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寻踪茅盾坎坷而辉煌的一生,还是展示其一生辉煌的业绩,“商务印书馆”这个二十世纪家喻户晓的名字,对茅盾而言不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而且在茅盾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其青年时代。
1916年夏天,茅盾从北大预科毕业,其母亲托亲戚卢鉴泉先生替茅盾找个工作,但要求不进官场,不进金融界等等。当时卢先生在北洋政府财政部任要职,而商务印书馆北京分馆孙伯恒欲印财政部公债券,与卢相识,于是7月20日左右孙伯恒给上海商务印书馆经理张元济写了一封推荐信,介绍乌镇沈德鸿进商务工作,并说明这是卢鉴泉介绍的。7月27日张元济收到信后,立即同意,答应可以“试办”,“试办”相当于今日的试用。并明确月薪24元,无寄宿。(当时这个24元月薪已经相当不错了,许多商务印书馆工人的工资,月薪只有2元!)因此,1916年8月,茅盾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为英文函授生批改函授考卷,这是一代文学巨匠踏上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工作很轻松,但茅盾也十分珍惜时间,白天改卷任务完成后,便进商务印书馆图书馆——涵芬楼看书,晚上也总要看到半夜。而且什么书都看,如《困学纪闻》等。一天,茅盾翻看商务版《辞源》后,发觉书中舛误甚多,便情不自禁地给经理写了一封信,指陈《辞源》的成功与不足。信,很快由经理批下来,并关照编译所所长高梦旦先生,要改善沈德鸿的工作,现在作改卷子这项工作,用非所长,大材小用,应该发挥其长处,与另一位老先生一起译书。于是,这一封信,成了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崭露头角的一个转机。
通过译书,茅盾的文学天才得到进一步发挥,平生第一本译著《人如何得衣》,第一篇翻译的科幻小说《三百年后孵化之卵》等,都是在商务印书馆这个得天独厚,开革新风气之先的地方面世的,之后茅盾的文学文字才能逐渐为商务同人和世人所认识,不久便协助编辑《学生杂志》,不仅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世情,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后来从“小说新潮”栏的改革,到全面革新《小说月报》,以他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而言,实在是一种必然。全面革新《小说月报》的成功,使青年茅盾声誉如日中天。又逢五四运动影响,《小说月报》立刻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坚强阵地,销量日上,成为五四运动后第一个全国性的纯文学刊物。同时也成为文学研究会与复古派战斗的一个重要阵地。
茅盾在文章和刊物编辑思想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为当时思想界领袖人物陈独秀等人看重,不久,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中共最早的秘密党员之一。茅盾加入中共以后,白天上班编杂志,晚上搞政治,开会,学习马列主义。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利用在商务印书馆当刊物编辑的合法身份和联系广泛的有利条件,担任了中央联络员,负责联系全国各地方党组织与中央的联系,各地报告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收”的形式寄给茅盾,或用“转陈仲甫先生台启”形式。一时商务同人以为茅盾在十里洋场有了情人。好友、同事郑振铎等疑窦丛生,为挑明这个谜,茅盾不在,便拆开一封“转钟英小姐收”的信,不禁吓了一跳!原来是地方党组织给中央的报告。“钟英”乃是“中央”的谐音。
1925年五卅运动后,商务印书馆掀起罢工高潮,罢工运动在陈云同志和茅盾等共产党员的策划和领导下,印刷所、编译所、发行所、总务处等三所一处党团员带头响应,茅盾被推为商务印书馆罢工中央委员会十三名委员之一,又担当起向新闻界发布商务印书馆罢工情况的“新闻发言人”,并亲自执笔草拟与商务当局谈判的复工条件。由于茅盾、陈云等同志的坚决斗争,罢工于8月27日取得胜利,8月28日上午,商务印书馆全体职工在东方图书馆广场召开大会,王景云任主席,茅盾报告罢工谈判经过,解释协议内容,宣布罢工胜利,受到工友们的热烈欢呼!
1926年春,茅盾从广州回上海后,正式离开生活、工作了十年的商务印书馆。但在这十年中间,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茅盾对商务印书馆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对一批学术前辈如张元济、高梦旦等人充满敬意,直到晚年还敬意溢于言表。对在商务印书馆同事中建立起来的与叶圣陶、郑振铎、周建人等人的友谊,终生不渝。因此,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建馆80周年时,曾作诗赞曰:“维新大业,数出版先驱,堪推巨擘”。给予自己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商务印书馆很高评价。
原载《中华读书报》1996年10月30日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