈,到数据主权与开放科学的全球角力,在生动的案例中,为读者诠释了抽象的概念。“知识前沿”一章聚焦当下知识管理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通过解析知识工程的体系化构建、知识图谱的语义化表达、知识组织的智能化转型以及知识共享的生态化实践,揭示了知识科学如何突破传统框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本体论工具,实现从碎片化信息到结构化智慧的跃迁。“知识未来”一章则将视野投向更远的天际线。知识云平台、机器学习的认知进化,以及生成式 AI、芯片革命、算力跃升等技术趋势,共同勾勒出未来知识社会的图景。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知识的创造、整合与传播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本书既是一部关于知识学的系统性专著,也是一部知识的百科全书。既是重走柏拉图学园与敦煌藏经洞的知识考古之旅,亦是对人类如何以知识为纽带,在智能时代实现自我超越的深层思考 —我们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锚定方向,在算法的辅助下保持创造,不断拓展知识的外延与内涵,汇聚知识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构建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可持续的知识文明。读完本书,或许读者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群体,他们将研究顿悟、心灵感悟、人生省悟、文化觉悟化成几分哲思、几分洞见,凝聚笔端,铸就文章,合成大观。
是为序。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编委会主任
蒋作君(1955— ),安徽怀宁人,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华侨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编委会副主任
卢国懿(1964—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副主任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大学法学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工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编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一德(1967— ),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卢雅娟(1981— ),致公党中央理论与学习专委会副主任、全国青联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海外联谊会专家智库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侨联特聘专家,设计工程师。
张文明(1970—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暨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委。
郑鈜(1974— ),致公党四川省委员会副主委,四川省司法厅副厅长,法学博士,研究员。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徐国兴(1964— ),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鲁家鹏(1993— ),海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火炬,是穿透迷雾的灯塔,照亮了人类改造世界、探索未来、追求真理的道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知识的创造、整合与传播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这是一本研究知识的产生、流动、转化、进化等运动规律及其作用的著作。本书尝试以系统性、跨学科的视野,构建一幅从微观认知到宏观文明的“知识全景图”。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群体,他们将研究顿悟、心灵感悟、人生省悟、文化觉悟化成几分哲思、几分洞见,凝聚笔端、铸就文章,合成大观。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知识概观
第一节 知识学与知识的概念  
第二节 知识的类型特征  
第三节 知识元  
第四节 知识形态  
第五节 知识功能  
第六节 知识阶层  
第二章 知识产生
第一节 生产实践  
第二节 生活实践  
第三节 科学实验与社会研究  
第四节 思维活动  
第五节 知识创造  
第六节 知识构建与重构  
第七节 知识积累  
第八节 知识结构与功能  
第九节 知识生产的规律与特点  
第三章 知识流动
第一节 知识流动概述  
第二节 知识的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  
第三节 知识流动媒介  
第四节 知识流动平台  
第四章 知识转化
第一节 知识转化概述  
第二节 知识转化的价值  
第三节 知识转化的规律和特点  
第四节 知识向生活应用转化  
第五节 知识向生产应用转化  
第六节 知识向人类文明进步转化  
第五章 知识进化
第一节 知识进化概述  
第二节 知识进化周期  
第三节 知识进化形态  
第四节 社会发展对知识进化的影响  
第五节 知识创新  
第六节 知识异化  
第六章 知识经济
第一节 知识经济概述  
第二节 知识与经济增长  
第三节 知识与市场竞争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经济政策  
第七章 知识保护
第一节 知识产权  
第二节 知识管理  
第三节 知识伦理  
第四节 知识证伪  
第五节 知识局限性与知识反思  
第八章 知识前沿
第一节 知识工程  
第二节 知识图谱  
第三节 知识组织  
第四节 知识共享  
第九章 知识未来
第一节 知识云  
第二节 机器学习  
第三节 知识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