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外国哲学(第46辑) 外国哲学

分享到:

定价:¥12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本印时间:2023年12月
  • 开本:16页数:325页
  • ISBN:978-7-100-23198-5
  • 读者对象:外国哲学专业研究者
  • 主题词:哲学国外丛刊
  • 人气:0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韩水法,1958年生,浙江余杭人。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国图宾根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康德哲学暨德国唯心主义、政治哲学、韦伯与社会理论、当代中国思想、大学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汉语哲学。出版研究著作六部,译著三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外国哲学》由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组稿,刊登外国哲学专业研究者的学术文章。《外国哲学(第46辑)》包括希腊哲学研究、基督教哲学研究、现象学研究、分析哲学研究、学术争鸣五个栏目,共收录15篇文章。其中希腊哲学研究栏目收录了三篇文章,主要讨论柏拉图论“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亚里士多德论本质、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认识论的修正。基督教哲学研究栏目收录了的两篇论文分别是关于宗教哲学方法论和教会艺术中的圣像的研究。现象学研究栏目收录了两篇关于梅洛-庞蒂思想的文章。分析哲学研究栏目收录的三篇论文分别探讨信念问题、元伦理中的构成主义和语境主义。学术争鸣栏目是围绕胡好教授的文章《论康德的第一类比》展开的质疑与回应。

显示全部目 录

古希腊哲学研究
王玉峰 柏拉图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种飞跃
吕纯山 亚里士多德论本质——兼论《形而上学》Ζ卷与理念论的纠缠
许欢 张燕 准则学和物理学的“并置”——伊壁鸠鲁对德谟克里特认识论的诊断和修正
基督教哲学研究
徐龙飞 宗教哲学方法论
钱怡婷 浅析圣像的意义与内涵
现象学研究
刘 哲 栏目主持人寄语
刘 哲 何谓自然化现象学?梅洛-庞蒂对现象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反思
刘任翔 论《生成主体性》中的“内在”与“同时”
沈宇彬 “可见的主体性”与“不可见的时空性”——从《生成主体性:梅洛-庞蒂与唯心论》一书谈起
分析哲学研究
李麒麟 栏目主持人寄语
赖国伟 权衡信念的认知与实用理由:一个新模型
王瑾辉 为什么要在乎能动性——论构成主义对类能动性反驳的回应
李麒麟 认知对比主义与语境化的认知对比机制
学术争鸣
胡 好 《论康德的第一类比》概要
孙奕琦 论康德的第一类比及经验类比之间的关联——兼与胡好教授的商榷
胡 好 再论康德的第一类比——回应孙奕琦的质疑
《外国哲学》征稿启事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先让我们对苏格拉底举的这个例子中的东西做一个简单的分类。“手指”属于“本体”(substance)范畴,而其他的包括“中间与两端”“黑和白”“粗和细”等都是“属性”或“偶性”(attributes/accidents)。如果对这些“属性”的划分再具体一点,那么“中间与两端”表示某种“位置”,“黑和白”“粗和细”都是“性质”,只不过“黑和白”是“相反者”(contraries),“粗和细”是“相对者”(relatives)。“相反者”和“相对者”是不同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每一个“相对者”都只存在于与对方的相对关系中,而“相反者”则指同一类事物中差异最大的。“相对者”中的每一个都不能单独地通过其自身而被把握或存在,而“相反者”中的每一个则必须能够单独地存在。亚里士多德虽然说在一些“相对者”中也有“相反者”,比如德性与恶相反,知识与无知相反,但是它们不是作为“相对者”而彼此相反的。
另外,就像James Adam注意到的那样,苏格拉底说在上述提到的所有这些事情中,是“多数人”而非“所有人”没有被强迫追问“手指是什么”。或许柏拉图在这里巧妙地暗示,还有一些灵魂非常敏锐的天才,他们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高贵的好奇心,即使在这样的感知中,他们也可以激发其理智。这也说明,以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或者飞跃,可能对某些天才而言显得有些笨拙,但是它却可以更广泛地适用于更一般的人。
另外,视觉“从没有”(οὐδαμοῦ)提示“灵魂”,手指同时也是手指的对立面,这里的“οὐδαμοῦ”,Paul Shorey直接把它理解和翻译成“never”;它翻译成“at no stage”。他们主张柏拉图在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心理学的过程(in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在这里,当我们把它理解成一个心理学“过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小心地把柏拉图哲学和现代的某种心理学或者现象学区分开来。哪怕柏拉图认为“灵魂”是能够“自我运动”的(而这遭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把“时间性”看作是我们意识或心理活动的一个特征。而亚里士多德哲学根本就不支持关于我们心理或意识活动的任何“过程”解释。因为,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灵魂”自身是不“运动”的。这样,虽然从某种意义上灵魂可以处于某种“潜能”状态,但是它的“实现”就绝不是一种“运动过程”,而是刹那完成的。就像Themistius解释的那样,“对于灵魂,所有的变化都不在时间中,它是独立的,而且它不是从潜能到实现逐步地发展,而是一切都立刻实现,就像视觉从白的事物转到黑的事物”。从“时间性”出发来理解我们的“意识”或者“存在”,这是一种非常反希腊哲学的现代“意见”。



 

各期列表

《外国哲学》于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至1998年共出版十四辑,开创了改革开发后中国研究外国哲学的新学风、新传统,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经与商务印书馆商议,从第十五辑开始,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承担《外国哲学》的组稿、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