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凌叔华年谱 平装

分享到:

定价:¥98.00

  • 著者:189094 
  • 出版时间:2025年01月本印时间:2025年0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83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563-0
  • 读者对象:高校师生、中国文学史研究者、文学爱好者
  • 主题词:凌叔华(1900-1990)年谱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国内外首部凌叔华年谱,以时间为核心线索,追溯凌叔华的生平细节和创作经历,通过大量资料重构凌叔华丰富而多面的一生,研究凌叔华其人及20世纪中国文学、女性历史的重要成果和参考资料

 

显示全部前言

凌叔华(1900—1990),原名凌瑞棠,笔名叔华、瑞唐、素华、素心等,是中国第一代现代女作家,“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文学代表作家。自20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新月》《大公报》等重要文学刊物发表小说、散文、戏剧作品若干,出版短篇小说集《花之寺》(1928)、《女人》(1930)、《小哥儿俩》(1935)和散文集《爱山庐梦影》(1960)等,并在英国出版英文自传体小说Ancient Melodies(1953)。其文学成就主要在短篇小说,曾被施蛰存称作“真正懂得短篇小说作法的人”[1] ,夏志清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其创作才能高于同时代其他女作家。凌叔华的创作以女性和儿童为主要对象,风格介于保守的传统“闺秀派”与大胆的现代“新女性”之间,被同时代评论家毅真称作“新闺秀派”。[2]
凌叔华祖籍广东省番禺县深井村,原名金鼎村,因村中有深井,需要村民连接三根一丈二尺(约11米)的牛绳才能打到水,故更名为深井村。该地区“聚族而居”“以一个姓氏为中心构成的村、坊、里、约等聚居点到处皆是”。[3] 凌姓是深井村人口最多的姓氏,据《番禺县续志》,深井村凌姓始祖为抗元名将凌震(1235—1315),字国威,号雷门,福建莆田人,淳祐进士第,宋元之交被宋端宗封为广州制置使,组织抗元活动,曾收复广州,后不敌元军,退至东圃(今属广州黄埔区),死后葬于东圃古鼎冈,后代散居深井等地。[4]
凌叔华家庭有据可查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曾祖父凌梓,《番禺县续志》卷十七“封荫类”有记:“凌梓,以孙凌福彭直隶布政使头品顶戴赠光禄大夫。”[5] 此外,《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二“人物志•义行类”也有提及凌梓为巨富。[6]
凌叔华祖父为凌朝庚,号作朋。据《番禺县续志》记载,他“性慈惠而好奇,耐劳苦”,父亲凌梓去世尚未安葬,他“徒步野宿数百里求墓地”。咸丰初年饥荒匪乱,凌朝庚为乡民捐米数万石,“凌义士之名遍远近”。道光咸丰之交,动乱频繁,凌朝庚与外国朋友研究制成汽船水雷,曾经以水雷破敌舰之策上书,然而无人赏识,“论者咸以天不假年不竟其用为可惜”。[7]
凌叔华父亲凌福彭原名凌福添,字润台,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拔贡,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顺天中式,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进士(第二甲第三名)。[8] 1900年之前,官职尚小,先“由户部主事考取军机章京,历升员外郎中,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府用”。
……
民国成立后,凌福彭又追随袁世凯,担任政府要员。凌叔华自幼受到父亲的政治生涯、艺术创作及多妻妾大家庭的影响,既享有优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也过早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认清世态人心,养就敏感、务实的个性。凌叔华早年受教于名儒辜鸿铭,也随书画名家王竹林、缪素筠等习艺;后与兄姐同赴日本,短暂学习不到两年,归国后考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学文化教育,开始以文言创作杂文、游记、书信、诗词;也在校园生活中收获了宝贵的师生、同窗情谊。五四运动后,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系统接受西方文学和文化教育,对女性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开始以白话文作为记录和表达中国女子生活的媒介,创作并发表白话小说。在此过程中,她得到了老师周作人的帮助,同时也因为画家身份,成为“现代评论派”“新月派”的同人,获得了进入文学场的契机;也收获了与陈源的情缘,及与胡适、徐志摩等的友谊。与陈源结婚后,二人赴日本小住,后凌叔华随赴任武汉大学的陈源迁居武汉,除偶尔的文学创作和参与武汉文化活动外,几无新事,家庭生活的沉闷无聊令凌叔华陷入困境,与新来武大担任讲师的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1908—1937)展开了一段婚外情,也展开了对文学世界的新探索。她和朱利安•贝尔合作,将自己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由朱利安•贝尔介绍,投稿英国杂志;此外,凌叔华也尝试新的文学身份,担任《武汉日报•现代文艺》主编,希望能联合众家,共同改变华中文艺空气。然而,1937年,由于朱利安•贝尔在西班牙内战中牺牲、中日战争爆发、武汉大学西迁乐山等变故,平静的生活被强行打破,加之陈源出国访问,凌叔华不得不独自面对战时困窘,为生存设法,应对人事纷争。绝望之际,她致信朱利安•贝尔的母亲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1879—1961)和姨妈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向女性前辈寻求帮助。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鼓励下,凌叔华开始用英文创作自传体小说,分章寄往英国。战后,凌叔华携女儿前往英国,与陈源团聚,在英国继续发展她的文学事业,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1880—1969)和挚友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1892—1962)的帮助下,在英国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并最终完成并出版弗吉尼亚•伍尔夫建议创作的自传体小说Ancient Melodies(多译为《古韵》),获得了一定范围内的成功。之后,凌叔华去往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与当地文学艺术界往来频繁,时有画展、讲座活动。并为配合教学,提升学生对新文学的认识,重新整理出版《凌叔华选集》,将授课讲义和与艺术、戏剧、新诗有关的文章,以及后期创作的散文结集,以《爱山庐梦影》为书名出版。凌叔华晚年几次回国,访问广州、昆明、敦煌、台北等地,也有文章发表;但多数时间仍常居欧洲,与陈源过着清寂生活,陈源去世后,更是独自度日。直至临终前,方由专机接回中国,于北京去世。
凌叔华九十年的人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跨越中国、英国、新加坡三个国家,她的书写与她的人生互为镜像,展现了近百年中国文学创作和女性命运交织的历史,成为“中国女子思想及生活”的重要证据。[17]
本年谱将以时间为核心线索,由凌叔华1900年出生始,至1990年去世止,追溯凌叔华的生平细节和创作经历,力图通过报刊杂志、方志史料等客观材料,书信、日记等主观材料,以及她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重构凌叔华幸运又多舛、热闹又孤独、丰富而多面的一生。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袁婵,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文系文学硕士,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哲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演剧史及女性文学研究等,出版学术专著《“新闺秀”的旅吟:凌叔华的生平与创作》(香港中华书局)。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女作家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北京,一生命途多舛,饱经战乱与动荡,足迹遍及中国、英国、新加坡等多国,她的书写与她的人生互为镜像,展现出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创作和女性命运交织的历史,是中国女子思想及生活的宝贵见证。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凌叔华年谱,以时间为核心线索,由凌叔华1900年出生始,至1990年去世止,追溯凌叔华的生平细节和创作经历,力图通过凌叔华的日记、书信、文学创作及大量的中英双语报刊杂志、方志史料等资料,重构凌叔华传统又现代、幸运又多舛、热闹又孤独、丰富而多面的一生,是研究凌叔华其人及20世纪中国文学、女性历史的重要成果和参考资料。

显示全部目 录

凡例
前言
凌叔华年谱
1900年出生
1901年1岁
1902年2岁
1903年3岁
1904年4岁
1905年5岁
1906年6岁
……
1986年86岁
1987年87岁
1988年88岁
1989年89岁
1990年90岁
凌叔华著述年表
注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