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周易今注今译 平装道典诠释书系

分享到:

定价:¥49.00

  • 译者:
  •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本印时间:2016年07月
  • 版次:1印次:6页数:763页
  • 开本:32
  • ISBN:978-7-100-04270-3
  • 主题词:周易今译
  • 人气:1078

显示全部序言

              北京商务印书馆重排版序

      一

      《周易》这部形式特殊的典籍,如今已成为珍贵的人类公共文化遗产。在中国典籍中,世界各国学界翻译和解释《周易》的数量仅次于《老子》。
      三玄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论语》的影响力可能超过《易经》和《老子》,但从哲学史的观点来看,《易》、《老》、《庄》三玄的重要性则远远胜过《论》、《孟》、《大学》。
      《易》、《老》、《庄》三玄思想成为历代哲学体系建构之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兹举数例以明之:(一)天人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议题,天道与人道在思想上的紧密联系,具见于《易》、《老》、《庄》著作中。而“罕言天道”的孔儒,其视线则仅限于人事。(二)宇宙论与人生论上的变动观,也在《易》、《老》、《庄》作品互放异彩;而孔孟思想,从不思考万物变动之情事,更不探讨宇宙变动之法则问题。(三)阴阳学说为构成《周易》之核心观念,《易传》的“阴阳”说及其动静性能则主要来自老、庄。而《论》、《孟》、《学》、《庸》——宋儒尊为四书的儒典中,“阴阳”概念不及一见。(四)老子的道论成为历代哲学理论的基石,而《易传》的道论,见于<系辞>者两条,一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前者乃对老子<四十二章>道与阴阳关系所作综合的诠释;后者则以命题形式对老子道器概念所作概括性的表述。老子以本体界之“道”为无形迹,而现象界之“器”则为有形迹。道与物的关系——本体与现象,两者之区别及其统属关系,为老庄哲学所恒言之,而孔孟则从来没有形上道论这类的哲学问题意识。
      我们之所以在诠释《老》、《庄》典籍之后,著意于《周易》经、传的解释,原因在此。

      二

      《易经》为古典哲学之源头,经文虽为占筮之书,但具有丰富的人生哲理。《易经》的形象思维及其辩证思维方式,对老子有诸多的启迪。而《易传》,则在诸子思潮的冲击下,将占筮之书逐渐转化而为富有哲学内容的著作,《易传》的哲学化,继承老、庄思想脉络。鼓应近十年来撰写成《易传与道家思想》与《道家易学建构》两部专书,即是对此思想脉络进行探讨。
      《周易》经和传写作的年代,首尾相差少则五、六百年,多则七、八百年。而历代易学者多是以传解经,我们认为经传当分别解读。例如占辞之“元亨利贞”,原意乃大亨通有利于占问,由于大量甲骨文出土,得知“贞”乃作“占”解,然而不少学者仍囿于以传解经,误以“正固”释“贞”。另一占辞“孚”字,经文全书出现达40次之多,学者多依传文作“信”解,实欠妥。我们认为“孚”当作卦兆及应验解。
      此次北京商务印书馆重排的简体版,对原台湾商务印书馆繁体版中存在的一些讹误作了全面的订正,个别如<咸卦>,作了部分调整。原书名为《周易注译与研究》改为现名《周易今注今译》。本书参考和征引了帛书《周易》。另外也从易学史、思想史、出土简帛资料以及文字、音韵、训诂等多方面对《周易》经、传作出注译。全书力求思想脉络清晰,诠释系统完整,译文通俗易懂,卦象解说分明,义例辨析清楚,占筮方法介绍简明等,可供初学者及广大《周易》爱好者参考。

                                                                     陈鼓应
                                                                     赵建伟
                                                                   2005年夏季

显示全部前言

      对《周易》经、传注译与研究的学术著作浩如烟海,成就斐然。随着帛本《易经》及<系传>及帛书《易》说<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释文的公布及其研究的推进,对《周易》经传进行全面整理省思的时机也渐趋成熟。我们不揣鄙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时两载,撰成了这部书稿。
      关于《周易》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学派归属问题。许多人都始终笃信司马迁关于《周易》儒家传承谱系的拟说,《周易》是一部儒家学派著作的先期假说便成为不刊之论,这样一来,使得《周易》的研究一直被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对《周易》经传研究的肤浅、片面甚至曲解都与此相关。第二,以传解经问题。在把《周易》理解为儒家学派著作的同时,便是以儒家思想解《传》,再用这种儒家化了的《易传》解经,这样一来,不仅《易经》儒家说无法成立,而且也使得对《易经》的解释龃龉难通。第三,文字训诂问题。《周易》一书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蕴,为古今哲学家所特别关注,以《易》为载体寓托各自的哲学思考本是极自然的事,但由于忽略了对文字训诂的讲求,加之前两种原因,使得《周易》本文日渐隐晦,沦为一部无法读懂的天书。近年来陆续公布了大量的考古文献资料(如《周易》的经、传和各种《易》说以及《黄帝四经》、《文子》等),使我们有可能对《周易》的研讨做出新的认知和厘正,具体就体现在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全新阐释。在我们整理《周易》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下面便择其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一、今本《易经》与帛本《易经》
      (一)关于成卦法与卦序
      《晋书•束晰传》载《汲冢竹书》与《易》相关者为:“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其繇辞则异”。所谓“二篇”,即<系辞>“大衍之数”章“二篇之策”的“二篇”,指今本《周易》分上、下经。今本《易经》六十四卦的成卦和排序,是立足于爻画,即以“非覆(卦爻翻覆)即变(卦爻反对)”为原则,将六十四卦分为两两相对的三十二组。其成卦是有序的,其排次则是随意的。帛本《易经》则立足于三画的单卦重组,即以“分阴分阳”为原则,将八经卦重组为阴阳各三十二组的六十四别卦。所谓“经卦皆八,别卦皆六十有四”当即指帛书《周易》和《归藏》而说。《汲冢竹书》所记“《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其繇辞则异”,这指的应该不是帛本《周易》,因为帛本《周易》的卦爻辞与今本《周易》基本相同,而且也不分上下篇。
      (二)关于《易传》的读本
  <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都分别是以何种《易经》为读本?<序卦传>以今本《易经》为读本,这是显而易见的。<杂卦传>虽将今本《周易》的卦序错杂打散,但仍以卦爻“非覆即变”为原则而两两相对,可知也是以今本《周易》为读本。<象传>、<文言传>以天地为统绪,应该也是今本《易经》的系统。今本<系辞传>“三陈九德”章所论九卦的次序与今本《易经》相同,“大衍之数”章论揲蓍成卦法,也明标“二篇之策”,可证是以今本《易经》为读本;但有些章节却也透露出作者参读了其他《易经》本子的迹象。帛本<系传>无“三陈九德”与“大衍之数”章,当不是今本《易经》的系统。<说卦传>所陈说之卦序及卦象,无论是“顺数”还是“逆”,都是“分阴分阳”的,应是以帛本《易经》为读本的。<彖传>以“乾元”阳及“坤元”阴为统绪,大概也是帛本《易经》的系统。
      (三)易与乾——六十四卦总名与首卦名称的关系
      近人黄振华撰有<论日出为易>一文,认为“易”字的本义为“日出”,象征阴阳变化(《哲学年刊》第五辑,一九六八年,台湾商务印书馆)。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日之上出,运行移易,周而复始,六十四卦变易周环,亦不外此理,故题其名为《易》。而卦名“乾”字的本义,我们认为也恰恰是指日之上出,与“易”字之义正相合,所以才把它列于六十四卦的卦首。前人认为“易”字为“阳”,故以纯阳之<乾>列居卦首(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这种提法虽然有问题,但其思路却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

显示全部后记

    我自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四年间,从哲学史角度对《易传》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连续发表了十五篇文章,汇成《易传与道家思想》。那几年工夫,只专注在《易传》与道家思想的关联,而未暇着眼于《易经》卦爻辞和道家思想的内在联系。《易传与道家思想》出书(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四年出版),我开始通盘思考道家易学之重构的课题。《先秦道家易学发微》一长文(发表于《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辑,一九九八年)对老学之“引易入道”及《易传》的“引道入易”作了一番系统性的论述。最近几年,我和赵建伟教授着手对《周易》经传进行全面注释的工作。建伟系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毕业,对经典有严谨的训练,又精于周易象数,本书译注工作全由他承担。我一向主张道家在《周易》经传所担负承先启后的角色,并试图重建道家易学,建伟同意我这个观点。本书脱稿全有赖建伟的辛劳。古典文献学者和哲学工作者的合作是一项新的尝试,若有不足之处,还有待专家学者们给予教正。
    本书承蒙台湾商务印书馆同仁的协助,得以在短期内出版,特此致谢。

                                                                        陈鼓应
                                                        一九九九年五月于台湾大学哲学系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
    赵建伟,北京人,一九五七年生。一九八七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有《人世的禁区》、《中国古代禁忌》、《女性禁忌》(合著)、《出土简帛周易疏证》及《说乾》、《乾坤道论》、《文子断代研究》、《郭店竹简老子校释》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参考和征引了帛书《周易》。另外也从易学史、思想史、出土简帛资料以及文字、音韵、训诂等多方面对《周易》经、传作出注译。全书思想脉络清晰,诠释系统完整,译文通俗易懂,卦象解说分明,义例辨析清楚,占筮方法介绍简明等,可供初学者及广大《周易》爱好者参考。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一、乾 (下乾上乾)
       二、坤 (下坤上坤)
       三、屯 (下震上坎)
       四、蒙 (下坎上艮)
       五、需 (下乾上坎)
       六、讼 (下坎上乾)
       七、师 (下坎上坤)
       八、比 (下坤上坎)
       九、小畜 (下乾上巽)
       一○、履 (下兑上乾)
       一一、泰 (下乾上坤)
       一二、否 (下坤上乾)
       一三、同人 (下离上乾)
       一四、大有 (下乾上离)
       一五、谦 (下艮上坤)
       一六、豫 (下坤上震)
       一七、随 (下震上兑)
       一八、蛊 (下巽上艮)
       一九、临 (下兑上坤)
       二○、观 (下坤上巽)
       二一、噬嗑 (下震上离)
       二二、贲 (下离上艮)
       二三、剥 (下坤上艮)
       二四、复 (下震上坤)
       二五、无妄 (下震上乾)
       二六、大畜 (下乾上艮)
       二七、颐 (下震上艮)
       二八、大过 (下巽上兑)
       二九、坎 (下坎上坎)
       三○、离 (下离上离)
       三一、咸 (下艮上兑)
       三二、恒 (下巽上震)
       三三、遁 (下艮上乾)
       三四、大壮 (下乾上震)
       三五、晋 (下坤上离)
       三六、明夷 (下离上坤)
       三七、家人 (下离上巽)
       三八、睽 (下兑上离)
       三九、蹇 (下艮上坎)
       四○、解 (下坎上震)
       四一、损 (下兑上艮)
       四二、益 (下震上巽)
       四三、夬 (下乾上兑)
       四四、姤 (下巽上乾)
       四五、萃 (下坤上兑)
       四六、升 (下巽上坤)
       四七、困 (下坎上兑)
       四八、井 (下巽上坎)
       四九、革 (下离上兑)
       五○、鼎 (下巽上离)
       五一、震 (下震上震)
       五二、艮 (下艮上艮)
       五三、渐 (下艮上巽)
       五四、归妹 (下兑上震)
       五五、丰 (下离上震)
       五六、旅 (下艮上离)
       五七、巽 (下巽上巽)
       五八、兑 (下兑上兑)
       五九、涣 (下坎上巽)
       六○、节 (下兑上坎)
       六一、中孚 (下兑上巽)
       六二、小过 (下艮上震)
       六三、既济 (下离上坎)
       六四、未济 (下坎上离)
      系辞
      系辞上
      系辞下
      说卦
      序卦
      杂卦
      校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